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
【摘? 要】在印染生產當中,會出現(xiàn)大量的廢水,如果未能按照相關標準對其進行處理,將會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威脅人們的正常生活。因此,應該加強對各個技術特點的全面分析,提高整體處理效果。論文對印染廢水的來源進行分析,探索印染廢水處理技術的應用措施。
【Abstract】In printing and dyeing production, there will be a lot of wastewater. If it is not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tandards, it will damag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reaten people's normal life.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 of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measures of th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of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關鍵詞】印染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Keywords】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research progress
【中圖分類號】X791?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02-0184-02
1 引言
印染廢水是工業(yè)廢水的一種,不僅總量較大,而且含有復雜的成分,會對空氣環(huán)境、土壤環(huán)境和水環(huán)境等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印染行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印染廢水處理問題也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下,應該提高印染廢水的處理效果,使其符合國家和行業(yè)相關標準要求,以實現(xiàn)綠色化發(fā)展。印染廢水水質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這也為處理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應該注重對傳統(tǒng)處理技術和工藝的不斷改進,以滿足實際生產要求。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印染廢水問題得到有效處理,但是依然受到多種影響因素的制約。應該明確印染廢水的特點及污染源,從而在技術應用中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2 印染廢水的來源
纖維材料、化學藥劑和表面活性劑等,是導致印染廢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棉、絲、毛和化學纖維等在紡織工藝中的應用較多,尤其是其中雜質含量較高,例如,原毛雜質、油脂、含氮物質、色素,等等。潤滑劑和礦物油等應用于化學纖維當中,也會造成印染廢水的污染問題[1]。由于使用化學藥劑而造成的印染廢水,包括了分散染料、直接染料、還原染料和活性染料等多種類型。表面活性劑能夠為生產中的起泡處理、滲透處理和勻染處理等提供便捷,但是由于硫酸脂鹽和磺酸鹽等含量較大,也是一種常見的污染源類型。
3 印染廢水處理技術的應用措施
3.1 物理法
3.1.1 吸附法
運用樹脂和活性炭等對印染廢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吸附處理,這是吸附法的基本原則,其發(fā)展較為成熟。如果印染廢水的濃度不高,則可以采用活性炭進行吸附處理,但是無法滿足循環(huán)利用的目的。其吸附能力會受到孔徑的影響,因此,在未來發(fā)展中主要以大孔徑活性炭的研究為主,提高處理效率和質量。應該注重對二次污染問題的處理,通常借助磁性鐵氧化物實現(xiàn)固液分離,有助于實現(xiàn)循環(huán)利用,大大降低了印染廢水處理的成本。樹脂也可以作為一種吸附劑使用,對于化學產品的回收能力較好,尤其是弱堿性離子交換樹脂的應用較多。
3.1.2 膜分離技術
鹽類物質和染料分子等可以通過特定的分離膜進行處理,在控制污染的同時,能夠對鹽和染料分子進行回收,滿足其他生產工藝需求。其中,納濾和超濾在印染廢水處理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在傳統(tǒng)膜分離處理工藝當中,膜長期使用會受到污染物的影響,當膜通量降低后就會導致整體處理效率下降,而借助超濾和納濾的方式,則能夠有效改善上述問題。通過應用超濾工藝,能夠實現(xiàn)對COD含量的控制,印染廢水濁度下降,而通過納濾工藝則能夠對相關物質和鹽類加以吸附,兩者的相互配合以達到分離的目的。此外,反滲透處理工藝在膜分離技術中也較為普遍,對于非電解質和電解質的截留作用顯著。近年來,一體式反滲透裝置得到應用,有助于提高印染廢水處理的便捷性和高效性[2]。
