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麗,杜慧鳳
(1.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2.安慶醫(yī)藥高等??茖W校,安徽 安慶 246052)
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yè)壓力, 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zhàn)略之舉”,要求高職院校進一步完善目前的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2019年擴招100萬人[1]。但是,高職擴招百萬不僅面臨“怎么招”的問題,還面臨著后續(xù)的“怎么教”和“怎么管”等問題。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在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教師隊伍工作現狀訪談和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關注高職學管隊伍建設的意義、梳理了當前高職學管隊伍面臨的現實挑戰(zhàn)和心理壓力,最后試著提出破解的有效路徑。
在高職教育飛速發(fā)展且生源大規(guī)模擴招的背景下,不論是基于人本身的內在價值還是基于人的工具性價值,都需要對高職院校學管隊伍的發(fā)展和健康成長予以關注和審視。
關懷是人類最基本和最普遍的需要,生活中我們既需要擁有關懷他人的能力,也有被他人關懷的需要。美國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倡導的關懷倫理學,強調對體驗和感受的重視。高職學管教師首先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自身的感受和體驗,擁有自身的價值訴求。首先,高職學管教師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追求身心健康和更高生命質量的權利;其次,高職學管隊伍是高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知識分子共同的精神訴求,希望在職業(yè)中尋找并體驗人生價值。所以,該群體的身心健康和職業(yè)發(fā)展狀況需要在學校的管理制度和師資建設方面得到關注和關懷,教師群體在學校場域的管理和建設中得到了關懷,感受到了以人為本,才能在工作中以一種關懷的情懷和人本的視角去引領和激發(fā)學生。
西奧多·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能力不足和人力資本欠缺均會導致發(fā)展的貧困,要提高在某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就要充分發(fā)展和提高該領域人力資本的能力和質量。教師作為教育的引領者,是教育場域中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其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育人的效果。學生管理師資隊伍作為高職教育發(fā)展中重要的師資組成部分,其意義和價值不可小覷。安全和穩(wěn)定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而學管隊伍建設是這方面工作的重要保障。從個體接受高職教育生涯歷程的角度,“擴招”只是高職教育改革系列活動的發(fā)端,后續(xù)的學生管理、教育以及就業(yè)才是高職教育活動的主體工作,而主體工作的完成是需要學生管理隊伍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本保障的,需要科學的高效的學生管理工作的配合以創(chuàng)建協(xié)同育人機制。
在高職生源擴招的新機遇下也伴隨著高職學生管理難度加大的新挑戰(zhàn)。面對“高中畢業(yè)生、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多種成分組合到一起的復雜、多元的生源情況,高職院校內部如果不能與時俱進、積極地進行工作理念和管理模式上的調整,高職學管教師在工作難度加大的客觀現實面前心理壓力也進一步加大,教師高心理壓力的工作狀態(tài)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關注而被長期忽略將很有可能發(fā)展為工作上的職業(yè)倦態(tài)。在調查中發(fā)現可以將高職學管教師所面臨壓力和挑戰(zhàn)按照來源不同分為如下四種情況,分別為:源于學生管理工作特點、源于高職學生生源特點、源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源于教師職業(yè)訴求的“精神和價值”傾向。
已有研究表明,學生工作繁雜、瑣碎,高職學生管理的特殊性造成學生管理教師身體和心理上明顯的疲勞感,尤其是青年教師甚至成為亞健康的高發(fā)人群[2]。其影響因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高職大學生的生理年齡特點決定了其生理成熟但社會經驗欠缺,心理發(fā)展不成熟的客觀現狀;2)學生管理問題充滿了突發(fā)性和不確定性;3)生源起點相對較低。受我國當前短時間難以改變的高等教育分流制度的鉗制,最終流入到高職院校的生源起點相對較低,作為學生管理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來給予更多的關注、解釋、說明和強調;第四,學生管理工作處于學校整體工作的基礎,是學校工作的最基層,受多年來“逐層上報、垂直管理”傳統(tǒng)管理模式的影響,基層的工作量大。此外,很多高職院校是當年多所中專合并升格而來,基礎薄弱等一系列問題均給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人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壓力。
學管教師需要面對和處理負性事件的頻率較高。高職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已有的習慣、態(tài)度和價值觀導致各種紀律問題發(fā)生頻率相對較高。作為學生管理人員,不得不去面對和處理與學生有關的違紀和沖突事件。心理彈性理論的研究表明,負性事件的累積對人的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是呈幾何級增長的。近些年,與學生直接相關的校園危機事件時有發(fā)生,作為學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務者,甚至是直接責任人,如輔導員,基于工作的需要,這些人通常都是需要第一時間出現于危機現場來面對問題并且參與解決問題的人群。事件屢禁不止的這種“負性”疊加性將給直接責任人帶來消極影響,甚至會直接危及心理健康。
德育工作被融入學生管理工作之中,且被認為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和重要考核指標。然而,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道德本身的復雜性給面向已進成年階段的高職大學生德育工作帶來了難度。在社會轉型、階層分化、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客觀現實面前,大學生的價值觀引領和德育建設成為大問題也是難問題。面對復雜的學情、多元且非主流的價值觀、日益冗繁的學生事務管理和收效甚微的管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高職學管教師的職業(yè)壓力感和低自我效能感。
