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雅沁,王季石,肖仕珊,宋 軍,趙雪梅,李 哲,朱紅倩△
(1.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血液科,貴陽 550002;2.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血液科,貴陽 550004)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是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臨床上常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RT-qPCR)監(jiān)測分子學反應來評估療效。當出現(xiàn)伊馬替尼不耐受、臨床癥狀得不到改善或沒有達到最佳分子學反應,建議更換二代TKI。甲磺酸氟馬替尼是我國研制的用于治療CML-CP患者的二代TKI,本文總結氟馬替尼二線治療2例CML-CP患者的療效,并結合文獻復習進行討論。
病例1:患者,女,51歲,因腹部包塊5個月、腹脹3個月于2019年9月入院,伴食欲下降,左上腹飽脹,無盜汗、發(fā)熱及體重下降。既往史:2018年2月前因勞累性心悸在當?shù)蒯t(yī)院行心電圖檢查診斷示前壁心肌梗死,QT延長,具體不詳;同時行心臟超聲提示肺動脈高壓。否認毒物及放射性物質接觸史。體查:生命體征正常,神清,自動體位。皮膚黏膜無出血點及瘀斑,淺表淋巴結無腫大。貧血貌,頭顱五官無畸形,瞼結膜無蒼白,鞏膜無黃染,頸軟,氣管居中,胸骨下段壓痛,心肺無異常,腹部無壓痛,脾大(1線10 cm, 2線14 cm,3線-1 cm),雙腎區(qū)無叩痛,雙下肢不腫。血常規(guī):白細胞 153×109/L;血小板517×109/L,血紅蛋白86 g/L,嗜酸性粒細胞10%,嗜堿性粒細胞13%,原始細胞7%,中、晚幼粒細胞22%,早幼粒細胞10%。骨髓細胞學:增生明顯活躍,粒系百分率增高,少數(shù)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生,嗜酸、嗜堿粒細胞比例增高,紅系少見,符合CML(慢性期)骨髓象。骨髓染色體檢測:46,XX,t(9,22)(q34;q11)。BCR-ABL1融合基因(P210型)陽性,ISBCR-ABL1(P210)/ABL1 0.954 200 0。JAK2V617突變、MPL突變、CALR突變陰性。骨髓流式細胞學:髓系增殖,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約占96.3%),伴部分細胞發(fā)育異常,嗜堿粒細胞約占1%,淋系增殖明顯受抑,符合CML。甲狀腺功能、凝血機制、自身抗體譜、血脂、血糖、肝腎功及電解質無異常。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律,QT間期452 ms。心臟+腹部彩超檢查:中度肺動脈高壓可能,巨脾(肋下11.5 cm)、副脾,肝稍大。
病例2:患者,女,27歲,因體檢發(fā)現(xiàn)白細胞升高1 d于2017年5月12日于門診就診。無發(fā)熱、咳嗽、盜汗及體重下降。既往史無特殊。體查:生命體征正常,發(fā)育正常,神清合作,自動體位。皮膚黏膜無出血點及瘀斑,淺表淋巴結無腫大。貧血貌,頭顱五官無畸形,瞼結膜無蒼白,鞏膜無黃染,頸軟,氣管居中,胸骨下段無壓痛,心肺無異常,腹部無壓痛,肝脾未觸及,雙腎區(qū)無叩痛,雙下肢不腫。血常規(guī):白細胞40.27×109/L,血小板261×109/L,血紅蛋白166 g/L,嗜酸粒細胞1.2%,嗜堿粒細胞7.2%,中、晚幼粒細胞 18%。骨髓細胞學:增生極度活躍,粒系百分率明顯增高,原始粒細胞1%,以中性中幼及成熟粒細胞為主,嗜酸、嗜堿粒細胞比例增高,紅系百分率及形態(tài)正常,全片見巨核細胞731個,個別小巨核細胞,血小板易見,符合CML(慢性期)骨髓象。骨髓染色體檢測:46,XX,t(9,22)(q34;q11)。BCR-ABL1融合基因(P210型)陽性,ISBCR-ABL1(P210)/ABL1 0.990 700 0。JAK2V617突變、MPL突變、CALR突變陰性。骨髓流式細胞學:原始髓系細胞比例增高伴中性粒細胞發(fā)育異常,嗜堿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正常心電圖,心臟彩超、肺部CT無異常,腹部彩超提示脾臟增厚(4 cm),余無異常。
1.2.1資料采集
收集患者年齡、性別、病史、相關輔助檢查結果及治療經(jīng)過,分析其臨床資料并進行相關文獻復習。診斷標準及Sokal評分根據(jù)2013年慢性髓性白血病ELN指南[1]。
1.2.2診斷及治療方案
