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劉祎,崔冰漪,劉秀瑋
目前,獸醫(yī)界已極為廣泛地對細菌性疾病防治中的中藥作用進行了研究[1-3]。通常情況下,在大腸埃希菌病的防治中,清熱類藥物療效良好[4-6]。本研究建立小鼠模型并予以不同處理,以觀察芩連翹皮方對感染大腸埃希菌小鼠的防治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1 材料來源 (1)動物:SPF級KM小鼠120只,由華北理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2)試藥試劑:中藥飲片黃芩、黃連、黃柏、連翹、白芨由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中藥房提供。芩連翹皮方提取液制備:黃芩10 g,黃連5 g,黃柏10 g,芒硝20 g,皂角刺15 g,連翹20 g,白芨20 g,水煎醇沉法制備原方提取液并濃縮至含1 g/ml的生藥量。配制1.3×107cfu/ml的大腸埃希菌菌懸液。(3)儀器設備:12號灌胃針由北京合力科創(chuàng)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生產(chǎn),722G型分光光度計由上海儀電分析儀器有限公司生產(chǎn),F(xiàn)W100型高速萬能粉碎機由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生產(chǎn)。
1.2 實驗方法
1.2.1 芩連翹皮方的預防實驗:將60只小鼠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空白對照組、陽性對照組、陰性對照組、低劑量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瞻讓φ战M小鼠灌服生理鹽水1 ml,陽性對照組小鼠灌服氟苯尼考溶液1 ml,低劑量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小鼠分別灌服0.25 g/ml、0.50 g/ml、1.00 g/ml芩連翹皮方提取液1 ml,連續(xù)給藥5 d,最后1次給藥后3 h給予陽性對照組、陰性對照組、低劑量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小鼠腹腔注射1.3×107cfu/ml的大腸埃希菌菌懸液0.1 ml,給予空白對照組小鼠注射生理鹽水0.1 ml。
1.2.2 芩連翹皮方的治療實驗:將60只小鼠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陽性對照組、陰性對照組、空白對照組、低劑量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給予陽性對照組、陰性對照組、低劑量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小鼠腹腔注射1.3×107cfu/ml的大腸埃希菌菌懸液0.1 ml,空白對照組小鼠注射生理鹽水0.1 ml。3 h后給予陽性對照組小鼠灌服氟苯尼考溶液1 ml,陰性對照組、空白對照組小鼠灌服生理鹽水1 ml,低劑量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小鼠分別灌服0.25 g/ml、0.50 g/ml、1.00 g/ml芩連翹皮方1 ml,連續(xù)給藥5 d。
1.3 觀察指標 攻毒前后分別采用溫度傳感器測量預防實驗和治療實驗各組小鼠肛門周圍體表溫度。
2.1 預防實驗小鼠攻毒前后肛門周圍體表溫度比較 空白對照組小鼠攻毒前后肛門周圍體表溫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陰性對照組、低劑量組小鼠攻毒后肛門周圍體表溫度均高于攻毒前(P<0.01),但陽性對照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小鼠攻毒前后肛門周圍體表溫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攻毒前,6組小鼠肛門周圍體表溫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攻毒后,陰性對照組、低劑量組小鼠肛門周圍體表溫度均高于空白對照組、陽性對照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P<0.05)。見表1。
表1 預防實驗6組小鼠攻毒前后肛門周圍體表 溫度比較
2.2 治療實驗小鼠攻毒前后肛門周圍體表溫度比較 空白對照組小鼠攻毒前后肛門周圍體表溫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陰性對照組、低劑量組小鼠攻毒后肛門周圍體表溫度均高于攻毒前(P<0.05),但陽性對照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小鼠攻毒前后肛門周圍體表溫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攻毒前,6組小鼠肛門周圍體表溫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攻毒后,陰性對照組、低劑量組小鼠肛門周圍體表溫度均高于空白對照組、陽性對照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實驗6組小鼠攻毒前后肛門周圍體表 溫度比較
相關醫(yī)學研究表明[7-10],中藥治療細菌感染性具有較好療效。芩連翹皮方是我院自擬方劑之一,組成成分包括連翹、黃芩、芒硝、皂角刺、黃連、白芨及黃柏等,具有燥濕瀉火、消炎鎮(zhèn)痛、清熱疏風、解毒散熱等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芩連翹皮方可抗炎、促進組織再生及血管生成[11]。因此,有學者認為芩連翹皮方治療大腸埃希菌感染具有一定臨床意義。為明確芩連翹皮方對大腸埃希菌感染的具體作用,本文通過建立小鼠模型并予以不同處理后,預防實驗和治療實驗均顯示,小鼠攻毒后陰性對照組、低劑量組小鼠肛門周圍體表溫度均高于空白對照組、陽性對照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提示,芩連翹皮方最顯著的藥理作用為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平衡,可能與大腸桿菌的內(nèi)毒素起著重要的作用有關[12]。內(nèi)毒素具有使小鼠體溫升高,出現(xiàn)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SIRS),導致機體功能衰竭的作用。
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及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等因子均在創(chuàng)面愈合的不同階段有重要作用。TGF-β1可有效提升創(chuàng)面的修復進程,對纖維細胞的增殖進程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可對胞外基質(zhì)中Ⅰ型前膠原的合成產(chǎn)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從而加快創(chuàng)面的愈合進程,緩解大腸埃希菌癥狀。EGF對某些因子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誘導作用,例如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從而加快新血管的生成。bFGF的生物學功能具備多樣性與復雜性的特征,對新血管的生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3]。bFGF還與組織再生、創(chuàng)面愈合等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性。筆者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應用芩連翹皮方進行治療的治療組TGF-β1、EGF及bFGF表達量均明顯提高,且呈現(xiàn)逐漸遞增的增長趨勢,但接受治療12 d后,芩連翹皮方治療組的TGF-β1、EGF及bFGF的表達量均略有下降[14]。芩連翹皮方中,黃芩、連翹等藥材均屬于君藥,具備清熱消炎、解毒瀉火、疏散風熱、燥濕等功效;黃連也具備解毒清熱、燥濕瀉火的功效。方中諸藥協(xié)同作用,有助于消炎生肌,對組織再生、血管生成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芩連翹皮方可有效防治小鼠感染大腸埃希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