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麗,李雯雯,張立平,鄧 麗,樸文花
(1.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西北民族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科,銀川 750002;
2.西北民族大學,蘭州 730030)
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抗腫瘤等藥物的普遍使用,以及介入等侵入性操作治療技術(shù)的廣泛開展,導(dǎo)致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1]。同時老年患者的比例驟增,使真菌感染率明顯上升,給臨床用藥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本文對某醫(yī)院3090株真菌培養(yǎng)陽性標本進行總結(jié)分析,了解醫(yī)院真菌感染分布及耐藥情況,以期為臨床抗真菌感染治療提供依據(jù)。
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ICU、綜合內(nèi)科等病區(qū)來源于呼吸道、創(chuàng)口、泌尿生殖道、血液及無菌體液等真菌培養(yǎng)陽性標本中分離的3090株真菌(剔除同一患者相同來源的菌株)。
1.2.1 呼吸道標本的采集及處理 上呼吸道標本(咽喉拭子):清潔口腔后用無菌拭子反復(fù)涂抹病灶,避免口腔和舌黏膜污染。下呼吸道標本(深部痰、肺泡灌洗液):清潔口腔后采集清晨第1口深部痰。肺泡灌洗液采用外科方法采集,2 h常溫送檢,如不能及時送檢冷藏保存。除肺泡灌洗液需2000 r·min-1離心10 min取沉渣接種外,其余標本都直接接種。
1.2.2 尿液標本的采集及處理 采集清晨清潔后中段尿或穿刺尿液5~10 mL,2 h常溫送檢,如不能及時送檢則冷藏保存;2000 r·min-1離心10 min取沉渣接種。
1.2.3 膿液、分泌物的采集及處理 開放性創(chuàng)口用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口后取活動病灶邊緣組織標本,封閉性膿腫采用皮膚局部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膿血性液體;2 h內(nèi)常溫送檢,直接接種培養(yǎng)基。
1.2.4 血液標本的采集及處理 宜在抗真菌藥物使用前,消毒采集靜脈血并立即注入血培養(yǎng)瓶,成人每瓶8~10 mL,兒童每瓶1~5 mL,至少采集2套。2 h內(nèi)常溫送檢,如不能及時送檢則常溫保存。
1.2.5 生殖道標本的采集及處理 清洗尿道口后,男性取溢出的膿性分泌物,女性從陰道按壓使分泌物流出或用無菌拭子伸入陰道及宮頸旋轉(zhuǎn)取樣;2 h內(nèi)常溫送檢,直接接種培養(yǎng)基。
1.2.6 無菌體液(腦脊液、胸腹水、心包積液、關(guān)節(jié)腔積液)的采集及處理 腦脊液使用專用采集管,其余標本使用無菌容器采集;15 min內(nèi)常溫送檢,如不能及時送檢,則常溫保存。采集量應(yīng)>2 mL,腦脊液直接注入血培養(yǎng)瓶,其余類型標本2000 r·min-1離心10 min取沉渣接種。
1.2.7 眼(角膜、房水等)標本的采集及處理 角膜采用外科方法床旁接種,房水抽吸后直接注入血培養(yǎng)瓶,15 min內(nèi)常溫送檢,如不能及時送檢,則常溫保存。
VITEK-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ATB FUNGUS3藥敏板條(生物梅里埃公司,法國)、科瑪嘉顯色培養(yǎng)基(博賽生物公司,中國)、沙氏培養(yǎng)基(杭州濱河公司,中國);白色念珠菌ATCC1405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ATCC,美國)。