病例1診斷為CML-CP,Sokal評分1.8分,高危組。2019年9月15日開始伊馬替尼(格尼可)400 mg 每天1次,每周檢測血常規(guī)。從用藥第1周末開始,患者出現(xiàn)顏面部紅色皮疹,伴瘙癢,無破潰,復查血常規(guī)提示白細胞和血小板輕度減少,由于皮疹逐漸蔓延至全身皮膚,影響生活,于9月22日減量至300 mg每天1次,10月16日復查ISBCR-ABL1(P210)/ABL1 0.631 350 0,ABL激酶區(qū)突變無異常。二代測序發(fā)現(xiàn)集落刺激因子3受體(CSF3R) exon17(p.P733T)突變48.1%。由于皮疹逐漸蔓延至全身皮膚,影響生活,患者自行間歇停藥,不規(guī)律服藥。全身皮膚紅色皮疹,融合成片,脫屑,顏面部水腫,外陰部皮膚潰爛。多次就診皮膚科,診斷為濕疹、皮膚潰瘍,給予服用氯雷他定、外敷地奈德乳膏等治療。就診腎內科、婦科,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采用潔爾陰外用藥物治療,皮疹均無緩解。于2020年2月6日換用氟馬替尼片 600 mg每天1次,皮疹逐漸消失,未出現(xiàn)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5月8日復查ISBCR-ABL1(P210)/ABL1 0.000 495 6(MR3.3)。8月17日復查ISBCR-ABL1(P210)/ABL1 0.000 240 0(MR3.6),仍存在CSF3R exon17錯義突變。
病例2 診斷為CML-CP,Sokal評分0.48分,低危組。2017年5月26日開始服用伊馬替尼(格列衛(wèi))400 mg每天1次,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7月10日復查骨髓象和血常規(guī),達到完全血液學緩解。12月2日復查血常規(guī)正常,ISBCR-ABL1(P210)/ABL1 0.014 640 0,患者拒絕換用二代TKI治療,因經(jīng)濟原因換用伊馬替尼(格尼可)400 mg每天1次,2018年5月31日復查ISBCR-ABL1(P210)/ABL1 0.001 588 0,10月26日復查ISBCR-ABL1(P210)/ABL1 0.001 445 0,2019年6月28日復查ISBCR-ABL1(P210)/ABL1 0.003 546 0,病程中查ABL激酶區(qū)突變無異常,并反復告知患者未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颊哂捎诮?jīng)濟和藥物副作用原因一直不接受尼洛替尼和達沙替尼治療,且患者有生育需求,需要更換二代TKI藥物,2019年11月24日復查ISBCR-ABL1(P210)/ABL1 0.004 351 0,建議換用氟馬替尼600 mg每天1次,12月9日開始服用,無不良反應,2020年3月10日復查ISBCR-ABL1(P210)/ABL1 0.000 026 3(MR4.5),6月16日復查ISBCR-ABL1(P210)/ABL1 0.000 065 2(MR4.2),繼續(xù)予氟馬替尼治療。
1.2.3療效評估及隨訪
根據(jù)2013年慢性髓系白血病ELN指南[1]對TKI一線治療反應進行評估。2例患者均通過電話門診隨訪或其他方式隨訪,隨訪期截止2020年8月31日。
本研究中2例患者均為CML-CP患者,確診后均選擇伊馬替尼為一線治療。病例1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非血液學不良反應,并且發(fā)現(xiàn)CSF3R exon17(p.P733T)突變,更換為氟馬替尼3個月后復查ISBCR-ABL1(P210)/ABL1達到MMR。病例2患者規(guī)律予伊馬替尼治療24個月,一直未達到MMR,結合患者有強烈妊娠愿望,更換為氟馬替尼治療3個月后復查ISBCR-ABL1(P210)/ABL1達到MR4。
t(9;22)(q34;11)是CML典型的細胞遺傳學特征,BCR-ABL融合基因是其特征性的遺傳學分子標志[1]。靶向該基因的TKIs是CML-CP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目前,在我國被批準用于CML-CP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有伊馬替尼、尼洛替尼、氟馬替尼和達沙替尼[2]。隨著TKIs的應用,CML患者的生存率接近健康人。CML患者治療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選擇合適的TKIs,因為許多患者由于不良反應或療效失敗而需要序貫治療。
盡管伊馬替尼是治療CML-CP患者的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藥物,但其治療失敗或不耐受的情況下,尤其是伴隨BCR-ABL1 KD突變,需要更換治療方案[3]。在缺乏BCR-ABL1 KD突變的情況下,對于任何特定的二代TKI都沒有明確的建議:所有的二線TKIs都是有效的。二線TKI的選擇幾乎完全取決于患者年齡、合并癥、第1次TKI的毒性等。甲磺酸氟馬替尼為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新型二代TKI,于2019年11月26日獲中國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NMPA)批準上市,用于治療費城染色體陽性的CML-CP成人患者,推薦劑量為600 mg/d[2]。本文病例1伊馬替尼治療中出現(xiàn)了嚴重的非血液學不良反應:皮疹,1個月后復查盡管達到血液學緩解,但ISBCR-ABL1(P210)/ABL1較前無明顯變化,且二代測序發(fā)現(xiàn)CSF3R exon17(p.P733T)突變,予氟馬替尼治療后未再發(fā)生皮疹及其他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3個月后復查ISBCR-ABL1(P210)/ABL1達到MMR。病例2伊馬替尼治療24個月一直未達到MMR,換為氟馬替尼3個月后復查ISBCR-ABL1(P210)/ABL1達到MR4。以上2例病例表明氟馬替尼二線治療CML-CP患者療效優(yōu),且不良反應小。
