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楊琳先生商榷"/>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金瓶梅》疑難詞辨析
        ——與楊琳先生商榷

        2021-03-31 06:05:04
        文學與文化 2021年1期

        內容提要:近年,楊琳先生對《金瓶梅詞話》中疑難詞的研究用力甚勤。他認為“《詞話》的校釋工作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差不多了,而是任重道遠”,并先后發(fā)表多篇論文,糾正了多種校本及詞典中的訛誤,表現出一個訓詁學者的深厚功力。但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楊琳先生的辨析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的則是明顯的誤讀誤釋。筆者不揣陋,撿出若干條與楊琳先生切磋,一并就教于金學方家。

        本字與借字

        (一)題起、胡柴與瞎拽

        第一回:題起當時西楚霸王,姓項名籍,單名羽字。

        楊文:題的言說義來自手的動作義,具有相同引申軌跡的還有“拉”“扯”“掰”(瞎掰)“拆”“拽”等,這些原本表示手的動作的詞也都引申有言說義。廈門話中“拆”有分析、說明的意思,吳語中的“拆空”指沒有根據地瞎說,山西忻州話中“拆拆道道”指東拉西扯地閑聊?!段饔斡洝返诹嘶兀骸澳氵@和尚甚不知禮,怎么敢滿口胡柴?”“胡柴”義為胡說、胡扯,柴的本字應為拆。天津話中稱夸夸其談地顯擺為“拽”,如:“別瞎拽了?!贝肆x也是來自拉扯義。故言說義之題的本字應為提。

        孟案:楊文認為“題”的言說義來自手的動作,本字應該是“提”。為此,他首先列舉了相關廈門話、吳語及山西忻州方言的“拆”字,都有言說義,故而“拉”“扯”“掰”“拽”等都有言說義。

        楊文所說“廈門話中‘拆’有分析、說明的意思”,筆者查閱了相關詞典,并未發(fā)現“拆”的言說義。如《閩南方言語法研究》:“巷仔后許間厝拆去嘮?!保ㄐ∠锖筮叺姆孔硬鹆耍├钏夹瘛度N特殊全稱量化結構的類型學研究》:“借拆拆獻,大家攏無嚙歇圍。”(房子都拆掉,大家都不能休息)這兩例中的“拆”都是本義,并無言說義。唯一可能與言說義有關的解釋,出自《閩南方言常用小詞典》:

        【開拆】(廈漳泉)分析;闡釋:伊較伓別道理,你著甲伊加開拆一下。(他比較不懂道理,你得對他多加闡釋分析。)

        考《說文》不收“拆”,只有音同的“坼”,釋為“裂也”。但《集韻》《韻會》《正韻》皆有“拆”,釋作:“恥格切,音坼。裂也,開也?!笨梢?,坼、拆二字音義皆同。再考“析”,《說文》:“析,破木也?!薄堵曨悺罚骸拔?,劈也?!惫省胺治觥薄捌饰觥背稍~都是在本義基礎上的引申,指把一件事物或一個觀點的幾部分分解開來,探討其中的聯(lián)系及本質。顯然,廈門話中的“開拆”有“分析”義,正是基于開、裂、分這些意義上,“拆”與“分”“剖”“析”有共同點,而并非像楊文理解的因“分析”有言說義,故“拆”也就有言說義。分析、闡釋是一種思維活動,既可以借助口語表達,也可以運用文字表達,甚至也可以不表達出來,故與言說并無必然的關系,所以無論是“開拆”還是“分析”“闡釋”,都不含言說之義。

        楊文第二例說“吳語中的‘拆空’指沒有根據地瞎說”,以證“拆”有言說義,似乎也沒有根據。如石汝杰、宮田一郎主編的《明清吳語詞典》釋“拆”字,共有五義:1.破壞,使破敗;2.分開,勸架;3.分錢;4.使(骨肉)分離,5.拉(屎、尿)。可見在明清的文學作品中,“拆”基本上還是使用的“裂、開”的本義,并無言說義。再如《吳方言詞典》:

        【拆空】落空?!都味h續(xù)志·方言》:“俗謂事成畫餅曰拆空??兆x作貢。諺有‘拆空老壽星’語?!痹因憽稘h語方言概要》第五章三:“拆空,落空。”評彈《白蛇傳·計阻》:“雖然我觸過壁腳,覅給他三個白蘭花,許仙吃了軟口湯,一聲答應,我拆空了。

        如果“拆空”的意思是“沒有根據地瞎說”,此處的“我拆空了”就完全不知所云了??肌安鹂铡庇址Q“拆空老壽星”,《清稗類鈔·蘇州方言》:“拆空老壽星,喻事之已成畫餅也?!庇肿鳌安鸸├蠅坌恰?,清代諷刺小說《常言道》:“下面供著兩尊別過老壽星、拆供老壽星?!痹偃纭短K州閑話》:“拆空老壽星,事情辦糟,東西損壞,希望落空,人物完蛋,等等。也可簡作‘拆空’?!薄渡虾N髂戏窖栽~典》釋為“愿望落空,有倒霉、不如意等意”,《上海方言詞典》釋為“完蛋”,《南上海方言》釋為“落空”,劉瑞明著《劉瑞明文史述林》釋為“完結”,《吳地俚言熟語》釋為“事情落空,無挽回”??梢姟安鹂铡边@個詞在上海、蘇州一帶運用非常廣泛,各種詞典的解釋也相當一致,都是指事情的結果落空、完結,而非主觀的“沒有根據地瞎說”之義。在不同作者的筆下,“拆空”或寫作“拆貢”“拆供”,甚至寫成“尺工”,讀音也不盡相同,這說明“拆空”并非“拆”與“空”兩個字本義的相加,僅是讀音相似,用來表示方言的讀音;至于含義,則與這兩個字的本義并無關系。方言詞匯的用字,很多只是音同或音似的借字,千方百計地尋找其本字,并無必要。