所有標本接種或轉(zhuǎn)種于沙氏培養(yǎng)基,并用3M膠帶密封后分別放置于28℃、35℃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7 d,有酵母菌生長的轉(zhuǎn)種至科瑪嘉顯色培養(yǎng)基,同時采用VITEK-2 Compact YST鑒定卡鑒定到種,絲狀真菌采用膠帶法粘片鏡檢,結(jié)合菌落形態(tài)、顏色進行菌種鑒定。質(zhì)控菌株:白色念珠菌ATCC1405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采用ATB FUNGUS 3(微量稀釋法)對酵母菌進行藥敏試驗,測試藥物為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結(jié)果參照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CLSI)標準進行判讀。絲狀真菌因分離率低、容易污染、生長緩慢、藥敏周期長,故未常規(guī)進行藥敏試驗。
資料應(yīng)用WHONET 5.6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3090株真菌分布在不同病區(qū),構(gòu)成比占前3位的病區(qū)依次為呼吸內(nèi)科(33.11%)、ICU(14.11%)及綜合內(nèi)科(7.18%),見表1。
3090株真菌感染標本中,≤20歲(兒童少年組)患者104株(3.37%)、21~40歲(青年組)178株(5.76%)、41~64歲(中年組)510株(16.50%)、≥65歲(老年組)2298株(74.37%)。各年齡段患者均以白念珠菌感染為主,構(gòu)成比分別為30.77%、24.16%、73.73%和70.54%;非白念珠菌中,≤20歲及≥65歲患者以熱帶念珠菌感染為主,構(gòu)成比依次為24.04%和10.31%,21~40歲及41~64歲患者以光滑念珠菌感染為主,構(gòu)成比依次為17.98%和9.80%;絲狀真菌中21~40歲患者鐮刀菌和鏈格孢霉構(gòu)成比分別為23.03%和5.62%,見表2。
3090株真菌感染標本來源為痰2249株(72.78%)、尿液416株(13.46%)、膿液分泌物123株(3.98%)、血63株(2.04%)、咽喉拭子61株(1.97%)、生殖道標本35株(1.13%)、無菌體液29株(0.94%)、其他少見標本114株(3.69%);其中酵母菌2908株(94%)、絲狀真菌182株(6%)。2908株酵母菌中白念珠菌占67.06%,非白念珠菌占27.06%。非白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10.65%)、熱帶念珠菌(9.87%)、克柔念珠菌(3.07%)構(gòu)成比占前3位;182株絲狀真菌中,曲霉菌81株(2.62%),主要分布于呼吸道;鐮刀菌56株(1.81%)和鏈格孢霉23株(0.74%),主要分布于角膜;其他絲狀真菌分布的主要標本類型均為痰液。痰液中構(gòu)成比占前3位的依次為白念珠菌(72.88%)、熱帶念珠菌(10.49%)和光滑念珠菌(7.56%);尿液中構(gòu)成比占前3位的依次為白念珠菌(47.60%)、光滑念珠菌(27.64%)和熱帶念珠菌(12.02%);膿液分泌物中構(gòu)成比占前3位的依次為白念珠菌(64.23%)、光滑念珠菌(13.82%)和近平滑念珠菌(10.57%);血液中構(gòu)成比占前3位依次為白念珠菌(36.51%)、光滑念珠菌(33.33%)和近平滑念珠菌(12.70%),其他類型標本均以白念珠菌為主,見表3。
表2 不同年齡段患者的真菌分布情況
2012—2018年真菌感染總數(shù)有降低趨勢,其中白念珠菌2012—2017年從80.76%降至49.85%,2018年增至58.27%;非白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從3.45%增至16.72%,增高幅度較大,見表4。
所有酵母菌多烯類藥物兩性霉素B耐藥率均為0;三唑類藥物中伊曲康唑的耐藥率較高;除克柔念珠菌外,5-氟胞嘧啶對念珠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見表5。
表3 3090株真菌在不同類型標本中的分布情況
近年來真菌感染日趨嚴重,早期難發(fā)現(xiàn)、難診斷且預(yù)后不理想,已經(jīng)成為臨床待解決的棘手問題之一。念珠菌屬(Candida species)是機會真菌或條件致病真菌中最常見的真菌,其所致疾病在侵襲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中占首位[3]。本文結(jié)果顯示,我院2012—2018年發(fā)生真菌感染主要集中在呼吸內(nèi)科、ICU及綜合內(nèi)科等科室,以老年患者為主,這可能與老年患者疾病危重程度高、常合并多種慢性疾病且自身免疫力低有關(guān)。在角膜檢出率極高的鐮刀菌(23.03%)及鏈格孢霉(5.62%),則好發(fā)于21~40歲青年。