丁仲平, 趙 慶, 王義坤, 于飛龍
(1.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江蘇 南京 210036; 2.南京市長江河道管理處, 江蘇 南京 210011; 3.江蘇省南京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南京分局, 江蘇 南京 210008)
近年來,受全球性氣候變化影響,短時強降雨等極端天氣頻發(fā),發(fā)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增加,南京市先后遭遇2015年秦淮河大洪水,2016年全市域大洪水,2017年“6·10”“9·25”強降雨,2018年“溫比亞”、2019年 “利奇馬”臺風襲擊以及2020年超歷史洪水,在全省統(tǒng)一指揮下,南京市科學部署,精準調度,強化人防、物防、技防,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應急處置,全市沒有出現(xiàn)重大險情、人員傷亡和重大損失,實現(xiàn)了河湖安瀾、城市安然、群眾安寧。
南京市位于長江、滁河、秦淮河、水陽江等下游,長江穿城而過,承泄上游170多萬km2的來水,是典型洪水走廊。境內有兩江(長江、水陽江)、兩河(秦淮河、滁河)、兩湖(石臼湖、固城湖)等流域性河道,骨干河流約120條,堤防長超過2 100 km,水庫251座,塘壩眾多,水系復雜。城市建成區(qū)、重要基礎設施、重要工農業(yè)區(qū)等大多位于濱江臨河的平原圩區(qū),海拔一般低于江河洪水位,主要江河湖堤頂高度與地面高差達6~7 m,40%的面積處于洪水威脅之中。汛期(5—9月)降雨集中,約占全年(平均年降水量1 059.8 mm)的60%~70%,尤其梅雨期極易遭受暴雨襲擊,易形成內澇。同時,長江南京河段位于潮區(qū)界內,秦淮河、滁河、水陽江等水位受長江高水位頂托影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得南京易遭遇長江上游來水、天文大潮和本地降雨“三重疊加”影響,防洪任務重、壓力大,是全國31座重點防洪城市之一[1]。
南京市一直高度重視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流域規(guī)劃,加快推進河道治理、堤防加固、興建水庫、建設泵站水閘等工程建設?!笆濉逼陂g完成了長江崩岸治理、八卦洲汊道整治、固城湖石臼湖堤防防洪能力提升、滁河近期治理完善、水陽江勝利圩加固、秦淮河干流(江寧、秦淮段)等一批重點流域治理工程,系統(tǒng)治理15條骨干河道,共加固堤防130 km。新建九鄉(xiāng)河口樞紐,完成天生橋閘等5座中型水閘拆建改造,完成外港河、友誼河、響水河整治以及8座重點城市泵站新建改造,實施了一批重點塘壩除險加固、河道堤防消險、水庫消險、積淹水片區(qū)整治項目。長江、滁河、秦淮河、水陽江及固城湖、石臼湖等干流防洪能力總體達到流域防洪規(guī)劃標準,中小河流和重要支流防洪能力明顯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進一步改善,為成功應對近年來超大洪水和短時強降雨提供了堅實工程基礎。
南京市經過多年防汛抗洪工作實踐,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汛保障機制。一是責任體系,防指由市、區(qū)主要負責人擔任指揮,通過簽訂責任狀,明確部門職責,公布責任人名單等,分級分部門壓實工作責任。二是預案管理,適時修編市、區(qū)防汛等專項預案,強化協(xié)調聯(lián)動,推進城市防洪、中型水庫、蓄滯洪區(qū)(蒿子圩)、江心洲等防御超標準洪水預案編制,城市易積淹水點制定“一點一案”。三是信息系統(tǒng),建立由視頻會商、水雨情遙測、防汛視頻監(jiān)控、應急搶險指揮等組成的市防汛指揮信息系統(tǒng),實現(xiàn)對重要江河湖庫、城區(qū)主要閘站、重點積淹水點等視頻監(jiān)控,不斷整合氣象、公安、建委、應急等信息資源。四是物資隊伍,汛前更新補充搶險物資設備,堅持專業(yè)化與社會化相結合,依托水務、建委、城管、消防等力量組建搶險巡查隊伍,每年開展防汛知識技術培訓和搶險實戰(zhàn)演練。五是指揮調度,汛期時刻關注水雨工情變化,及時發(fā)布預警和啟動防汛應急響應,協(xié)調氣象、水文、交通、武警等成員單位進駐市防辦集中辦公,根據需要派出市級技術專家組,指導各區(qū)做好應急處置工作。