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雄 曾煉坤 沈永棋
廣州市增城區(qū)人民醫(yī)院 511300
通信作者:王中雄,Email:254764783@qq.com
微血管、神經系統(tǒng)、皮膚、眼部等病變均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慢性并發(fā)癥,有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微血管病變是2 型糖尿病患者中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1],且后果嚴重,若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可能引發(fā)殘疾和死亡,預后差。隨著2 型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長,微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率也隨之升高;且當患者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也可能增加微血管病變風險。已經證實的是,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2],且與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變有顯著相關性;而高血糖狀態(tài)則可加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產生,一方面會導致蛋白尿,另一方面也會作用于視網膜微血管炎性滲出而引發(fā)病變[3]。從現有的研究可知,VEGF 及Hcy 均可能參與2 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病理過程,但在病變早期二者的血清含量是否存在明顯變化、對微血管病變的診斷是否有指導性意義,尚未明確。為此,本研究通過對比患者與健康人群的相關血清因子水平,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與血清VEGF、Hcy的相關性,以便為臨床治療工作提供更確切有效的參考,詳細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4 月至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90 例,根據是否伴發(fā)微血管病變分為病變組(n=40)和非病變組(n=50),另抽取同期來院體檢的健康志愿者90例為對照組。(1)納入標準:①均符合WHO的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且病變組同時符合微血管病變診斷標準[4];②無腎病、眼部疾病等與2 型糖尿病合并癥相關性疾病;③均對研究內容完全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診斷為1 型糖尿病者;②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③合并心腦、外周血管等血管病變疾??;④合并尿路感染或高血壓者;⑤入組前3 個月內存在葉酸或維生素B12 用藥史。本次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符合倫理學原則。3 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一般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可比性高,詳情見表1。
表1 3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入組后均測量血壓,即舒張壓(DBP)、收縮壓(SBP)。同時進行實驗室檢查,具體步驟為:采集空腹靜脈血及餐后2 h靜脈血,并運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相關指標予以分析,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清VEGF、Hcy、血肌酐(Scr)、血清抑胱素(Cys C)。健康志愿者則在體檢時完成上述指標的檢查,具體操作與2型糖尿病患者相同。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4.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多組資料對比采用F檢驗,組間兩兩比較建議采用SNK-q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單因素予以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評估,并運用Hosmer-Lemeshow 評估其擬合度。
表2 3組血壓及血糖指標比較( ± s)
表2 3組血壓及血糖指標比較( ± s)
注:與非病變組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1 mmHg=0.133 kPa
組別病變組非病變組對照組DBP(mmHg)97.53±6.28ab 87.75±5.01b 76.43±7.49a n 40 50 90 FBG(mmol/L)7.95±1.06ab 7.42±1.20b 5.32±0.65a 2hPG(mmol/L)11.03±1.26ab 9.97±1.85b 5.90±0.89a HbA1c(%)8.06±1.43ab 7.31±1.39b 6.11±1.75a SBP(mmHg)149.67±14.36ab 129.67±13.21b 112.59±10.34a
2.1 3 組血壓、血糖及血清相關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病變組與非病變組的血壓指標(SBP、DBP)、血糖指標(FBG、2hPG、HbA1c)、VEGF、Hcy、Scr、Cys C 水平均相對更高,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非病變組相比,病變組的各項指標也均相對更高(均P<0.05),詳見表2~3。
2.2 2 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變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微血管病變?yōu)橐蜃兞?,納入血壓、血糖、血清VEGF 等上述相關指標為自變量,搭建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結果顯示,Hcy、VEGF、Scr、Cys C 均是導致2 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詳情如表4所示。
表3 3組血清相關指標比較( ± s)
表3 3組血清相關指標比較( ± s)
注:與非病變組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Cys C(ng/L)3.17±0.43ab 1.62±0.57b 0.78±0.20a組別病變組非病變組對照組n 40 50 90 VEGF(ng/L)152.30±16.75ab 109.23±17.39b 78.10±16.53a Hcy(μmol/L)19.43±3.67ab 13.63±2.50b 5.12±1.37a Scr(μmol/L)8.32±1.30ab 6.78±1.21b 4.21±0.97a