        楊文例三說“山西忻州話中‘拆拆道道’指東拉西扯地閑聊”,因此認為“拆拆道道”有言說義。此例見于《忻州方言俗語大詞典》“拆拆道道”條:

        【拆拆道道】形容東拉西扯地閑聊:俺嬸子未天來俺行和我拆拆道道哩告訴(交談)咾一前晌(上午)。

        根據詞典的舉例,此句充當謂語的動詞“告訴”才是言說義,“拆拆道道”在句子中充當狀語,只起到形容“告訴”狀態(tài)的修辭作用,類似“嘮嘮叨叨”“絮絮叨叨”的功能。“拆拆道道”是形容詞,不是動詞,不可能是動詞“言說”的意思。不但“拆拆道道”沒有言說義,“東拉西扯地閑聊”中只有動詞“閑聊”有言說義,“東拉西扯”也是形容詞,只是形容說話寫文章東一句西一句,雜亂無章,也沒有言說義。

        楊文還舉《西游記》中“胡柴”例,并釋“‘胡柴’義為胡說、胡扯”,這是對的;但又斷然下結論說“柴的本字應為拆”,也就是說,按照正確的寫法,“胡柴”都要改成“胡拆”才符合本義。筆者以為,這個結論下得未免太唐突了。“胡柴”在元明清的小說中用例甚多,除《西游記》中的四例,再如:

        《蕉帕記》:〔外老〕怎么了,一口胡柴?!矁簟澈汉B。不叫胡柴。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九:卻是脫不得鄉(xiāng)氣,信口胡柴的,多是不囫圇的官話,杜撰出來的字眼。

        《蜃樓志》第二十三回:吉士道:“那滿口胡柴的,斷不自己宣明,先生不無太謙了?”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胡柴”在古代小說戲曲中的用例約有六十余;如果言說義的“柴”的本字真是“拆”的話,那么“胡拆”一詞理應也會有一定數量,甚至比“胡柴”的用例更多才顯得合理。但事實恰相反,“胡拆”只在元曲《謝金吾詐拆清風府》中出現過一次:

        則俺這百尺樓臺,是祖先留在。功勞大,更打著個郡馬的名色。那廝也怎敢便來胡拆?

        雖然只有一例,在數量上遠不能與六十余例的“胡柴”相比,但如果這里的“胡拆”真的是“胡說、胡扯”義的話,起碼也能說明元代戲曲家有人用過這種寫法。但細看上下文發(fā)現,此處的“胡拆”與言說義完全不沾邊。例中的這段唱詞出現在《謝金吾詐拆清風府》第一折中,主人公謝金吾帶著一幫夫役上場時有一段自白,自稱:“奉圣人的命,說這街道窄狹,車馬往來不便,不管大小官員房舍,但是侵占官街的,盡皆拆毀。來到這所門樓根前,這樓正占著官街。夫役每,向前與我拆倒者?!闭饸屣L府的無佞樓時,引來楊令公家看門老仆的阻止,并報告給佘太君。太君大怒,斥謝金吾大膽,竟敢胡拆先皇的御書。接著便唱了以上的一段。根據以上情節(jié),這里的“拆”就是拆房子,而“胡拆”類似現在網上常見的“亂拆”,即胡亂拆毀之義。要說本字,這里的“胡拆”才是符合劇情的本字,但與胡扯亂說義的“胡柴”則風馬牛不相及。

        再說,既然古代小說戲曲家在作品中表達“胡說、胡扯”義用的都是“胡柴”,說明這個寫法在元明清數百年間,大家是有共識的。清代著名文人傅山,在其創(chuàng)作的戲劇《紅羅鏡》里運用了不少山西方言,其中有“胡柴”一詞。劇本后面附錄了一則“《紅羅鏡》晉陽川方言”,專門解釋了作品的十九個山西方言。其中“胡柴”一條,釋作:“言滿口胡說,若柴之亂也。”傅山本人即山西人,且于語言學博古通今,造詣極深。若依傅釋,“柴”是名詞,怎么可能“本字應為拆”呢?即使不依傅注,清代以來使用“胡柴”一詞的著名作家還有很多,如吳梅《顧曲麈談》:“如此長白,原是費力。乃坐聽良久,竟不能明白一字。無論字分南北,即尋常四聲,尚且滿口胡柴,此真無可言喻矣。余之此說,為全套南曲、全套北曲言之?!薄跺X玄同致陳獨秀》:“大言不慚,抹殺一切,以西學為末技,以世界語為粗淺,說得‘像煞有介事’,其實茅塞心中,滿口胡柴。”周作人《雨天的書·自序二》:“無如舊性難移,燕尾之服終不能掩羊腳,檢閱舊作,滿口胡柴,殊少敦厚溫和之氣?!狈窖栽~匯的用字是文人的約定俗成,既然古今文人都用“胡柴”來表示胡說義,那就說明這是最合適的;如果沒有十分把握,要“糾正”過來,既無必要,也無可能。

