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偉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建黨史中,延安時期是最為特殊和關鍵的歷史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黨的政治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與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把我們黨建設成為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的政治路線
“黨的政治路線是決定一切的”,能否制定并執(zhí)行正確的政治路線是檢驗政黨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毛澤東指出:“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毖影矔r期中國共產黨根據政治形勢的轉變和主要矛盾的轉化,適時提出黨的政治路線,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討論并確定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方針,完滿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1937年8月,洛川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特別強調,要堅持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zhàn)路線,堅持黨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領導權。會議指出這是實現(xiàn)抗戰(zhàn)勝利的根本保證。在抗日戰(zhàn)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夜,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在《論聯(lián)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條政治路線指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在深刻把握中國革命特點和規(guī)律的基礎上,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總結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的經驗,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遵循這條正確路線,我們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
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作為立黨建黨的政治原則。
1938年9月,王稼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以《國際指示報告》為題,傳達了共產國際“在領導機關中要在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解決”的重要指示,明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同年11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guī)則與紀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部工作規(guī)則與紀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并著重強調,黨的一切工作由中央集中領導,各級黨的委員會及其委員,尤其是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局和分局委員要帶頭自覺維護中央權威,服從中央指令,在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關系全局的重大原則問題上堅定地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不得有任何違反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的文字和行動。此次會議將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政治紀律具體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關于中央機構調整及精減的決定》并指出,在兩次中央全會之間,“中央政治局有權決定一切重大問題”,中央書記處“在政治局方針下有權決定和處理一切日常性質的問題”,“凡重大的思想、政治、軍事、政策和組織問題,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通過,會議中所討論的問題,主席有最后決定之權”。這次會議從組織上徹底完成了自遵義會議以來對王明“左”傾錯誤的糾正和毛澤東在全黨領導地位的確立,實現(xiàn)了權力的高度集中。1945年4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方針》中指出:“在黨內,在革命隊伍內,我們有一條方針,就是團結,在原則基礎上的團結。首先是黨中央內部的團結及全黨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秉h的七大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并在黨章中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強調加強黨性鍛煉
黨性是一個政黨的本質屬性。政黨的黨性歸根結底要在黨員個體的黨性中表現(xiàn)出來。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黨員隊伍數(shù)量歷經了從少到多的迅速壯大的過程,短期內數(shù)量的猛增帶來了黨員隊伍成分復雜、思想混亂、作風不純等問題。黨性教育成為當時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工作。
1939年5月,陳云在《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一文中,較完整地提出了共產黨員的標準——終身為共產主義奮斗;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黨的紀律,嚴守黨的秘密;百折不撓地執(zhí)行決議;群眾模范;學習。同年7月,劉少奇在延安發(fā)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演講,系統(tǒng)回答了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為什么要進行修養(yǎng),修養(yǎng)的標準是什么,以及怎樣增強黨性原則和黨性修養(yǎng)、做純潔的共產主義先鋒戰(zhàn)士的問題。1941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專題討論增強黨性問題。同年7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嚴厲批判了“政治上的自由主義”“組織上的宗派主義”“思想意識上的個人主義”等違反黨性的傾向,提出了增強黨性的“六種方法”,即“服從中央、執(zhí)行決議、糾正錯誤、加強紀律、自我批評、組織生活”,為全黨開展黨性鍛煉提供了黨內法規(guī)依據。1941年10月,任弼時撰寫《關于增強黨性問題的報告大綱》,從用無限的忠實性和堅定性為無產階級利益服務、必須充分地掌握住和革命實踐密切聯(lián)系著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以馬列主義的原則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遵守黨的統(tǒng)一的紀律、與群眾建立真正的密切的聯(lián)系等方面指明了增強黨性的途徑。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是我們黨實現(xiàn)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黨內政治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把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密切聯(lián)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嚴明黨的紀律等作為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規(guī)范,實現(xiàn)了黨內政治生活的正?;?,黨內政治生態(tài)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為黨內政治生活的正?;峁┝丝茖W的思想武器。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同時革命性地賦予了成語“實事求是”新的內涵,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指出“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毛澤東相繼發(fā)表《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文章,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的危害進行了深刻闡述,對“實事求是”的科學內涵進行了高度概括,黨的七大確立實事求是為全黨的思想路線。建立了規(guī)范民主集中制運行的具體制度,確立了黨內政治生活的核心原則。毛澤東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用黨性和個性、個人與組織的關系深刻闡述了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系。他明確指出,“獨立性、個性、人格是一個意義的東西”,“一致的行動,一致的意見,集體主義,就是黨性”,“不能設想我們黨有黨性,而每個黨員沒有個性,都是木頭,一百二十萬黨員就是一百二十萬塊木頭”。這進一步深化了民主集中制理論,維護了黨內政治生活的活潑性、嚴肅性和神圣性。將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黨內政治生活的主要手段。1937年4月,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告全黨同志書》中明確要求“共產黨的內部生活,亦應依照各地的不同環(huán)境,采取具體方法使之活躍起來”,而“黨內民主性的擴大、自我批評的發(fā)展、集中領導的建立,都成為活躍黨內生活的主要條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領導集體帶頭進行自我批評,帶動黨內形成了一種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政治風氣。
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
在黨的紀律和規(guī)矩中,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是第一位的。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曾針對嚴重違反政治紀律的現(xiàn)象專門“立規(guī)矩”,嚴明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使黨在政治上進一步走向成熟,為無產階級政黨保持其先進性和激發(fā)自身強大戰(zhàn)斗力提供了堅強保證。
把“四個服從”寫入黨章,作為黨最根本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1937年9月,毛澤東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列舉了黨內自由主義的11種主要表現(xiàn),強調“它是一種腐蝕劑,會使革命隊伍失掉嚴密的組織和紀律”。1938年9月至11月,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首次提出“紀律是執(zhí)行路線的保證,沒有紀律,黨就無法率領群眾與軍隊進行勝利的斗爭”的科學論斷,以及“個人服從組織,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四項最重要的紀律,強調要通過嚴格的紀律,尤其是通過黨內法規(guī)來建立健全黨內關系,并指出,“誰破壞了這些紀律,誰就破壞了黨的統(tǒng)一”。1945年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將“四個服從”確定為黨最根本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黨的無產階級的鐵的紀律,每個黨員都必須遵守,不得逾越”。紀律面前特權無所遁形,紀律面前沒有特殊人物、特殊組織,這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具有極強紀律觀念的真實寫照?!安还苣闶侵醒胛瘑T,還是一般黨員,不管你是老黨員,還是新黨員,都要遵守紀律”,“不管是中央委員會,還是支部委員會,都要遵守紀律”。建立請示報告制度,克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tài)。中央從1948年1月起先后發(fā)出《關于建立報告制度》《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補充指示》《關于嚴格遵守請示報告制度的指示》等,對全黨全軍各項工作的決定權和請示報告制度作出詳細規(guī)定,明確了“把一切必須和可能集中的權力集中于中央”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徹底消滅“事前不請示、事后不報告”的不正確態(tài)度,為解放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始終高度重視黨的政治建設是我們黨的一條寶貴經驗。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歷史之中有營養(yǎng),歷史之中有智慧。深入分析延安時期黨的政治建設的舉措經驗,對于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建立健全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的體制機制”具有重要的啟示。
(作者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