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锟?/p>
2021年1月7日,美國科技巨頭特斯拉公司股價漲幅超過5%,迫近800美元(約合人民幣5180.8元),使得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的個人資產(chǎn)升至188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183億元),馬斯克由此成為全球首富。但是,馬斯克并未表現(xiàn)出特別興奮,只是說:“好吧,回去工作吧!”
馬斯克的回應如此平靜,并不是因為這些財富只是一些數(shù)字,而是他已經(jīng)決定了如何花這些錢。他認為,人類將在4~6年內(nèi)登陸火星,他還希望自己也能葬在火星。打造火星城市需要大量資金,所以他的財富可能會全部用于自己的火星計劃,而且未必夠用。在火星打造人類的第二個棲息地,可能需要無數(shù)個“馬斯克”的財富,更需要大量科技解決方案。馬斯克的“火星夢”體現(xiàn)了他的雄心和遠見—建設太空文明和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
為人類的未來創(chuàng)建另一個能傳承和延續(xù)的家園,如果成功了,將創(chuàng)造全新的人類歷史。即便馬斯克的計劃失敗了,這次壯舉也是有意義的,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只有二氧化碳沒有氧氣、輻射極為嚴重以及難以解決食物供給的火星可能不適合人類生存。
此外,馬斯克的火星計劃還可能為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提供新證據(jù)?!叭耸菑撵`長類動物演化而來(演化論),還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神創(chuàng)論)?”這既是一個困擾人類很久的學術問題,又是一個復雜的抽象問題。雖然今天已經(jīng)有大量科學證據(jù)證明人是從猿演化而來,但是演化論至今只是一種假說。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可能為驗證這個問題提供更多的事實依據(jù)。
移民,是人類社會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人們可以通過研究移民現(xiàn)象檢驗生命的產(chǎn)生和演化。根據(jù)演化論,今天的人類是非洲南方古猿(距今500萬—800萬年前)演化為能人(距今150萬—200萬年前),并走出非洲遍布全球的結果。不過,更能證明移民成功的案例是,一群人從地球的一端移民到另一端,并創(chuàng)造一個文明而富足的社會。比如,1620年,102名乘客登上“五月花”號帆船,從英格蘭出發(fā),在北美大陸上岸,創(chuàng)建了一個不同于歐洲的公民自治社會,即后來的美國。
在地球上移民相對容易,但移民至其他星球,就困難得多。人類移民火星的首要條件是讓人的身體能適應火星的生存環(huán)境,一切可以延續(xù)的文明都是依賴形而下的“肉身”而存在的。只有先解決身體適應問題,人類文明才有機會延伸到地球之外,甚至向太陽系之外的空間進軍。
事實上,移民火星不僅能檢驗在地球上演化出的人類身體是否能適應火星,同時也可以檢驗“神創(chuàng)論”的觀點是否合理。按照《圣經(jīng)》的解釋,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上帝第一天創(chuàng)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創(chuàng)造了空氣和天空;第三天創(chuàng)造了大地、海洋、山川、平原、花、草、樹木……第七天上帝看到世間萬物都已經(jīng)造齊了,就休息了。不過,“神創(chuàng)論”很可能在火星上被證偽。
因為“神創(chuàng)論”認為,人和動物,如大象、獅子、馬和鳥等,從誕生第一天開始就是他(它)們今天的樣子,而且從未發(fā)生過變化。如果人是上帝按照地球上的自然環(huán)境來設計創(chuàng)造的,那么在地球上生存沒問題,但是到了火星可能完全無法適應,甚至很快死亡。
如果從演化論的視角理解世界,人類移民火星則有可能為演化論提供更多證據(jù)。一方面,人可以按地球的環(huán)境來改造火星,讓人類可以生存;另一方面,還可以按漸進的演化方式,嘗試適應火星的自然環(huán)境。
地球的“年齡”約45.5億年,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大約經(jīng)歷了40億年。這是指從最初的單細胞生物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的時間。如果計算從猿到人的跨度,人類的演化至少經(jīng)歷了500萬年。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的身體為適應地球而不斷演化,形成了適應地球的特殊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
人類在地球上生存,需要幾個關鍵性生理功能,如自由呼吸、解決饑餓、防止口渴、化解恐懼以及血液凝結功能。人類的呼吸系統(tǒng)必須適應地球的大氣環(huán)境才能生存;有能力獲得和貯存食物不至于讓人餓死;善于汲取鹽和水并保存它們,可保證人不會因脫水而虛脫;面對危機時恐懼感會讓人快速離開危險區(qū),或者喚醒戰(zhàn)斗的勇氣,讓人有更大概率存活;凝血功能可以讓人在無法止血、包扎、縫合、輸血和手術時也能生存。人類這幾個關鍵性生理功能能否在火星上正常運作,需要檢驗。比如,火星上沒有氧氣,火星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氬。因此,人在火星上難以呼吸。
但是,科學家認為,可以改善火星環(huán)境以產(chǎn)生氧氣供人們呼吸。其中一個方法是設計一種反應器,在這個反應器中,利用二氧化碳撞擊金箔,獲得氧氣。此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將在火星上進行氧氣生成技術的測試,名為“火星氧氣原位資源利用試驗”(MOXIE)。MOXIE采用電化學方法,分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chǎn)生氧氣。如果試驗成功,便可為包括馬斯克在內(nèi)的可能在火星上生活的人提供氧氣。
不過,用技術手段制造的氧氣很難提供如同地球環(huán)境中存在的大量氧氣,因而可能無法滿足火星移民的呼吸需求,還需要另一種方式來解決火星上缺氧的問題。在地球上,人吸入氧氣后,通過肺進行血氧交換,血液中的紅細胞為全身組織供應氧氣,氧氣由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所攜帶。
其實,地球上不同地區(qū)的人攜氧能力也有所不同,如生活在高原的人攜氧能力更強。安第斯人、藏族人和埃塞俄比亞人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的高原民族,適應高原缺氧環(huán)境的能力都是獨立演化而來,而且機制各不相同。以安第斯山民為例,他們是在1萬多年前才進入這一地區(qū)的,在漫長的歲月中,安第斯山民演化出了對高原缺氧的適應性機制。他們主要通過增加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濃度來適應高原環(huán)境,因為這可以攜帶更多的氧分子,以供給人們的生理所需。在適應高原缺氧環(huán)境后,安第斯山民的EGLN1基因發(fā)生了顯著的改變,這讓他們擁有比平原人更多的紅細胞與血紅蛋白。
如果人類移民火星,首先可以看看能否像安第斯山民一樣適應火星上靠技術手段制造的少量氧氣的環(huán)境,如果能生存,說明地球上的人類的確遵循了適者生存的演化規(guī)律,也可間接證明演化論。不過,還有一種演化方向也有可能出現(xiàn)。如果人類能在火星生存,繁衍后代,就可以讓后代慢慢適應火星上以二氧化碳為主要氣體的環(huán)境,演化出呼吸二氧化碳的機制,就像植物一樣。不過,即便這樣的演化有可能實現(xiàn),也需要上萬年,甚至幾十萬年。
馬斯克要移民火星和葬在火星,應當支持。即便火星不適宜人類生存,也可以“葬我于火星之上兮,望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