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士尹
如果企業(yè)管理只是要求員工不打折扣地按照《員工手冊》去行事,而忽略文化的熏陶,那么品牌文化就會一直浮在天空上,停留在口號里,沒有任何意義。
幾句閑言絮語,隨風遍滿東南;
不算文思所及,見笑各位看官。
數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盞香消茶冷,半生身老心閑。
近日,幾則高速“正能量”新聞,讓人印象深刻。
4月19日,一貨車因超高在收費站被攔停,收費員吳詩琴從座位站起,將頭探出窗口微笑提醒司機“整個浙江都上不了啦,卡得很嚴”,被網友贊為“笑容甜美、服務態(tài)度好”。
5月20日,一貨車司機在行車途中暈厥,收費員汪選豪發(fā)現后沖出崗亭一路追趕,邊跑邊拍車門、砸玻璃,終于喚醒司機,避免了重大事故,被網友贊為“最帥收費員”。
5月29日,一司機下高速經過收費窗口時崩潰大哭,收費員肖女士溫柔安慰“心情不好千萬不要開車,到邊上休息一下吧”,被網友贊為“生活無情,但人間有愛”。
一名勸返者,一名追趕者,一名寬慰者,三位普通收費員“火”了。為什么?高速公路開展文明優(yōu)質標準化服務由來已久,雖對提升行業(yè)整體形象有很大幫助,但“出圈”的例子并不多。短短一個月時間內,三人“出圈”,且進行的都不是所謂標準化操作——無論用語、動作還是行為本身。這似乎印證了一個道理:標準化服務能贏得認可和滿意,而標準化之外的“自選動作”,卻能達到讓人動容和驚艷的效果。
首先,標準化四平八穩(wěn),難有驚喜?!白赃x動作”出其不意,容易“走心”。具體到極易出現收繳矛盾的收費窗口,標準化不外乎微笑服務、文明用語、規(guī)范操作……這些舉措固然重要,但一般只能消除司乘過站的“不滿意”,卻談不上驚喜。畢竟,廣大同行每天都這么做。當看慣了收費員點頭、舉手、轉體、問候等“套路”,突然有人“不按常理出牌”,從崗亭站起來探頭對你笑,像拉家常一樣提醒你前面有麻煩,司乘體驗感肯定不一樣,比起“職業(yè)話術”,這樣的勸返也更容易讓人配合和接受。
其次,標準化通常面向常規(guī)工作場景,對一些突發(fā)狀況,“自選動作”更能隨機應變。拿上述新聞來講,相信沒有哪個收費站的《標準》《手冊》會告訴員工,當發(fā)現司機暈厥在行駛的大貨車里應該怎樣做;也不會有哪本《規(guī)范》告訴員工,當司機過崗亭崩潰大哭,收費員應該先說什么、后說什么。顯然,媒體和公眾一致點贊,既不是因為當事人的操作多規(guī)范,也不是因為他們的表達多么妙語連珠,而是因為他們下意識的舉動,釋放出感人的善意和溫度,這比任何標準都珍貴。
有人會說,這些舉動都是個人行為,基于個人品行和素養(yǎng),可遇而不可求,更不可能讓每名員工都做到。真的是這樣嗎?未必。我們當然不能忽視個人素養(yǎng)和努力,但也不能忘記一件重要的事——文化熏陶。
目前,品牌文化創(chuàng)建在行業(yè)內外開展得如火如荼,大家動輒把“品牌”“文化”掛在嘴邊。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制度之上的制度,政策、制度和規(guī)定只是底線,而文化是最高標準。顯然,《員工手冊》永遠不可能包羅萬象,事無巨細,它只是文化落地的途徑。只要每位員工都能真正認同、切實遵循一個行業(yè)或企業(yè)的文化,他們就能在合適的時機,作出正確的選擇。說白了,有了文化熏陶,在標準化之外,那些《員工手冊》沒有告訴員工的事情,文化自然會告訴他該怎么做。所以,服務品牌創(chuàng)建要想落地,必須“走心”,打好文化這張牌。如果不能內化于心,就不可能外化于行,并為服務對象所感知。
在服務行業(yè),品牌文化中常常談到“以人為本”“人文關懷”“人性化”,說穿了就是一個字:“人”。既然服務對象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活生生的人,那么服務的提供者為什么不能在不影響標準化服務品質的前提下,多提供一些有人情味、有溫度的服務呢?只要服務對象能感知、體驗好、記得住,標準不標準,真有那么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