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煥煥,李培杰,馬富權,師文,王云,張嬌嬌,李偉之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是一種具有神經外胚葉分化特點的高度惡性小圓細胞腫瘤,隸屬于尤文氏肉瘤,根據發(fā)生的部位可分為中樞性(cPNET)和外周性(pPNET)兩種[1]。pPNET發(fā)病率極低,約占全身各部位軟組織肉瘤的1%,文獻報道可見于腎臟、胰腺、前列腺、睪丸或女性生殖系統(tǒng)[2-6],但肝臟PNET文獻報道極少。近年來國外內間斷有肝臟PNET個案報道,但仍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對于其診斷、治療等都在摸索階段。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于2020年3月收治1例乳腺轉移至肝臟的PNET患者,結合相關文獻復習,對本病的臨床特點、診斷、治療及預后做初步的探討。
患者,女,48歲,因“間斷上腹脹痛2月”于2020年3月7日第一次入住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無特殊。入院查體:心肺查體未見明顯異常。腹平軟,右上腹可觸及不規(guī)則腫塊,下緣距肋緣約10 cm(右鎖骨中線),質稍硬,活動度差,輕壓痛,無反跳痛,脾肋下未觸及,移動性濁音陰性,Murphy征陰性,腸鳴音未見異常,移動性濁音陰性。雙下肢無水腫。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guī)、傳染指標、腎功、心肌酶、凝血均陰性。肝功:AST、ALT、TBIL、ALB正常,GGT:68 U/L、ALP:128 U/L。腫瘤標志物:AFP、CEA、CA199陰性,NSE:99.440 ng/mL、Ca-724:15.220 U/mL、Ca-125:46.5 U/mL。胸部+全腹部+盆腔增強CT:肝頂及肝左葉腫塊,邊緣持續(xù)強化,考慮腫瘤性病變,門脈左支瘤栓形成,肝左葉及肝右后葉膽管擴張,其他臟器未見明顯占位性病變,見圖1。遂行B超引導下肝臟穿刺活檢,病理提示:小條狀肝組織內小圓細胞惡性腫瘤浸潤;免疫組化:CK病灶(+),CD56(+),CgA病灶(+),Syn(+),TTF-1(-),NapsinA(-),Ki67(+80%),LCA(-),CD99(+),F(xiàn)li-1(病灶+)。結合免疫組化提示PNET,見圖2。術前診斷:肝臟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BCLC C期),于2020年3月23日行載藥微球肝動脈化療栓塞術(drug-eluting beads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D-TACE),右側腹股溝消毒局麻后,右側股動脈Seldinger穿刺成功后沿導絲送入5F動脈鞘管,并沿鞘管及導絲送入5FRH導管人腹腔干動脈及肝總動脈;高壓注射造影,見肝左葉及肝右前葉巨塊型腫瘤病灶染色,并可見增粗紊亂不規(guī)則腫瘤血管;換用微導管,依次超選至腫瘤供血動脈,并用罌粟乙碘油20 mL+洛鉑50 mg混懸液、300~500 μm載藥微球1支加載70mg吡柔比星栓塞腫瘤血管,透視下見碘油沉積良好,再次造影見腫瘤染色基本消失。見圖3。術后1周再次入院,查體發(fā)現(xiàn)右乳腺外上限可觸及一大小約(3×2)cm腫塊,質硬,活動度差,無壓痛,行PET-CT:右乳外上限可見一類圓形結節(jié)影,核素濃聚,肝臟腫瘤仍有存活,見圖4。遂行右乳結節(jié)活檢,免疫組化:CK弱(+),Vim(-),CD99(+),CD56(+),CgA病灶(+),Syn(+),F(xiàn)li-1(病灶+),LCA(-),GFAP(-),S100(-),Ki67(+70%);病理診斷:小圓細胞惡性腫瘤,符合PNET,與肝穿刺活檢切片對比,提示同源性,見圖2。修正診斷:乳腺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肝臟轉移瘤?;颊?020年5月6日行第二次D-TACE。2020年6月19日出現(xiàn)黃疸,行腹部增強CT提示:肝轉移瘤,門靜脈癌栓形成,肝內膽管明顯擴張(左側1.0 cm、右側0.8 cm),膽總管截斷,雙腎轉移瘤,見圖5,于2020年6月24日行經皮經肝膽道支架植入術+外引流。2020年7月患者因肝衰竭、腎功能不全死亡。
