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贊濱 張堅紅 謝雨林 謝元康 周若霞 何 曉 應 勇
膽總管結石是肝膽外科臨床常見疾病之一,該病存在較高癥狀發(fā)作風險,若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誘發(fā)急性膽管炎、梗阻性黃疸、急性胰腺炎以及繼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等并發(fā)癥,對患者健康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1-2]。目前,外科手術是治療膽總管結石的主要手段。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腹腔鏡膽道探查取石術(LCBDE)已成為治療膽總管結石及膽囊結石的標準術式,LCBDE可同時處理膽囊結石和膽總管結石,而且還能保留十二指腸乳頭功能,因而更易于被廣大外科醫(yī)生及患者接受,但目前對于LCBDE術后是否留置T管引流尚存在諸多爭議[3-7]。膽道內支架引流技術是近年來臨床上新興的一種微創(chuàng)引流術,在具備T管支撐膽管、預防膽管狹窄作用的同時,還可充分引流膽汁,解除膽道梗阻,降低膽道壓力,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等[8]。本研究主要探討了LCBDE并雙J管內引流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及安全性。以期能夠為臨床提供一定指導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間收治的膽總管結石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腹部超聲、核磁共振及膽管造影等臨床檢查確診為膽總管結石,無手術禁忌,無肝膽系統(tǒng)及十二指腸等上腹手術史,本研究經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倫理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膽囊疾病、內科疾病、器官功能障礙、麻醉禁忌等各種原因不耐受手術者,肝內膽管結石者,術中轉開腹手術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分組法將納入的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14例,女26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8.34±6.47)歲;膽總管直徑0.9~2.0 cm,平均直徑(1.32±0.21)cm;結石數(shù)量單發(fā)18例,多發(fā)22例;合并膽囊結石24例。觀察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48.09±7.11)歲;膽總管直徑0.9~2.0 cm,平均直徑(1.29±0.22)cm;結石數(shù)量單發(fā)17例,多發(fā)23例;合并膽囊結石26例。兩組性別、年齡、膽總管直徑、結石類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鏡下膽道探查取石術(LCBDE)治療,常規(guī)術前準備,留置胃腸減壓管及導尿管,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取頭高腳低左傾仰臥位,采用3孔法實施手術,于臍緣作1 cm弧形切口,做10 mm Trocar置入,建立CO2氣腹,再分別于劍突下和右側肋緣下位置各作5 mm Trocar口,經Trocar置入腹腔鏡探查膽囊、膽總管解剖結構以及周圍組織關系,確認可行手術后切除膽囊,充分暴露膽總管前壁,在膽囊管與膽總管連接處縱行切開膽總管(切口大小約等同或略大于結石直徑大小),采用網籃取石,確認結石取凈后,生理鹽水沖洗膽總管,退出膽道鏡。對照組在膽總管內留置T管自腹壁引出,用0號吸收線連續(xù)縫合關閉膽總管破口。術后常規(guī)抗生素預防感染,禁飲禁食,術后4~6周行T 管造影檢查,確認凈石干凈后拔除引流管。觀察組經膽道鏡操作孔向十二指腸內插入導絲,從體外將雙J管(型號:USI-626-B,規(guī)格:4.0 Fr/5.0 Fr,品牌:美國庫克)拉直并套住導絲,用推送管向膽總管遠端推送,直至支架的豬尾巴端進入十二指腸內,退出導絲,用0號吸收線1期連續(xù)或間斷縫合關閉膽總管切口。術后處理同對照組,雙J管于術后自行脫落或5~7 d內鏡下拔出。
①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結石殘留率;②術后1周肝功能指標變化: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其中ALT采用丙氨酸底物法檢測,AST采用天門冬氨酸底物法檢測,TBIL、DBIL采用氧化酶法檢測;③術后不良反應:包括膽漏、胰腺炎、急性膽管炎、感染等。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數(shù)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兩組結石殘留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ALT、AST、TBIL、DBIL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兩組ALT、AST、TBIL、DBIL均無明顯變化,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周ALT、AST、TBIL、DBIL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1周肝功能指標比較 [n=40,M(P25,P75)]