        楊文還舉天津話中的“瞎拽”來說明“拽”有言說義,其實也不對。首先他將天津話“瞎拽”理解為“不要夸夸其談”就錯了,“拽”是“拽文”的簡稱,是指說一些與身份不符的文詞以炫耀,其義的重點在掉書袋子以“炫耀”上。如果滿口大白話,雖然說話夸張乃至吹牛,也不能稱為“拽”?!白摹笔撬讓?,傳統(tǒng)書面語中多寫為“轉文”?!稗D”的讀音除了最常見的zhuǎn 和zhuàn,在“轉文”一詞中讀zhuǎi?!稘h語大詞典》在“轉”字下有“轉文”條:“轉zhuǎi ㄓㄨㄞˇ◎[轉文]指說話或寫文章時有意不用通俗易懂的詞句,而使用文言文詞語以顯高雅?!?/p>

        “拽”字單用時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這在北方口語中相當普遍。如:

        二家丁攙著京郎上到了那四張桌子的上頭,椅子上鋪了一個被子,腿上還搭了一個,身上不冷。下邊那兩只腳往那火盆邊上一放,暖暖和和。心想,我的媽呀,我真美啦,真拽啦。

        會議室的兩邊垂直了兩綹平房,公社的干部辦公、住宿在里面稱“宿辦合一”。村里人羨慕道:“公社里的人真拽,脫了褲子下班,提上褲子上班! ”

        這里的“真拽”類似“真帥”“真厲害”的含義,往往帶著濃厚的羨慕語氣。與這個意義上的“拽”相對的是“瞎拽”“窮拽”,表達的是輕蔑、不屑的語氣。如:

        杜宵本來還想道歉,聽見那家伙這么說就火兒了:“你丫開破奧迪跟我這兒窮拽什么呀?我告訴你,孫子,我就是撞也得讓奔馳寶馬撞,就你丫這破車不夠資格!

        哈哈,這個曹老師,最愛瞎拽詞,難怪馬老師總調侃他語文基礎不好,亂用詞匯。

        事實上,方言詞匯的用字,大部分沒有所謂“本字”,用的是音同或音近的借字。早在揚雄《方言》中,記錄各地方言詞時絕大多數采用了這種方法。考求本字對傳統(tǒng)訓詁學來說是重要的,但對方言研究則意義不大,有時未免像堂吉訶德大戰(zhàn)風車,徒費力氣而無所得。所以有學者這樣告誡方言研究者:“方言調查以記錄事實為主??急咀忠仓匾?,到底不是主要的??急咀挚紝α耸抢響绱?,考本字考錯了是畫蛇添足,沒有把握的本字要少說,沒有把握的時候最好用同音字。……寫同音字足以反映方言事實,并非白璧之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沒有把握”而又想說,就免不了牽強附會,我想這也應該是《金瓶梅》詞匯研究者應該引以為戒的。

        形誤與音誤

        (二)“橫蹤”還是“橫絕”?

        楊文:蹤為縱之借。橫縱,亦作橫從,肆意,隨意。唐韓愈《樊紹述墓志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tǒng)紀?!彼吸S震《黃氏日鈔》卷七十九《江西提刑司·詞訴約束》:“部內之官或橫縱害民而不問,反不捐細大,務以聽訟為盡職?!彼味糯螳暋睹急畟麋肪硭氖艃群苍鴾省对崛遂栃袪睢罚骸爸苁献痈邫M縱淫亂,至賊殺平民,污人婦女。”“橫縱四?!敝^到處隨意翱翔。

        孟案:楊釋出《漢語大詞典》“橫從”條。原釋文“橫從”同“橫縱”,有三義:橫與縱;隨意自如;放縱恣肆,無所忌憚。楊釋取第二義,并謂“橫縱四?!笔侵给欩]“隨意翱翔”之義,誤。考此處所引“鴻鵠高飛兮”云云,古稱《鴻鵠歌》,或曰《楚歌》。《史記》《漢書》《樂府詩集》等皆有原文:

        鴻鵠高飛兮,一舉千里。羽翼已就兮,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兮,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兮,將安所施?

        顯然,對照原作中的“橫絕”,《金瓶梅》因形似而作“橫蹤”固然不對,但說“蹤為縱之借”亦是憑空想象。橫、絕皆是橫渡、越過江河之意,如“乃帥群臣橫大河”(《漢書·揚雄傳》),“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橫、絕二字聯(lián)詞仍是橫越、橫渡之意,“四?!眲t是喻指天下,“橫絕四?!笔且曾欩]高飛、志在千里做比喻,以示太子劉盈羽翼已豐,且有四皓輔佐,必得天下,表現了高祖慨嘆更換太子已不可能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從修辭的角度說,“橫絕四?!北磉_的意境宏大高遠,非“橫縱”的“肆意”“隨意”之類含義所能比擬。

        梅節(jié)校訂的《金瓶梅詞話》重校本已經對難以理解的“抱龍”一詞做出了完美的解釋。他認為:“‘抱龍’作‘已就’。詞話底本‘已’誤‘包’,又誤‘抱’?!垺蒹w與‘就’形近,第四十九回‘宋圣寵’誤‘宋盤就’;第六十九回‘大紅團就蟒衣’,‘龍’則誤‘就’?!泵废壬鶕輹氨垺迸c草書“已就”的對照,并以“寵”誤為“就”和“龍”誤為“就”的例子做旁證,應該說相當有說服力。

        草書“已就”與“抱龍”

        筆者發(fā)現,除梅節(jié)先生所舉幾處,第七十三回還有一處“就”誤為“龍”的例子:

        一種萬歷本排印版第七十三回

        (三)“踅出”還是“墊出”?“一截”還是“一縷”?