3.1.3 萃取技術
絡合萃取、液膜萃取是當前印染廢水處理中萃取技術的主要類型。胺類化合物能夠與羥基和磺酸基官能團化合物形成絡合,當堿性增強時可以通過逆向絡合反應加以分解。如果印染廢水中的羥基和硫酸基較多,則可以采用該方法筋洗凈萃取處理。同時,當印染廢水的毒性較大時,采用絡合萃取的方式也能有效控制,保障整個處理工藝的高效化。如果印染廢水中存在大量的含酚物質、含氨物質和含氰物質等,則可以通過液膜萃取法進行處理,能夠循環(huán)利用鹽類和有機酸等,具有良好的經濟性。
3.2 化學法
3.2.1 濕式氧化技術
氧氣和催化劑的反應能夠生成羥基自由基,實現(xiàn)對印染廢水中有機物的處理,包括了催化濕式空氣氧化法、H2O2濕式氧化法和濕式空氣氧化法等不同類型。該技術在應用中需要對壓力和溫度進行控制,壓力范圍為0.5~20MPa,溫度范圍為125~320℃。該方法在應用中具有良好的環(huán)保性,不會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破壞,同時,去除徹底,但是成本也相對較高。
3.2.2 光催化氧化法
印染廢水中的很多物質,由于具有穩(wěn)定的化學結構,因此,在處理中的難度較大,運用光催化氧化法則能夠針對印染廢水的這一特點,達到高效處理的目的。在實踐工作當中,應該根據(jù)印染廢水的具體類型和特點選擇合適的催化劑,包括了硫化鎘、二氧化鈦、二氧化錫和硫化鎢,等等[3]。
3.2.3 混凝法
對于印染廢水的處理也可以借助混凝法實現(xiàn),在網(wǎng)捕作用和僑聯(lián)作用下,可以對其中的有害物質進行沉降,其發(fā)展時間較長,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炷齽┑念愋秃吞攸c是影響沉降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應該選擇合適的混凝劑以提高印染廢水處理的綜合效益,如復合混凝劑。
3.2.4 電化學氧化法
電凝聚-電氣浮法是電化學氧化中的常用手段,在鋁離子和鐵離子的作用下,能夠實現(xiàn)對污染物的沉淀處理,同時,通過微氣泡加以凈化。該方法中包含了多種化學反應,如中和、氧化還原和凝聚,等等,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內電解法的應用,則可以借助原電池對印染廢水污染物加以絮凝和吸附,保障良好的出水水質。采用該方法時可以借助活性炭纖維,增強整體催化和吸附效果。電滲析法在電化學氧化處理中的應用也十分普遍,可以起到精制、淡化和提純的作用。此外,電吸附法實現(xiàn)了電化學和吸附法的有效結合,吸附與脫附效率更高。
3.3 生物法
3.3.1 好氧技術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等,在生物好氧處理基礎中的應用較多,能夠充分發(fā)揮好氧生物的降解作用,實現(xiàn)對有機物的高效處理,從而使印染廢水得到凈化,提高印染廢水的出水水質。在污泥當中加入好氧微生物后,能夠對染料分子進行吸附、凝聚和氧化處理。對于COD和脫色的處理,是印染廢水治理中的難度,在實踐中往往需要對其加以適當改進。生物膜中包含了大量的原生動物和微生物等,能夠實現(xiàn)對印染廢水的過濾、凈化,在生物處理工藝當中也十分常見。
3.3.2 厭氧技術
與好氧技術不同的是,該方法需要創(chuàng)造厭氧環(huán)境與條件,能夠對印染廢水中的污染物質進行處理,產物包括了二氧化碳、水和甲烷等等。水解、酸化和產乙酸、產甲烷等,是厭氧處理技術應用的基本流程,如果印染廢水中的污染物濃度較高,該技術的應用效果則更好。
3.3.3 光合細菌法
在印染廢水處理中運用光合細菌法,主要是借助于紫色非硫光合細菌,通過代謝處理和氧化硫酸化處理,實現(xiàn)對污染物濃度的控制。該技術的專業(yè)性較強,當前仍舊處于研究階段,隨著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進和完善,該技術會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實踐當中。在多種染料當中,通過紫色非硫光合細菌能夠取得良好的脫色成效。
4 結語
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等,在印染廢水處理中的應用較多,不同處理技術和工藝在原理、特點和成效上也會有所不同。在實踐工作當中,應該加強對印染廢水的全面分析,融合多種處理技術的優(yōu)點,達到高效化處理的目的,促進企業(yè)的綠色化生產。在未來發(fā)展中,也應該加強對技術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使其更加符合印染廢水處理的要求,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振,文清,李清泉,等.光催化技術處理印染廢水的研究進展[J].綠色科技,2020(24):54-59+67.
【2】張悅.印染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J].紡織科學與工程學報,2020,37(03):102-109+116.
【3】裴紅洋.印染廢水處理技術新進展[J].綠色環(huán)保建材,2018(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