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局部暴雨、洪澇災害、臺風等各種極端氣候呈多發(fā)趨勢,南京作為省會城市,隨著近年來城市發(fā)展加快,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重要設施、人口、產業(yè)、財富等不斷聚集,人民群眾對防汛排澇特別是城市積淹水關注度越來越高,城市越來越傷不起、淹不得。對照人民群眾對防洪排澇安全的要求,總結反思近年來工作,全市防汛排澇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仍存在許多挑戰(zhàn)[2]。
一是流域性河道方面,秦淮河洪水出路不足,外秦淮河主城區(qū)段局部堤防超高不夠,水陽江干流永豐圩段未經系統(tǒng)整治。二是支流河道方面,部分中小河流尚未系統(tǒng)治理,防洪標準較低,未形成達標的防洪圈,部分支流河道堤身單薄,堤后無二級平臺,汛期堤防內外水頭差大,堤后深塘段易發(fā)生滲漏、管涌等險情。三是水庫塘壩方面,部分小水庫大壩散浸滲漏,溢洪河道防洪標準較低,河道水位暴漲易出現(xiàn)漫溢險情,全市塘壩面廣量大,大部分未系統(tǒng)治理,存在安全隱患。四是涉水項目方面,跨河橋梁建設由于補償措施不到位,橋下填土壓實不到位等,造成堤防易出險。
隨著城市不斷快速擴張,下墊面改變,城市熱島效應帶來短時強對流、強降雨天氣頻發(fā),短時降雨遠超城市排澇能力。城市開發(fā)中,排澇設施建設滯后,有的未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則建設,如外秦淮河石頭城公園段等部分通河雨水排口高程較低,外河高水位時形成河水倒灌;部分區(qū)域排水管網、泵站等標準不高,存在雨污管混接現(xiàn)象,加上水環(huán)境治理阻水障礙,地鐵、道路等建設破壞原有排水體系等制約因素,造成排水不暢,易形成積淹水。城市人口密集,積淹水直接影響居民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等,群眾反映訴求多且集中,特別是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信息傳播較快,給城市積淹水處置提出了更高更快的要求。
一是基層一線力量不足,區(qū)、鎮(zhèn)街防汛人員少,專業(yè)力量缺乏,如水庫值守、堤防巡查等大多依托周邊群眾,對巡查的時間、部位、要點等還不是很清楚,偏遠地區(qū)、無人員等區(qū)域容易被忽視,巡查不到位;技術力量、物資儲備等方面也是越往基層越薄弱,沒有專家現(xiàn)場指導無法組織有效的搶險措施,難以滿足防汛搶險迅速高效的要求。二是預案缺乏實戰(zhàn)演練,部分重點積淹水點的搶險排澇應急預案針對性和操作性還不強,沒有做到“定人、定崗、定設備”;超標準預案中人員轉移數(shù)量、線路安排、安置點位置、部門分工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細化落實。三是信息共享還不健全,汛期發(fā)生的各類險情、積淹水等信息,各級防辦有時不能第一時間掌握,造成工作被動;各級各部門應急力量掌握不充分,無法形成工作合力,特別是一些社會施工企業(yè)有專業(yè)人員和機械設備,但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
防汛安全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要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堅持預防預備和應急處置相結合,按照“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工作要求,不斷提升城市防汛排澇能力。
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tài)減災和非常態(tài)救災相統(tǒng)一,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南京市近年來防汛工作實踐證明,要以防為主,把防的工作貫穿于始終。通過提前做好汛前檢查、工程消險、物資儲備、隊伍組建、預案修編、培訓演練等各個方面可以有效減少水旱災害發(fā)生的風險,在防汛工作過程中要堅決摒棄防汛只重視汛期應對的傳統(tǒng)觀念而忽視了非汛期消險以及防汛準備工作,只有把非汛期和汛期看得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才能牢牢守住水旱災害防御的底線。