        孟案: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上兩例中究竟是“墊”還是“踅”?二是“結”是否為“截”字的音誤?

        后過了一個月有余,看了玉樓、金蓮眾人打扮,他把鬏髻墊的高高的,梳的虛籠籠的頭發(fā),把水鬢描的長長的,在上邊遞茶遞水,被西門慶脧在眼里。

        第二個問題,即“香云一結”之“結”是否為“截”之音誤?楊文斷然下結論說“‘結’為‘截’的音誤”,但根據是什么?楊文沒有說。是根據太明顯或者例證太多不需要說,還是其實并無什么根據,只是主觀的臆斷?我認為是后者,理由很簡單,因為古今書面語中,并無“一截香云”或“香云一截”的說法。應該是什么?我認為此處的“結”其實是“縷”之形誤而非“截”之音誤。“一縷香云”“香云一縷”“香云縷”的說法,在古代詩詞、戲曲、小說中不勝枚舉,僅舉幾例:

        草書的“縷”誤為“結”

        1.那日繡簾相見處,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縷。(蘇軾《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2.如今聞道,誤剪香云縷,閑系小烏紗,更無心、淺勻深注。(周紫芝《驀山溪·月眉星眼》)

        3.解道臨行更開封,背人一縷香云剪。(朱彝尊《靜志居琴趣》)

        4.黛痕微認。分明付與,一縷香云。(李符《耒邊詞》)

        5.詩曰:一縷香云金剪開,當年玉鏡照高臺。(丁耀亢《續(xù)金瓶梅》)

        6.鬢影奩間,插向珠翹,香云一縷同宿。(吳烺《杉亭集》)

        7.臨行,剪香云一縷為贈,殷勤訂后約。(玉魫生《花國劇談》)

        考“縷”,《說文》:“縷,線也?!倍巫?“凡蠶者為絲,麻者為縷?!逼浔玖x是指麻布的線,與蠶絲的纖維有區(qū)分。后來泛指細而長的線狀物,如“金縷”“銀縷”“玉縷”等;更多的時候是用來形容輕柔宛轉、連綿不斷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縷”又成為量詞,可修飾的事物非常多,如一縷煙、一縷香、一縷霞、一縷云、一縷頭發(fā),甚至還有一縷相思、一縷真魂之類。女性頭發(fā)既稱青絲,又稱香云,故一縷青絲、一縷香云的說法也就不絕如縷。以此反觀楊文“‘結’為‘截’的音誤”的說法,未免讓人感覺純屬主觀臆斷,既無例證,也不合情理?!耙唤亍币馑际且欢?、物體的一部分,如一截竹子、一截路,朱子語錄中也用來指一段文章或話頭。但用“一截”來指頭發(fā),尤其是比喻為“香云”的女性頭發(fā),真的讓人感覺十分怪異。

        (四)慣“習”風情,還是慣“調”風情?

        第二回:那一雙積年招花惹草、慣細風情的賊眼,不離這婦人身上。

        梅節(jié)校注云:“慣細風情,‘細’崇本作‘覷’,劉改‘戲’”,并在《全本金瓶梅》中將原文的“細”從崇本改為“覷”。

        楊文:“細”當是“習”的音借。宋晁迥《法藏碎金錄》卷三:“人之常情所慣習者,當云習性,而又云習氣者,何也?”明趙時春《浚谷集》卷五《寄張邦敷柏林幽居》:“世俗慣習兒女情,那知丈夫髯如戟?”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三:“一個原是慣熟風情,一個也曾略嘗滋味?!苯钥蔀閰⒆C。

        孟案:楊文不認同梅節(jié)先生改“細”為“覷”是對的,但認為“‘細’當是‘習’的音借”,也就是應該校為“慣習風情”,這是臆斷。所舉三例,只有《醒世恒言》“慣熟風情”與《金瓶梅》所寫比較契合,另兩例“人之常情所慣習者,當云習性,而又云習氣者,何也”“世俗慣習兒女情,那知丈夫髯如戟”中的“慣習”,實即現在的習慣之義,將“慣細風情”變成“習慣風情”,文義依然不通。

        其實,答案就在書中,而且就在同一回中?!罢谢ㄈ遣荨T細風情的賊眼”云云,寫的是西門慶,隔了兩頁有一段“開言欺陸賈,出口勝隨何”的駢文寫王婆,最后兩句是“這婆子,端的慣調風月巧(安)排,常在公門操斗毆”。其中的“慣調風月”啟發(fā)我們,上文的“慣細風情”,很可能是“慣調風情”。這個推想可在第六十九回的一段文字中得到證明,這段是寫媒婆文嫂受西門慶之托,到林太太處做牽頭,吹噓西門慶道:

        ……正是當年漢子,大身材,一表人物,也曾吃藥養(yǎng)龜,慣調風情,雙陸象棋,無所不通;蹴踘打球,無所不曉;諸子百家,折白道字,眼見就會。端的擊玉敲金,百伶百俐。

        這里出現的“慣調風情”與上文的“慣細風情”,都是寫西門慶。從文義上判斷,顯然“慣調”為是,“慣細”為非。至于“調”誤為“細”的原因當然也很清楚,乃是“細”與“調”字形相近,雕工將“調”誤刻為“細”而已。調者,弄也,戲也。調戲、調情、調風月,皆指男女情事。宋《張協(xié)狀元》:“呆小二村口調風月,莽強人大鬧五雞山。”元關漢卿《調風月》:“雙鶯燕暗爭春,詐妮子調風月?!苯钥蔀樽C。

        方言詞的讀音

        (五)“合氣”的意思是意氣相投?