兩組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觀察組急性膽管炎、感染各1例,經內科保守治療后痊愈;對照組膽漏3例,經充分引流后治愈,急性膽管炎2例,胰腺炎、膽管狹窄及感染各1例,經保守治療后痊愈。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40,n(%)]
目前,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內鏡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及LCBDE是治療膽總管結石的主要手段[9]。相關報道顯示,ERCP+EST的取石成功率可達95%以上,但對于部分結石直徑大、數(shù)量多的患者,其取石難度顯著增加,一次性取石成功率顯著降低,同時,由于ERCP操作難度較大,學習周期長,設備要求高且手術治療費用昂貴等,臨床普遍開展較為困難[10-11]。此外,EST括約肌擴張操作可能造成術后膽管感染、胰腺炎等諸多并發(fā)癥,提高手術風險,影響術后康復[12-14]。近年來,隨著LCBDE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已成為膽總管結石的標準治療手段,相較于ERCP+EST,LCBDE操作相對簡單,手術成功率相對更高,同時患者也易于接受[15]。但目前對于LCBDE術后是否留置T管仍存在較大爭議。馮杰等[16]研究表明,相較于術后留置T管,LCBDE術后一期縫合可有效縮短患者手術及住院時間,減少手術并發(fā)癥,降低醫(yī)療成本。也有報道顯示[17]。LCBDE術后一期縫合可導致膽漏增加及膽道狹窄,而通過膽總管支架置入可明顯改善膽漏及膽道狹窄,在具備一期縫合優(yōu)點的同時,還可有效減少單純一期縫合及留置T管術后并發(fā)癥,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這與本研究結果較為一致。
杜京麗等[18-19]報道了在LCBDE術中應用單/雙J管代替T管的諸多優(yōu)點,如:避免沿T管滲漏膽汁、避免T管逆行感染、避免長期攜帶T管造成的腹壁瘢痕、避免由于T管拔管后并發(fā)膽汁性腹膜炎等風險,同時,單/雙J管內引流還可以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本研究中,通過應用4.0Fr/5.0Fr雙J管在膽總管及十二指腸內引流,術后膽汁按照生理流入十二指腸,減少了患者膽汁、體液、電解質及各種消化酶的丟失,有利于維持水電解質及內環(huán)境平衡,保障腸道營養(yǎng)吸收,從而使得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更快,同時,由于患者術后無T管,有助于早期下床活動,減少臥床時間,從而降低由于長期臥床所致的并發(fā)癥,避免了長期攜帶T管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天數(shù)少于對照組,術后膽漏、膽管炎、胰腺炎、膽管狹窄等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與鄧雪松等[20]相關報道結果一致。本研究兩組結石殘留率均較低,術后1周ALT、AST、TBIL、DBIL等肝功能指標與術前及術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LCBDE術后雙J管或T管引流均具有良好療效,且對肝功能的影響小。
手術操作方面,LCBDE雙J管內引流一期縫合需要施術者具有良好的膽道鏡、腹腔鏡操作技術及豐富經驗,術中做到操作輕柔、切口齊整,盡量選擇無血管區(qū)域打開膽總管,避免電凝止血造成膽管壁損傷[21]。手術適應癥方面,臨床公認的LCBDE雙J管內引流一期縫合取石適應癥應包括如下幾點:①膽總管無明顯狹窄,直徑≥0.8 cm;②膽總管壁無明顯增厚、無水腫或急性炎癥;③無膽道腫瘤;④無嚴重肝臟疾??;⑤膽總管結石取石順利,無損傷;⑥無膽道寄生蟲風險。筆者認為,在做到取石完全、膽管通暢的基礎上,對于膽管直徑<0.8 cm、膽總管輕度炎癥患者可放寬雙J管內引流一期縫合的適應證,更有利于該術的臨床推廣和應用。但若是施術者技術或經驗不足或欠缺,對于膽管直徑<0.6 cm的患者不建議采取雙J管內引流一期縫合[22-23]。
綜上所述,相較于T管引流,LCBDE并雙J管內引流一期縫合手術時間短、胃腸功能恢復快、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天數(shù)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是治療膽總管結石的安全有效手段,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