防汛工作“建重于防、防重于搶、搶重于救”,防洪排澇工程始終是防御應對洪澇災害的基礎。一是突出規(guī)劃引領,結合南京防洪特點、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布局和功能定位等,分區(qū)域分類別確定防洪標準和完善治理措施,并納入城市防洪規(guī)劃、“十四五”水務規(guī)劃。二是加強系統(tǒng)治理,加快推進秦淮東河等項目實施,解決秦淮河洪水出路問題,實施外秦淮河防洪能力提升、水陽江干流堤防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庫塘壩除險加固等,并結合城市開發(fā)建設,對城市部分排水管網、泵站等進行改造提升,努力解決下凹式立交、城市低洼地區(qū)等積淹水老大難問題。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對汛期出現(xiàn)的險情和防汛檢查發(fā)現(xiàn)的隱患認真梳理研究,制定落實整改方案,通過防汛消險和城市積淹水點改造工程,不斷完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3]。
從根本上扭轉重建輕管的觀念,從粗放向精細管理轉變,以考核創(chuàng)建推進管理現(xiàn)代化水平,完善水務工程運行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加強水務設施日常管理養(yǎng)護,做好雨水管網清疏、涵閘泵站養(yǎng)護等工作,加快完成新一輪水庫安全鑒定等,摸清工程現(xiàn)狀,確保各類設施安全運行,充分發(fā)揮效益。加強涉水監(jiān)管,對事關防汛安全的城市開發(fā)、跨河施工項目、地鐵建設等,要嚴格審批,杜絕對河湖、管網的隨意破壞和填埋,侵占水系空間,同時按照“誰審批、誰監(jiān)管”的原則,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的監(jiān)管力度,落實補償措施,確保項目符合防洪管理等要求。加強專業(yè)人才培訓,對基層水利站、管理單位、養(yǎng)護單位、搶險隊伍等一線人員,要組織分批輪訓,系統(tǒng)學習工程日常管護、巡查檢查、涉水監(jiān)管等知識,以及截滲導滲、封堵決口、應急排水等搶險技術。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細化完善超標準防御方案,研究制定蓄滯洪區(qū)運用、危險地區(qū)人員轉移安置等方案,做到“標準內洪水有對策,超標準洪水不打亂仗”。提升物資管理水平,做到質量合格、數(shù)量充足、布局合理、管理規(guī)范、調運快捷,大力推廣應用搶險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加強與警備區(qū)、武警、消防等隊伍聯(lián)系,加強實戰(zhàn)化演練。加強監(jiān)測預報預警,優(yōu)化完善秦淮河、滁河等洪水調度方案,充分發(fā)揮水務工程攔蓄錯峰功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與公安、城管、應急、氣象等部門信息共享,建立便捷、流暢的信息傳遞網絡,實現(xiàn)上下左右互聯(lián)互通,確保險情信息及時傳遞和發(fā)布。搭建防汛物資儲備、搶險隊伍、專家等信息庫,將各級各部門應急資源納入指揮系統(tǒng),完善社會化搶險隊伍制度建設,第一時間迅速調動各方力量,提高險情搶護效率,確保搶險工作高效有序展開[4]。
防汛工作事關大局,事關社會安危,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尤其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多發(fā)頻發(fā),不斷加大水旱災害防御難度,防汛工作面臨形勢日益復雜。因此,在防汛工作中要客觀認識存在的問題和難點,以敢于負責、勇于爭先、持之以恒的精神,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不斷提升城市防汛抗洪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