        萬歷本第一回:原來金蓮自從嫁武大,見他一味老實,人物猥衰,甚是憎嫌,常與他合氣。

        王利器釋:“合氣,吵嘴、打架,都叫合氣?!卑拙S國云:“合氣,斗氣;為意氣相爭?!?/p>

        楊文:合常見的意思是投合。如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一見語合意,往來門下?!鼻搴桶铑~《夜譚隨錄·高參領》:“高訪之,相與較談,言多不合氣,復不相下?!边@里的“合氣”就是意氣相投。“合氣”怎么又有斗(dòu)氣的意思?“合”是兩物交接,交接就有觸碰,觸碰就是爭斗。元佚名《小屠孫》第十出:“孩兒,你如今與我收拾行李,和我一同去還心愿,也免在家閑爭合口?!焙峡?,爭吵。另一方面,斗也有投合的意思。李賀《梁臺古意》:“臺前斗玉作蛟龍,綠粉掃天愁露濕。”清王琦匯解:“今人謂木石鑲榫合縫之處謂之斗。斗玉,以玉相斗合,作臺前欄楣而鏤為蛟龍之形也?!?/p>

        孟案:《金瓶梅》中的“合氣”一詞用得相當多,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書約百余個,可能是古代書面語中用得最多的文學作品了。從釋義來看,王利器、白維國二先生已經解決得很完美了,本沒有必要再費筆墨。但楊文顯然對兩位先生的釋義還不滿意,又從“合”字的投合意說起,引韓愈的“合意”與和邦額的“合氣”,認為“合氣”就是意氣相投之義。然以此義與《金瓶梅》對照,完全不通,甚至相反。這里不妨舉第一回為例:“原來金蓮自從嫁武大,見他一味老實,人物猥衰,甚是憎嫌,常與他合氣。……奴端的那世里悔氣,卻嫁了他?是好苦也!”試想,如果“合氣”就是“意氣相投”,潘金蓮與武大豈不是成了一對天造地設的恩愛夫妻?下文的“悔氣”“好苦”又是從何而來?如此理解,明顯與作品內容不符,楊文又運用了一個頗為奇怪的邏輯:“‘合’是兩物交接,交接就有觸碰,觸碰就是爭斗?!比绱?,則“意氣相投”的含義便變成了反義的“爭斗”,于是一對恩愛的夫妻也順理成章地變成了“甚是憎嫌”的冤家。楊文的解釋可能受到《漢語大詞典》“合”字條的啟發(fā),此條的第16 個義項是:“爭鋒;交戰(zhàn)……引申為爭執(zhí),爭吵。參見‘合口’‘合氣’?!逼鋵?,《漢語大詞典》將爭吵、斗氣義的“合氣”置于“合(hé)”字下是不對的,注音的錯誤又導致了釋義的錯誤。

        “合氣”中的“合”應該怎么讀?我翻檢了多部辭書,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注為“hé”。按照這些辭書所注,“合”有二音:一讀為“hé”,這是最常見的讀音,在以“合”構成的詞語(如“合作”“合口”“合適”等)中都讀為“hé”;一讀為“gě”,只有做度量單位的時候才讀這個音,十“合”等于一升。但從現在仍然存在的語言現象看,并非如此?!昂蠚狻敝昂稀痹诳谡Z中不是第一個讀音,而是第二個讀音。在前些年的五蓮金學會上,我曾就這個問題提交過一篇小文,后來又在《今晚報》上發(fā)表過,題為《“合氣”與“合伴”》??磥韱栴}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這里索性再舉一些例子,以說明“合氣”的讀音及其在方言中的含義:

        1.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六回:“我們走脫了,被他趕上,把我們就當汗巾兒一般,一袖子都籠了去;所以閣氣?!钡诎耸兀骸澳隳撬鲀侯H重,一時捆壞他,閣氣?!?/p>

        2.蒲松齡《聊齋俚曲集》:“這兩日不大好,像犯了從前的病??饬蒙饬蒙?,俺家終日鬧烘烘?!瓰槭裁纯庥至蒙??只因著漢子好弄鬼?!?/p>

        3.乾隆五十五年,曲阜知縣孔廣杓的一份訴狀:“將近一更后,忽有看店門□□孔興魁前來,口稱老爺做飯火夫因往街上看燈,未知何事與衙役格氣,現在縣役彭紀立、柴秉原、紀文中、柴興旺等,統(tǒng)領眾役多人,口出惡言,在店門名混罵?!?/p>

        4.《歧路燈》第八十二回:“王氏急勸道:‘您小兩口子,從來不各氣,為甚的這一遭兒,就如仇人一般?’”第八十五回:“只道:‘您兩口子各氣,我叫回來消消氣兒。再住一半月,接你回去?!保ㄟ@里的兩個“各氣”說明清代的河南人也是說“ɡé qì”)