CSF3R在粒細胞的生長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與粒細胞的增殖和調節(jié)成熟信號有關[4-5]。MAXSON等[6]發(fā)現(xiàn)CSF3R突變在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CNL)和非典型CML患者中的比例分別為89%和44%,其是白血病的驅動因素,并且有效靶向CSF3R下游的酪氨酸激酶信號通路(SRC家族、JAK激酶)。CSF3R有兩個突變體:較常見的膜近端突變(主要為T618I點突變),以及導致胞質尾部截斷的移碼突變或無義突變(D771fs、S783fs、Y752X和W791Z)。有研究表明[7],CSF3R exon17中幾乎所有的突變都是移碼突變或無義突變(即截斷突變)。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8],在7.1%的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患者中發(fā)現(xiàn)CSF3R突變,在CMML患者中檢測到的所有CSF3R突變都由P733T突變代表,考慮CSF3R P733T突變對CMML的診斷有一定價值。CSF3R P733T突變是一種新的CSF3R突變,在CNL及CMML中的意義暫不明確,目前暫無相關藥物治療。氟馬替尼是伊馬替尼的衍生物,對BCR-ABL突變有較好的抗腫瘤作用,特別是對ATP結合區(qū)的突變(如V299L、F317L和F317I),并且對不同表型的基因融合(P190、P230)也表現(xiàn)出較好的抗腫瘤作用[9]。還有研究表明[10],氟馬替尼對IM耐藥細胞中Q252H、Y253F、E255K、M351T和H396P突變敏感,并且該研究表明氟馬替尼是BCR-ABL激酶結構域突變而產生伊馬替尼耐藥性的CML患者的候選藥物。關于氟馬替尼針對ABL激酶區(qū)突變譜暫時無詳細報道,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臨床觀察。本研究病例1中發(fā)現(xiàn)CSF3R exon17(p.P733T)突變,在CML中既往未發(fā)現(xiàn)相同的報道。該病例予氟馬替尼治療后復查ISBCR-ABL1(P210)/ABL1持續(xù)達到MMR,但復查CSF3R exon17突變仍存在。有文獻報道在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美羅華、柔紅霉素、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堿、強的松和聚乙二醇化門冬酰胺酶聯(lián)合誘導化療,并在第14天加用達沙替尼(140 mg/d)治療,首療程達到完全緩解,之后繼續(xù)強化鞏固及維持化療(加用達沙替尼140 mg/d),10個月后微小殘留病檢測陰性,骨髓NGS檢測CSF3R突變陰性[11]。本文中病例1既往有肺動脈高壓病史,而肺動脈高壓是達沙替尼禁忌證,因此選擇繼續(xù)氟馬替尼治療。氟馬替尼目前暫無用于伴有CSF3R基因突變造血系統(tǒng)疾病治療經(jīng)驗的報道。
妊娠期的TKIs暴露與自然流產和胎兒嚴重先天畸形的風險增加有關,目前關于TKIs對生育、妊娠和胚胎發(fā)育影響的數(shù)據(jù)還很有限[12]。對權衡育齡期CML女性患者妊娠的風險和獲益仍是一個挑戰(zhàn),妊娠期間接觸TKIs的風險及停止TKIs治療后疾病復發(fā)的風險是必須評估的兩個主要風險[13],對CML育齡期女性懷孕應該是一個有計劃的事件。有研究表明[14]對CML-CP的女性達到MMR,可以安全地在懷孕前停止TKI,不會對妊娠結局產生有害影響,也不會出現(xiàn)潛在CML相關的并發(fā)癥。但目前專家共識為持續(xù)的深度分子學反應(DMR)是計劃妊娠的理想條件[13]。DMR和持續(xù)時間已成為無治療緩解(TFR)患者考慮的新的治療目標[15]。根據(jù)2020年ELN慢性髓系白血病[16]指南指出,進行TFR標準的CML患者必須為慢性期;轉錄本可以進行定量監(jiān)測;治療后達到DMR,且大于或等于2年;TKI停止治療后6個月內每月、6~12個月每3個月行RT-qPCR監(jiān)測。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Sokal評分低?;蛑形=M的年輕患者或希望懷孕的婦女,建議改為二代TKI治療。當育齡期女性對一代TKI不耐受、耐藥或未達到MMR時,可改為二代TKI治療,以達到DMR。本報道中的病例2為年輕女性,CML-CP,低危組,有生育需求,換用氟馬替尼治療3個月ISBCR-ABL1(P210)/ABL1達到DMR,如果DMR可以維持2年以上,可考慮停藥妊娠。對于年輕、強烈意愿妊娠的女性患者及早二線使用氟馬替尼達到DMR提供了希望,有待進一步擴大病例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