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基偉,孟鋼鉗
許昌電氣職業(yè)學院(許昌 461000)
在食品、醫(yī)藥等輕工業(yè)領域,存在著大量重復性高的勞動,例如分揀、拾取裝箱的工序,這些工作一般由人工完成,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會具有一定的污染風險,致使企業(yè)成本也較高。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人工作業(yè)越來越不滿足生產需求,工業(yè)機器人應運而生[1-6]。開鏈式的串聯(lián)機器人被最先作為機械手臂應用于各個行業(yè),但是串聯(lián)機器人雖然數學模型簡單,但是其結構較復雜,不適用于高速的輕工業(yè)領域。1987年澳大利亞的Hunt教授將并聯(lián)機構應用于機械手,開拓了高速機器人的新天地。并聯(lián)機器人具有動態(tài)性能好、精度高、高速性能強等優(yōu)點,但其數學模型較復雜,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并聯(lián)機器人的研究。并聯(lián)機器人具有多種結構形式,其中Delta并聯(lián)機器人是其中最典型也是應用范圍比較廣的一種結構式[7-8],比較適用于小物件的抓取和放置,該文主要針對基于Delta機構的并聯(lián)裝箱機器人進行工作空間及軌跡規(guī)劃研究。
根據食品裝箱生產線的要求,機器人需要將生產線上的食品物料按照一定排列規(guī)則放置在包裝箱內,其工作流程為:機器人抓取傳送帶上的物料,然后按照一定路線將物料運送到包裝箱上方,然后按照設定的角度將物料放置在包裝箱內。
根據作業(yè)要求,此機器人選用基于Delta機構的并聯(lián)機器人,它是在常用的三自由度Delta機器人的基礎上增加一個繞Z軸旋轉的轉軸,組成為一臺四自由度的并聯(lián)機器人,其基本結構如圖1所示。該機器人主要由靜平臺、動平臺、旋轉軸、3組相同的鉸鏈及其驅動部件等組成。靜平臺作為固定機構,一般與固定機器人的裝置固連,其上裝有鉸鏈的驅動部件、旋轉軸的電機及圖像處理裝置等。動平臺上裝有末端執(zhí)行器,末端執(zhí)行器一般采用氣動吸附裝置。3組相同的鉸鏈驅動部件由伺服電機和減速器組成,它們分別獨立驅動3個鉸鏈同時運動,動平臺的運動是3個鉸鏈運動的復合。旋轉軸的轉動由裝在靜平臺上的轉軸伺服電機單獨驅動,實現(xiàn)末端執(zhí)行器的轉動。
圖1 機器人基本結構
機器人的工作空間是指機器人的末端執(zhí)行器能夠達到的點的集合[9-10]。并聯(lián)機器人由于結構的限制,其工作空間一般比較小,所以比較適用于小范圍的搬運。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受到結構的限制,機器人工作空間內的點并不是都可以從任意點、任意方向都能到達的,所以需要計算其有效工作空間,有效工作空間是指機構在運動時,能從任一點、任意方向都能達到的點的集合[11]。
在實際設計時,需要根據工作需求實際確定其有效工作空間,機器人的工作空間主要由動平臺和靜平臺的大小、主從臂的長度及鉸鏈運動的干涉等因素決定[12-13]。在滿足工作空間需求的前提下,機器人的各個大小盡量小,從而保證機械手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工作效率,設計中需要避免運動中出現(xiàn)奇異點。
把機器人結構模型簡化后,得到其空間幾何模型圖,如圖2所示。以靜平臺的中心點為原點建立靜坐標系OXYZ,以動平臺的中心點為原點建立動坐標系O’X’Y’Z’,設動平臺中心點的坐標為(x,y,z),主動臂與靜平臺平面的夾角為θi,鉸鏈在靜坐標系平面的分布角為αi,主動臂臂長為l1,從動臂臂長為l2,靜平臺半徑為R,動平臺半徑為r。
圖2 機器人結構簡化模型圖
對于單支鏈,由空間幾何關系,得到其矢量關系式為
而各點在靜坐標系內的位置適量為
將各點的位置矢量代入式(1),可以得到單條支鏈的方程為
將式(2)用MATLAB編程計算,可以得到單條支鏈的運動空間圖,如圖3所示。