        以上四例的作者籍貫分布于江蘇、山東、河南,他們將“合”分別寫為同音不同字的“閣”“咯”“格”“各”,可以反證:起碼在以上地區(qū),“合氣”的讀音是相當一致的,應是“ɡé”而非“hé”。

        當然,古代文獻的排比互證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合氣”這個詞直到現在還活躍在眾多地區(qū)的口語中,這是比紙上得來的東西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比如:

        1.《徐州方言志》:[k格]爭吵,鬧意見:弟兄倆整天格。/[kt ia格架]小孩爭吵打罵。/[kt‘i格氣]因鬧意見而生氣:犯不著為一點小事格氣。

        2.《嵩縣志1986—2000》:格氣,指小孩打架。

        3.《咱嘞河南話》:大嬸1:聽說你兒子又跟俺閨女閣氣了。大嬸2:喲喲喲,誰敢跟恁家閨女閣氣???那胳膊比俺兒的大腿都粗。

        4.《裝模作樣,浪跡文壇三十年》:一邊是孫子,一邊是外孫,想來外婆作難,通常的情形是,一面安慰孫子“甭格氣”(打鬧生氣的意思),一面故作憤怒狀,大聲斥責我這個外孫。

        5.《河北、天津方言中元曲詞語例釋》:“合氣(ɡé qì)”一詞現仍流行于河北省部分地區(qū),意為斗氣、嘔氣、生氣鬧別扭,如“別跟人家打仗合氣”,意為別跟人家打架斗氣鬧別扭。

        6.《德州方言志》:革氣(kt i)。

        7.《棗莊方言志》:格氣kt‘ia:吵嘴、打架,也叫“格架kt ia”。

        8.《山丹方言志》:合氣kt‘i鬧別扭(多指小孩和小兩口之間);又指做事不順利。你們再~我就給你們的老師說去呢;這個被兒還~得很,把人的兩個大針都弄折了。

        9.《延慶方言》:[格氣]gé qì 生氣,吵嘴,打架。例:他們小倆口~呢!

        以上所舉當代方言,涉及江蘇、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甘肅、北京,其中《德州方言志》使用的是“革”字,與古代書面語中常用的“閣”“咯”“格”“各”仍然同音。在如此廣大地區(qū)的口語中,這個詞的讀音如此統(tǒng)一,說明從元代到當代的數百年間,它的讀音一直沒有變。但為什么那么多詞典,包括最權威的《漢語大詞典》,都不知道“合氣”這個詞的正確讀音而標注為“hé qì”呢?問題很清楚,編者不懂北方方言,又沒進行過方言調查,雖然根據上下文可以看出這個詞是“斗氣、慪氣”的意思,但想不到“合”字在方言中并不是常見的“hé”音。這就形成了絕大部分詞典對這個詞的注音不對但釋義正確的奇怪現象。語言學者確定字音的主要方法是靠韻書,而大多數方言的讀音在古代韻書中是沒有的,它只活在方言口語中。所以,一位語言學者這樣說:

        有一些詞語,至今專家學者還解釋不好,正是缺乏方言中活的詞語作參證,因為那些詞往往是在字書上找不到解釋的。訓釋這些詞語,光靠歸納排比也解決不了問題。如果借助方言活材料,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說易做難。對某些研究者來說,客觀條件的限制可能是致誤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白維國先生是近代漢語研究的權威,但他的《金瓶梅詞典》對“合”字的注音也錯了,因為他是東北人,對以上諸地方言不熟悉;《漢語大詞典》的錯誤,應該也是這個原因。相對而言,對上述方言比較熟悉甚至就長期生活在那些地方的研究者,產生這個錯誤的概率就會低得多。如張遠芬先生在20 世紀80 年代對“合氣”一詞是這樣解釋的:

        《金瓶梅》中最常用的一個詞是“合氣”,如第八十四回:“大舅快去,我娘在方丈和人合氣哩?!薄昂蠚狻本褪浅臣?,“合”應讀作“各”。這也是魯南人的讀音習慣,如把“合伙”讀作“各伙”,把“不合理”讀作“不各理”等等。反過來說,我們如果不按魯南人的讀音去看《金瓶梅》,把“合氣”讀作“何氣”,那就完全不成話了。

        對《漢語大詞典》的錯誤,筆者在小文《“合氣”與“合伴”》中曾予以糾正。近年,李申、王本靈亦撰文指出:

        按:“合口”、“合氣”之“合”,音當讀gé?!段饔斡洝返诙兀骸拔覀冏呙摿耍凰s上,把我們就當汗巾兒一般,一袖子都籠去了,所以閣氣?!贝艘浴伴w”記“合”。“合”本有“古沓切”一讀。今魯南蘇北方言中仍有“合氣”、“合架”、“合嘴”等語,音皆如“硌”。王學奇《元曲釋詞》二:“按合,讀如蛤(gé)。故合氣、閣氣,音意同?!钡弥?。