圖1 肝臟CT:A平掃示肝頂及肝左葉軟組織腫塊(紅色箭頭),部分融合;B增強示腫塊持續(xù)不均勻強化,考慮腫瘤性病灶
圖2 組織學和免疫組化染色:A肝臟穿刺標本鏡下示瘤細胞成短梭形、小圓形,瘤細胞排列成密集巢狀(×40,HE);B肝臟穿刺標本鏡下示CD99陽性(×20,CD99); C肝臟穿刺標本鏡下示Fli-1 陽性(×20,F(xiàn)li-1);D乳腺穿刺標本鏡下示瘤細胞成短梭形、小圓形,瘤細胞排列成密集巢狀(×40,HE)
圖3 載藥微球肝動脈化療栓塞術:A造影下可見腹腔干動脈及肝總動脈;B高壓注射造影,見肝左葉及肝右前葉巨塊型腫瘤病灶染色,并可見增粗紊亂不規(guī)則腫瘤血管;C換用微導管,依次超選至腫瘤供血動脈,栓塞腫瘤血管,透視下見碘油沉積良好,再次造影見腫瘤染色基本消失
通過檢索Pubmed、Europe PMC、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庫(CBM Web)、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shù)據知識服務平臺和維普醫(yī)藥信息資源系統(tǒng)(VMIS)多家數(shù)據庫,檢索關鍵詞為“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肝臟”、“l(fā)iver”和“hepatic”,查找范圍為1980年1月至2020年11月。對初篩結果剔除重復文獻及資料不全文獻后收集其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病理特點、治療方案及預后等。相關檢索收集工作由2位中級職稱臨床醫(yī)生獨立完成,如意見不統(tǒng)一則由第三位高級職稱臨床醫(yī)生參與討論后決定。
圖4 PET-CT:A右乳外上象限結節(jié),葡萄糖代謝增高,考慮惡性病變;B肝內混雜密度影,部分葡萄糖代謝增高,考慮腫瘤仍有存活。
圖5 CT: 肝右葉肝頂、肝左葉及肝右葉軟組織腫塊,部分融合,碘油沉積;雙腎腫大,內多發(fā)環(huán)形強化結節(jié),考慮轉移瘤
采用 SPSS 21.0 軟件(IBM)進行數(shù)據的管理及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中位值(最小值,最大值)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
檢索相關文獻,僅可見個案報道,連同本例,總共8例(表1),其中6例原發(fā)于肝臟,2例為肝臟轉移瘤。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中位年齡38.5(18~66)歲,病變直徑10(6~21)cm。其中6例均因上腹部脹痛發(fā)病,1例因診斷“乙肝”進一步行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肝臟占位;1例產后5 d出現(xiàn)高熱,考慮“肝膿腫”,經B超引導下穿刺活檢確診肝臟PNET,追問病史3年前曾診斷右眼眶PNET,行外科手術聯(lián)合放化療,其后恢復可。所有病例均由病理確診,其中免疫組化CD99陽性率(6/8)75%,1例陰性,1例不確定。所有患者在確診后行外科手術、放化療或者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其中4例死亡,3例確診后很快出現(xiàn)遠處轉移,結局不詳,1例經過43周化療,肝臟腫瘤縮小,隨訪1年恢復可,后續(xù)不詳。