表4 微血管病變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近年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促使了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病率明顯上升,且發(fā)病人群也趨于年輕化。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球共有超過4.5億人為糖尿病患者,且發(fā)病率仍持續(xù)走高,預計在2045 年,糖尿病患者數量將增加至6.7 億[5],給人們的生活質量帶來不利影響。微血管病變作為2 型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如何及早發(fā)現微血管病變的早期癥狀、改善2 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預后,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內容。
VEGF 是促血管內皮細胞分裂原,具有高度特異性,人體組織氧化應激、高血糖及多細胞因子均會刺激VEGF 的產生。當VEGF 過量表達,則內皮細胞結構及功能均會在此作用下發(fā)生變化,發(fā)生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作用,進而增加毛細管通透性,加速新生血管的產生,參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病理及生理學過程。有學者在動物研究中發(fā)現,通過對糖尿病小鼠模型予以VEGF 特異性抑制劑處理,患者的腎小球數量下降得以延緩,減輕白蛋白尿癥狀[6]。同時還有學者發(fā)現,對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予以VEGF 抑制劑處理,能夠降低患者視網膜新生血管新生風險,對于黃斑變性的改善效果明顯[7]。
Hcy 則是蛋氨酸的代謝產物,具有一定的血管損傷性。在正常情況下,Hcy 水平可經由腎臟代謝,血液含量的檢出值極低,但當發(fā)生病變時,Hcy 由于無法代謝會進入血液,從而導致高Hcy 血癥。有前期研究表明,高Hcy 血癥患者的頸動脈內膜厚度明顯高于健康人群,認為高Hcy 水平與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腦血管病存在密切關聯[8]。還有學者研究發(fā)現,2 型糖尿病患者血漿Hcy 水平的升高,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導致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變的風險上升[9]。但關于高Hcy 與2 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的研究相對較少。Cys C 作為腎小球濾過率受損的早期敏感指標,參與Hcy 代謝過程。小分子Cys C 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帶有正電荷,可在腎小球濾過時自由通過,并在腎小管部位被重吸收。而Cys C 在血清中的表達情況,并不會因為炎癥、肌肉、年齡等影響,腎小球濾過率才是其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因此可以通過Cys C 水平的變化觀察,評估2 型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病變組與非病變組的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清VEGF、Hcy、Scr 以及Cys C 水平均有明顯提升(均P<0.05);且與非病變組相比,病變組的上述各項指標水平也均相對更高(均P<0.05)。研究結果與大部分學者一致,認為2型糖尿病患者的VEGF、Hcy水平越高,微血管病變風險越大,且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的VEGF、Hcy水平隨著病情的控制而下降,因此認為對VEGF、Hcy 的定期監(jiān)測,有利于及早發(fā)現異常并予以治療,延緩2 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的病情進展,避免致殘等嚴重不良后果的發(fā)生。還有研究通過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VEGF 水平予以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尿中VEGF 水平排泄率上升,先于尿中白蛋白的水平變化,且VEGF 水平與腎臟病變的嚴重程度存在正相關[10]。但也有大數據研究發(fā)現,針對日本和美國人群的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顯示,不同程度的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血漿VEGF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1]。推斷這可能是由于統(tǒng)計方法、樣本量以及人種差別所致。
關于影響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微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研究,目前臨床上尚未達成一致結論。本次研究通過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cy、VEGF、Scr、Cys C 均是導致2 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關于VEGF、Hcy、Cys C 的致病機制已在上文中指出,而對于Scr 是否與微血管病變有明顯相關性尚未明確。王志華與蘇榮[12]在研究中認為,導致微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為SBP、HbA1c、Hcy、VEGF,認為HbA1c的高水平狀態(tài)會直接刺激機體微血管運行,使微血管內的流速變緩,導致微血管出現堵塞、循環(huán)異常等病變;而血壓水平的異常,也同樣會加重微血管負擔,增加病變風險。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存在一定出入。推斷可能是受到樣本量、計算誤差、研究指標等因素影響。在后續(xù)研究中需進一步提高研究嚴謹性,多次反復論證,并以科學理念納入多個因素進行研究,以確保研究結果更具參考性。
綜上所述,影響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微血管病變的相關因素較多,其中血清VEGF、Hcy 水平上升明顯,提示2 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的風險提升,臨床上可將血清VEGF、Hcy 作為2 型糖尿病患者治療及預后評估的重要指標,具有重要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