教師職業(yè)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普通職業(yè)相比,作為文化領域的知識分子,教師職業(yè)具有相對更高的內在精神訴求和文化價值導向?!白鳛橐幻處熥畲蟮男腋D^于學生獲得成長、進步和成功。尤其對于青年教師來說, 他們有很高的職業(yè)熱情, 有更強的成就動機, 他們認為學生的成長進步更能體現他們工作的價值,但是高職學生中相當一部分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況對職業(yè)熱情高漲的青年教師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不確定性、落差性使得教師的存在感不強, 職業(yè)倦怠滋生”。[3]結合高職教育實踐和面向高職生的調查發(fā)現,相當比例的高職大學生學業(yè)目標不明確、學業(yè)情緒偏低,積極學習品質難以短時間內得以培養(yǎng),缺乏遠大的理想,改變自身、創(chuàng)造世界的內生動力不強。與此同時,多年來受西方社會“博雅教育”傳統(tǒng)的影響,職業(yè)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發(fā)展始終處于不斷呼吁階段,在我國,高職教育始終受當前高等教育體制的鉗制,難以獲得“類型”所指的適合“職業(yè)”教育的生源,高職教育始終難以走上高等教育的更高臺階。這些都可能引發(fā)高職院校學管教師體驗到的“低成就感”。
高職學管人員作為高職教師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教育得以大力發(fā)展的重要人力資源,新形勢下,高職學管教師在明確所面對的挑戰(zhàn)之后還需要結合時間、空間背景和宏觀、微觀環(huán)境以及自身工作實踐努力找到各種解決策略和途徑以助力于自身身心健康發(fā)展并在高職教育改革大潮中通過提升工作質量有效促進高職教育發(fā)展。
從制度設計上進一步完善職業(yè)教育體系,積極倡導并促成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類型”導向。要引導學生依據自身的興趣和專長選擇不同“類型”的學校或教育,在依據學生興趣和愛好而分流生源的基礎上因材施教進行教育和管理,根據學生自身特有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采取疏導型管理,而非“強扭不甜之瓜”,從制度層面減少人為沖突和矛盾,減少教育主體的壓力,更好地促進不同類型學生成人成才以有效服務于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指出, 大學“要堅持依法治校, 科學管理, 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 規(guī)范管理行為, 將管理與育人相結合, 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高職教育有其工作的特殊性,要改變傳統(tǒng)的高職育人模式,“全員育人”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喊口號層面,而應該是將全員育人的理念滲透并落實到教育和管理的實處。從人事管理上尊重和挖掘高職學管教師的價值和內生動力,學校要杜絕或減少不利于教師心理健康的人為因素和制度因素,教師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和人力資本,高素養(yǎng)的師資隊伍是高職教育效果得以改善的重要保證。高職學管工作容不得馬虎和大意,稍一疏忽或管理不到位可能就會出現各種隱患。要考慮針對教師群體“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相對來講,教師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知識分子特殊群體,管理上有其特殊性,要實現從傳統(tǒng)的“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只有尊重教師的價值,充分激發(fā)其內生動力和職業(yè)積極性,才能在高職教育的變革中保證學生管理和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4]。
教師也應積極適應職業(yè)教育環(huán)境,學會自我調適,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以生為本,愛崗敬業(yè)。首先,學生管理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努力更新教育管理理念。終身教育理念下,學管教師也要不斷學習提升自我,保持在教育、管理和服務上的與時俱進。同時將所學的內容應用于自身的改善和提高,以更好地服務于本職工作。其次,學生管理教師要通過實踐反思及時調整教育管理方法。高職學管教師在日復一日的學生管理實踐中收效甚微會影響到自信心的建立,引發(fā)對自身教育管理能力的低評價甚至產生低自我效能感進而陷入職業(yè)倦怠狀態(tài)。為了避免陷入不良循環(huán),教師需要及時反思并進行自我調整。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高職教育過于強調的專業(yè)化技術和技能訓練加重了高職學生以“成才”為導向的“機器化”傾向,而忽視了人文理念的滲透,這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成人成才”教育是相悖的,高職教育不能只強調就業(yè)和所謂的“成才”,而忽視學生首先作為人的情感需求和價值需求,即“成人”的教育。在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中,要引導學生既要懂得技術,也要懂得情感,在精益求精的專業(yè)訓練中也不要忘記作為人的價值和追求。最后,學生管理教師要關注自身心理健康、不斷提高自身心理彈性。心理彈性是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應運蓬勃發(fā)展的重要概念,被認為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免疫系統(tǒng),可以有效促進個體與困難和挫折相抵抗并與環(huán)境相適應。心理彈性的研究表明,負性事件的累積對人的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是呈幾何級增長的,可以通過面向個體的調整認知、改變思維模式、領悟并有效利用社會支持或者面向群體的心理彈性干預活動等途徑來提升學管教師隊伍的心理彈性,保障心理健康。這一方面要求學校在師資建設中要關注壓力大、屢遭挫折的個體和人群;另一方面引導教師要多關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免疫力以應對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壓力。
綜上,高職院校面對“百萬擴招”的后續(xù)學生管理工作一定要在領會上級宏觀精神的同時結合自己的地情、校情、學情和師資情況等做好、做牢本校的基礎性工作。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管師資隊伍的積極性,發(fā)揮現代管理制度的優(yōu)越性,才能收獲高職學生教育管理效果的最大化。教師是高職教育宗旨的具體實施者,是“人才生產與再生產的母體性智力資源”[5],而高職學管教師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需要各高職院校要重視學管隊伍建設,在師資建設中要關注到此群體的現狀、需求以及面對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管理中體現“以人為本”,保證高職學管教師的質量,才能為學院的學生工作夯實基礎,進而保證高職教育目標的實現。[6]同時在全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僅僅要關注和服務學生群體,也要關注和服務教師群體,倡導在日常師資培訓中通過提升心理彈性來提高心理免疫力,進而保障高職院校學管師資隊伍的健康發(fā)展,同時挖掘潛能、激發(fā)其工作的內源性動力,有效提升育人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