PNET是一種具有神經外胚葉分化特點的高度惡性小圓細胞腫瘤,屬于罕見病,可在各個年齡段發(fā)病,以35歲以下多見,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2, 13]。本文研究顯示,發(fā)病中位年齡38.5歲,男性占比37.5%,這可能與我們樣本量少相關。PNET根據發(fā)生的部位可分為cPNET和 pPNET兩種。pPNET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軀干及軟組織,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生長迅速并伴有疼痛的腫塊,以及腫塊所引起的壓迫癥狀。納入的患者大多數(shù)前期無明顯臨床癥狀,后期表現(xiàn)為間斷的上腹部脹痛,從而行影像學檢查提示肝臟巨大占位,且大多數(shù)已經存在肝內轉移。我們中心納入的該例患者,經典的血清腫瘤標志物AFP、CEA、CA199均正常,CA125及CA724輕度升高,NSE升高約6倍,但受限于資料不全,NSE是否對于pPNET有意義,需要進一步臨床驗證。
腹部PNET臨床表現(xiàn)及CT、MRI表現(xiàn)無明顯特征,腹部PENT CT及MRI表現(xiàn)為體積較大、呈浸潤性生長的軟組織腫塊,密度不均,常見壞死囊變,無鈣化,增強后不均勻強化,可見間隔及網格狀強化[14]。原發(fā)性肝細胞癌常在肝硬化的基礎上發(fā)病,增強方式為“快進快出”,易累及門脈,血清腫瘤標志物AFP升高。膽管細胞癌腫塊所在肝葉萎縮,血清腫瘤標志物CA199常升高,增強方式為“慢進慢出”。肝膿腫伴有特征性臨床癥狀,血清腫瘤標志物大多陰性,典型肝膿腫為均勻低密度病灶,內無更低密度區(qū),增強掃描膿腫壁可見明顯強化,壁光滑,壁周見水腫帶,呈雙環(huán)征或三環(huán)征[12]。
肝臟PNET與間葉組織來源的腫瘤,如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未分化肉瘤等鑒別困難,需依賴病理及免疫組化。病理診斷標準:①光鏡下見H-W菊形團(瘤細胞排列成密集巢狀,呈菊形團)[15];②免疫組化染色有至少2種以上神經標記物表達陽性,如CD99、 Syn、NSE、S-100、Vimentin等,同時淋巴細胞共同抗原(LCA)和肌源性標記物(Myo)均為陰性,結合電鏡檢查細胞漿內含有神經內分泌顆粒[16]。CD99 是診斷PNET 的敏感指標,但特異性差,在其他具有小圓細胞形態(tài)的腫瘤中也呈陽性,例如淋巴瘤、間葉細胞軟骨肉瘤、小細胞骨肉瘤、滑膜肉瘤等[17],我們研究中CD99陽性率也只有75%。除CD99 之外,F(xiàn)Li-1是ETS基因家族成員[18],其作為原癌基因,編碼一組轉錄因子,因此通常建議聯(lián)合CD99和FLi-1診斷 PNET,兩者的聯(lián)合是最敏感和特異的檢測方法[19]。
表1 肝臟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臨床特點
PNET 惡性程度非常高,易復發(fā)和轉移,預后較差,張鳳春等[20]報道的126例pPNET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54.8%、15.9%、3.2%。病灶局限者,首選手術治療,但pPNET早期即可發(fā)生局部淋巴結與遠處組織器官轉移,單一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切除、放療、化療)臨床效果有限,目前仍推薦手術+化療+放療的綜合治療方案[21]。本文納入的患者中確診后4例死亡,3例很快遠處轉移,結局不詳。其中1例患者接受43周交替VAC(長春新堿,阿霉素、環(huán)磷酰胺)/IE(異環(huán)磷酰胺、依托泊苷)化療,隨訪1年病灶縮小[2];另外1例在3年前曾診斷眼眶PNET,接受了外科手術以及聯(lián)合放化療,術后恢復可,并在2年后順利妊娠,生產后發(fā)現(xiàn)肝臟轉移瘤[7]。因此,全身化療可能PNET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大樣本臨床研究進一步佐證。
綜上所述,肝臟PNET是一種罕見的腫瘤,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其診斷需結合影像學、組織病理和免疫組化檢查,預后較差,目前尚無標準的治療方案,全身化療(VAC/IE)治療有一定的效果。本研究為小樣本回顧性研究,尚需大樣本臨床研究來完善結論,從而進一步指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