我院3090株真菌感染株中,以念珠菌感染為主,尤其在>40歲的中老年患者人群中,白念珠菌感染占73.73%;最常見的標本類型是痰,其次為尿液、膿液分泌物等,可能由于該菌是人體最常見的定植真菌[3-4],且寄居部位廣泛,常分布于人體開放性腔道,如呼吸道、腸道、泌尿生殖道等,同時細胞壁分泌的磷脂酶A和溶血磷脂酶能抑制細胞免疫功能,從而增加了感染率[5]。不同類型標本中,真菌構(gòu)成比有所差異,其中最具臨床意義的為血液和無菌體液中檢出的侵襲性真菌。血液中非白念珠菌占63.49%,其中光滑念珠菌占33.33%,光滑念珠菌引起念珠菌血癥的病死率為50%,這可能與該菌的高耐藥性有關(guān),應(yīng)引起臨床高度重視[6-7]。絲狀真菌中構(gòu)成比最高的是曲霉菌屬(2.62%),主要檢出部位為呼吸道,其次為鐮刀菌屬(1.81%)和鏈格孢霉屬(0.74%),主要檢出部位為角膜,這與我院眼科為全區(qū)重點專科醫(yī)院,可收集到罕見、危重病例有關(guān)。侵襲性真菌感染近8年的數(shù)據(jù)研究分析表明,白念珠菌感染構(gòu)成比從80.76%降低至49.85%,但在2018年有所回升(58.27%);光滑念珠菌構(gòu)成比自3.45%升高至16.72%,熱帶念珠菌構(gòu)成比自9.26%升高至12.16%,其他非白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趨勢,并在2017年達到最高峰值,且均在2018年略有降低,且非白念珠菌感染以光滑念珠菌和熱帶念珠菌為主要病原菌,這與相關(guān)報道一致[8-9]。臨床應(yīng)高度重視真菌感染的趨勢變化,以便快速有效地預(yù)防和控制真菌感染。
表4 2012—2018年真菌感染菌株的分布情況
表5 2908株酵母菌的耐藥情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白念珠菌雖然檢出率極高,但耐藥株極為少見,三唑類藥物、兩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對該菌都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光滑念珠菌對三唑類藥物敏感度不高,尤其是伏立康唑,耐藥率高達23.3%,對于該菌引起的侵襲性真菌病,臨床應(yīng)慎用三唑類藥物,同時該菌對兩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敏感度較高;熱帶念珠菌對三唑類藥物敏感度略低,對兩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敏感度高;克柔念珠菌多對氟康唑天然耐藥、伊曲康唑呈劑量依賴性敏感或耐藥,對伏立康唑、兩性霉素B敏感,部分菌株對5-氟胞嘧啶耐藥;近平滑念珠菌及葡萄牙念珠菌對三唑類藥物、兩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均敏感,其他酵母菌對這5種藥物的敏感度較高。綜合來看,所有酵母菌未檢出多烯類藥物兩性霉素B耐藥株;三唑類藥物因其毒性小而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現(xiàn)階段對于白念珠菌具有較高抗菌活性,對于非白念珠菌具有一定抗菌活性(除克柔念珠菌酵母菌對氟康唑天然耐藥外)。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見,隨著該類藥物的大量應(yīng)用,其敏感度也逐漸降低[10];5-氟胞嘧啶對所有念珠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除克柔念珠菌外),故兩性霉素B可用于臨床真菌感染經(jīng)驗性用藥,其他用藥方案應(yīng)參考實驗室藥敏結(jié)果。
綜上所述,我院真菌感染主要發(fā)生在老年患者較為集中的內(nèi)科及重癥科室,真菌感染病原菌主要為酵母菌,其中以白念珠菌最為常見,近年來白念珠菌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其余類型真菌感染率均有所增高,非白念珠菌在血液感染中所占比例較高,其中以光滑念珠菌引發(fā)的念珠菌血癥比例增高,但白念珠菌耐藥率極低,非白念珠菌耐藥率以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較為突出,臨床應(yīng)重點監(jiān)測其耐藥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