        張、李、王三位先生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對徐州、魯南方言很熟悉,所以,對他們來說,發(fā)現并糾正這個錯誤很容易。再如李漪云在《〈金瓶梅〉中的山西方言》一文中說:“西門慶與吳月娘‘合氣’,謂不睦、生氣,合氣仍讀閣氣,即隔氣,若讀和,則不通矣。”作者是山西忻州人,他用“隔氣”來解釋“合氣”的讀音,說明忻州方言中也是這個讀音。這也提醒我們,對方言詞的讀音,像尋求方言的“本字”一樣,也不是光靠文獻材料就能解決的,要真正懂得那個方言才能確定其讀音。讀音是區(qū)分方言的首要標準,如果讀音都不對,那么對其釋義必然張冠李戴。

        詞的訓釋與文本理解

        (六)踈軟與“酥軟”

        萬歷本第一回:原來使盡了氣力,手腳都踈軟了。

        楊文:“踈”梅節(jié)夢梅館校定本(1998)改作“酥”?!佰\軟”不誤,義為疏松軟弱。容與堂本《水滸傳》第二十三亦作“踈軟”。明王士性《廣志繹》卷二《兩都》:“蓋河性遇疎軟則過,遇堅實則斗?!?/p>

        孟案:楊文為證“疏軟”不誤,舉容與堂本《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武松)就血泊里雙手來提時,那里提得動?原來使盡了氣力,手腳都疎軟了,動撣不得。”但此處的“踈軟”是否能證明《金瓶梅》相應情節(jié)中的“踈軟”不誤?回答是否定的。事實上,根據研究者的對勘,蘭陵笑笑生借用《水滸傳》武松打虎的情節(jié),另作了一部內容迥異的《金瓶梅》,所據底本就是容與堂本《水滸傳》,也就是說,萬歷本《金瓶梅》第一回中的“踈軟”,本來就是從容與堂本《水滸傳》第二十三回過錄來的,所以用后者證明前者“不誤”是沒有說服力的。更何況,同是容與堂本《水滸傳》,第三十七回有如下內容:

        只見那稍公搖著櫓口里唱起湖州歌來唱道:“老爺生長在江邊,不怕官司不怕天。昨夜華光來趂我,臨行奪下一金磚?!彼谓蛢蓚€公人聽了這首歌都酥軟了。

        將此處宋江等人的“酥軟”,與第二十三回武松的“踈軟”相對照,顯然都是指人的身體反應,無疑應該用同一個詞。那么哪一個用字是對的?查《漢語大詞典》有“酥軟”條:

        酥軟:謂肢體軟弱無力?!端疂G傳》第三七回:“〔宋江等〕聽了這首歌,都酥軟了?!薄缎咽篮阊浴げ倘鸷缛倘鑸蟪稹罚骸啊踩鸷纭碀u漸蘇醒,只是遍體酥軟,動撣不得?!倍霹i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她想走到小劉跟前,可是渾身酥軟,兩條腿拉不動。”

        釋例第一個正是《水滸傳》第三十七回的這一處。其他二例,也都是“肢體軟弱無力”的意思。其實,“酥軟”的這種用法并非容與堂《水滸傳》獨有,而是古代小說家的共識,在明清小說中廣泛運用。如:

        唐僧見說是鬼,唬得筋力酥軟,毛骨聳然,沒奈何,只得將言又問他道:“陛下,你說的這話全不在理。”(《西游記》第三十七回)

        咽喉間有了一線之隙,這點氣回復透出,便不致于死,漸漸蘇醒,只是遍體酥軟,動撣不得,倒像被按摩的捏了個醉楊妃光景。(《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

        婆婆到了他家里,原來那錢歪嘴天都不怕的,只怕渾家巫氏,一見了骨頭多酥軟動彈不得。(《水滸后傳》第二十九回)

        那女兒又因家下無人……嚶嚶似鸝聲輕囀,弄得個富爾谷,耳忙眼忙,心里火熱,雙只眼直射似螃蟹,一個身子酥軟似蜒蝣。(《型世言》第十三回)

        “酥軟”一詞不但在古代作品中運用廣泛,在現當代小說中也很常見。除《漢語大詞典》中所舉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一例,再如:

        在這清和的早秋的世界里,在這澄清透明的以太中,他的身體覺得同陶醉似的酥軟起來。(郁達夫《沉淪》)

        陸先生臉現喜色,道:“是了,這‘百花腹蛇膏’遇到鮮血,便生濃香,本是煉制香料的一門秘法,常人聞了,只有精神舒暢,可是……這股香氣一碰到‘雄黃藥酒’,那便使人筋骨酥軟,一十二個時辰不解?!保ń鹩埂堵苟τ洝返诙兀?/p>

        正因為以“酥軟”一詞表達“肢體軟弱無力”的含義成為古今文人的共識,在讀者中也深入人心,所以不但被收入《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各種權威辭書中,而且作為一個規(guī)范的詞條,收入小學生詞典、寫作范例詞典、造句手冊、詞語改錯手冊等各類專門詞典中,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輔助教材,規(guī)范小學生的用字用詞。

        (七)除了簾子,是“去掉”還是“放下”?