因為機器人的運動是由3條運動支鏈共同驅動完成的,所以機器人的工作空間為3條支鏈運動空間的交集。設3條支鏈在靜坐標系平面的分布角αi分別為-30°,90°和210°,3條支鏈運動空間的集合如圖4所示,它們的相交部分即為機器人的運動空間。
由圖4可以看出,機器人的工作空間近似于一個半球體,但當機器人運動到工作空間的邊界時,機器人的整體運動性能會較差,容易出現(xiàn)運動失真,所以需要舍棄邊界部分,取其有效工作空間。設主動臂臂長l1=200 mm,從動臂臂長l2=510 mm,靜平臺半徑R=200 mm,動平臺半徑r=40 mm,機器人的有效工作空間如圖5所示。
圖3 單條支鏈的運動空間圖
圖4 3條支鏈運動空間的集合
圖5 機器人的有效工作空間
軌跡規(guī)劃是指在已知起始位置和目標位置的前提下,通過一些計算方法和規(guī)則,機器人可按既定的路線、速度和加速度完成位置的變換[14-15]。為了保證機器人能夠高速精確地完成抓取裝箱動作,必須對機器人進行合理的軌跡規(guī)劃,運動軌跡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機器人的工作效率。
按照食品裝箱的作業(yè)需求,機器人需要完成的動作為抓取物料→豎直提升→水平移動→旋轉一定角度→豎直下降→放置物料。具體運動過程為機器人末端執(zhí)行器抓取傳送帶上的物料,為了避免運動時發(fā)生干涉,需先豎直向上提升一定高度,然后水平移動到包裝箱上方,按照排列規(guī)則旋轉一定角度,最后豎直下降到相應位置后釋放。所以機器人走的路線軌跡為如圖6所示的門字形路線。為了保證機器人在運動過程中的平穩(wěn)性,避免發(fā)生抖動和速度、加速度的突變,每段軌跡的連接處引入圓弧過渡,見圖5中的P5P6和P7P8階段。
圖6 機器人路線軌跡圖
設起始點P1的坐標為(x1,y1,z1),終點P4的坐標為(x4,y4,z4),避障高度為∣P1P2∣=b,直線下降距離∣P8P4∣=h,過渡圓弧半徑為d,水平直線運動距離為∣P6P7∣=2c,可以得到
所以:
O2點的坐標為
機器人運動速度的控制現(xiàn)在常用的是S形速度曲線,它在不同時間的一階導數均是連續(xù)變化的,可以保證機器人在運動過程中速度均是平滑過渡,無沖擊,但是傳統(tǒng)的S形曲線存在初始速度和末端速度相等的限制,會限制機器人的工作效率,所以對傳統(tǒng)的7段曲線進行修正,將勻速階段并入加減速段,修正加速度運動表達式,如式11所示。
式中:T為機器人完成一段運動軌跡用的總時間,s;amax為設定加速度的最大值,mm/s2。
設軌跡起始點的坐標為P1(-200,200,500),軌跡終點的坐標為P4(200,-200,500),圓弧半徑為50 mm,在MATLAB中仿真得到機器人的運動軌跡,如圖7所示[16]。
圖7 機器人的運動軌跡圖
各個鉸鏈電機轉角變化曲線如圖8所示。可以看到,各個鉸鏈的電機轉動曲線平滑,無突變,機器人運行平穩(wěn),說明軌跡規(guī)劃符合機器人運行要求,能夠使機器人平穩(wěn)運行、無抖動缺陷,機器人具有較好的運動特性。
圖8 鉸鏈電機轉角變化曲線圖
傳統(tǒng)的依靠人工進行裝箱包裝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食品包裝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裝箱機器人應運而生。根據食品裝箱生產線的基本要求,設計了基于Delta機構的并聯(lián)裝箱機器人,介紹了其基本結構,運用空間幾何原理得到了機器人的有效工作空間,引入過渡圓弧對機器人的運動路徑做了軌跡規(guī)劃,運用修正梯形加速度曲線對機器人運動時的加速進行設定,通過MATLAB仿真得到機器人的運動軌跡圖和各個鉸鏈電機轉角變化曲線,機器人運行平穩(wěn),無抖動缺陷,機器人具有較好的運動特性。此次試驗為食品裝箱生產線的自動化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為基于Delta機構的并聯(lián)機器人的工作空間及軌跡規(guī)劃研究提供了理論分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