        第二回:未晚便回家,歇了擔兒,先便去除了簾子,關上大門,卻來屋里動旦。

        楊文:“除了簾子”不是去掉簾子,而是放下簾子。上文武松告誡武大云:“歸家便下了簾子,早閉門,省了多少是非口舌?!薄俺撕熥印奔础跋铝撕熥印??!俺庇薪忾_、取下義。第八回:“婦人又早除了孝髻,換了一身艷衣服?!钡谒幕兀骸拔鏖T慶便向頭上拔下一根金頭銀簮,又來插在婦人云鬂上。婦人除下來袖了,恐怕到家武大看見生疑?!?/p>

        孟案:《金瓶梅》寫簾子的地方不少,而且有時“簾子”成為情節(jié)設計的中心,很多精彩的故事就是在簾子的內外演出的,令人難忘。如這一回,題目就是“西門慶簾下遇金蓮,王婆貪賄說風情”,可以說,潘金蓮手中的叉竿那一挑,直接拉開了五彩繽紛的《金瓶梅》故事的大幕。因此,正確地解釋簾子,對深入理解故事、領會作者的寫作技巧,肯定會有助益。楊文認為“除了簾子”不是去掉簾子,而是放下簾子。他聯(lián)系上文武松告誡武大云:“歸家便下了簾子,早閉門,省了多少是非口舌?!彼裕俺撕熥印奔础跋铝撕熥印?。此說乍聽確實有道理,因為聯(lián)系現代生活,窗簾、門簾都是固定在門窗上的,常見的簾子的種類,又分左右拉的和上下拉的。前者白天拉開,晚上再左右拉上;后者則白天拉起來,晚上放下來。但楊文下面又舉第四回:“西門慶便向頭上拔下一根金頭簪來,插在婦人云髻上。婦人除下來袖了,恐怕到家武大看見生疑。”第八回:“婦人又早除了孝髻,換了一身艷衣服?!庇眠@兩例解釋“除”有解開、取下義。前一例是說潘金蓮怕人看見西門慶送她的金頭簪,所以從頭上取下來,揣在袖子里。第二例是說為武大郎做完佛事,潘金蓮把戴在頭上的孝髻拿掉,換了一身艷麗的衣服與西門慶相見。這兩例中的“除”顯然都是指將頭上的金簪和孝髻(從頭上)拿下來、去掉的意思,用這兩例來說明第二回的“除了簾子”不是“去掉”簾子,豈非自相矛盾?

        仔細閱讀上下文,感覺楊文的理解是搞反了。理由是,就在這一回的同一情節(jié)里,楊文所引的這一段下面還有兩次提到“收了簾子”:

        自此婦人約莫武大歸來時分,先自去收簾子,關上大門,武大見了,心里自也暗喜,尋思道:“恁的都不好!”……眼巴巴的看不見那人,方才收了簾子,關上大門,歸房去了。

        如果說“除了簾子”尚可能發(fā)生“去掉”與“放下”的歧解的話,那么此處的“收簾子”與“收了簾子”,就很難理解為“放下簾子”?,F代生活中,這種意義的“收”還經常出現在口語中,如“要下雨了,快收衣裳”以及收莊稼、收稅之“收”,都是這個意思。為證明這一點,讓我們再看《水滸傳》第二十三回的對應情節(jié):

        自此,這婦人約莫到武大歸時,先自去收了簾子,關上大門?!@婦人自收了簾子、叉竿歸去,掩上大門,等武大歸來。

        可以看出,第一個“收簾子”兩書是相同的,但第二個“收簾子”《水滸傳》是“收了簾子、叉竿歸去”。這里潘金蓮是將簾子、叉竿一起收的,當然更不能理解為“放下簾子”了,唯一的正確理解是將簾子和叉竿一起收到屋里去。類似的句式在《金瓶梅》中還有很多,如“(潘金蓮)收了家火,自往廚下去了”,(第一回)“書童把卷棚內家活收了,關上角門”(第四十九回),“連罐兒他老人家都收了在房內,早晚吃,誰敢動他”(第六十八回)。這些例子中的“收了”,都是指把東西拿到屋里去。潘金蓮“收了簾子,關上大門”與“除了簾子,關上大門”的意思,當然也是如此,不可能是“放下簾子”。

        由此可見,明代的門簾、窗簾與現代不同,晚上要收起來拿到屋里去,到了白天再掛出來,門窗上有簾鉤,方便簾子隨時掛上取下,如第十九回寫蔣竹山給李瓶兒看病:“這廝手把著脈,想起他魚來,掛在簾鉤兒上,就忘記看脈?!庇袝r還可以臨時掛簾子,如《金瓶梅》第四十二回:“樓上掛了六扇窗戶,掛著簾子,下邊就是燈市,十分熱鬧。打了回雙陸,收拾擺飯吃了,二人在簾里觀看燈市。西門慶分付來昭將樓下開下兩間,吊掛上簾子,把煙火架抬出去。”樓上六扇窗的簾子是原先就有的,樓下新開的兩間,簾子就是現掛的。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国产av| 国产又爽又黄的激情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五月天欧美| 极品少妇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丝袜美腿玉足视频| 中文天堂国产最新|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国产96在线 | 免费| 青青草手机在线免费视频|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中国熟妇人妻xxxxx|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网页|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 美女下蹲露大唇无遮挡|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动漫| 一本大道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美女黄网站久久久|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解| 麻豆精品国产精华液好用吗| 豆国产95在线 | 亚洲| 青青草免费激情自拍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av| 女人被爽到高潮视频免费国产|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午夜tv视频免费国产区4| 国产一级黄色性生活片|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深田| 国产免国产免费| 亚洲熟妇乱子伦在线| 国产av三级精品车模|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蜜柚|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二区| 高清国产美女av一区二区| 精品女厕偷拍视频一区二区区| 国产太嫩了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 米奇欧美777四色影视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 人妻熟妇乱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