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頭道溝村。
2進山小路。
頭道溝是條進山小路。密云松曹路北有四條山溝,因地處西邊第一條而稱頭道。進溝兩里是山腳,五里到了山脊。山峰險峻,起伏不定。今人眼中,視為美景,描繪出萬干姿態(tài),想出美妙名字:熊吼石、情人石、鱷魚石、海豚石,惟妙惟肖,各有神似。而在古代則為險關(guān)要道,峰巔長城蜿蜒,敵樓密布,顯露出軍情緊急。
頭道溝也是村名,下轄3個自然村,七八十戶,200多口人。頭道溝通向河北承德。50多年前,山嶺那邊的人經(jīng)常過來,交換大米白面等各種生活用品。這邊的人娶媳婦,抬著婚轎也往返這條溝。山峰海拔約千米,翻過來要走那么遠的路,抬著轎子更是艱難,路遠無輕擔,何況大活人,如若吹吹打打,可能會調(diào)劑精神,樂聲響徹古道,增添喜慶,減輕疲勞?,F(xiàn)在生活水平高了,價差不明顯,用品無須到此交換,往來也可乘車繞大道,走此路的人少了。
3頭道溝村口。
1頭道溝村唯一的老井。
2民居建筑。
3房頂見長城。
頭道溝是條通道,連接大山兩邊。盡管山路崎嶇,羊腸小道,依舊是古時北方游牧民族進入中原的必經(jīng)之路,因此筑起長城。《四鎮(zhèn)三關(guān)志》對此地有記載:“柏嶺安寨,洪武年建。狗皮嶺路通單騎……”文字無多,信息不少??梢缘弥@里有條小路,極為重要,騎兵能一列縱隊行進,與志書所記相同。村里老人說過狗皮嶺,不知因山形相似,還是海拔高,寒冷風疾,過嶺人要穿狗皮衣。這里的動物不多,用狗皮防風御寒來得容易。狗皮嶺名不好聽,傳說的人少,漸漸淡忘,頭道溝則眾所周知。
長城上有關(guān)口,稱為柏嶺安,現(xiàn)在寫為白嶺關(guān),過去還有房屋建筑,駐兵把守。不過頭道溝口有座城堡,于是回到松曹路。公路邊上有長城碑牌,并不顯眼,碑牌旁看不到城墻,上面明確寫著“破城子城堡”。上邊沒有簡介,只能聯(lián)想到城堡因長城而建,卻不能知道具體詳情。碑牌像一塊無名碑,默默立在那里。一寨一堡,兩者有關(guān)嗎?
城堡內(nèi)外蓋滿房屋,形成村落。據(jù)相關(guān)資料,大約10年前,南墻還有約10米長的殘存,現(xiàn)在已為院墻地基,看不到了。東墻、西墻也是房舍地基,只是西墻露出地面幾十公分高,幾米長。北城墻在山坡上,保存的要多,兩三米高不等,有近百米長,在村口,能隱約看到樹叢中露出的墻體,毛石壘砌。
城堡只開一南門,進村有個上坡,這是城門處。從四至估量,城堡東西長約百米,南北寬約七八十米,城墻拆除的年代說不清。村里老人看到過一兩米高的殘墻,拆除應該很早,且是個逐漸的過程。城門外有個很小的廟,立在路旁,記不得名字,20世紀七八十年代拆除。公路南側(cè)有條小河溝,水很少。過了河有口古井,村里人還在用。新用水泥做了井蓋和井沿,四周干凈?,F(xiàn)在家家都有自來水,村里人還愛用這口井水。
城堡叫什么名字,不禁質(zhì)疑。破城子之名各地多有發(fā)現(xiàn),如有古城,處于山區(qū),面積不大,位于坡地,毀壞較早,多如此稱呼,很像山區(qū)娃娃乳名,隨口而出。明代在長城以內(nèi)各個要道,建造了眾多城堡。曹家路軍事防區(qū)就有22座,一些城堡的名字已經(jīng)消失,附近就有扒頭崖寨、師姑谷寨、倒班嶺寨等,在村鎮(zhèn)中尋找不到相關(guān)名稱。建城堡之初絕不會稱“破城子”,這是自毀名譽。
4頭道溝村民居。
站在長城碑牌前,向山坡上望,房屋相連,面積不大。這是頭道溝村下屬的自然村,名寨子村,原有22戶,70多口人?,F(xiàn)在,人到城區(qū)謀事兒,戶還在,常住人只剩下十多口了。村名引起了注意,寨子村,什么“寨子”,這一帶的城堡都稱寨,志書上說:“屯軍曰營,列守曰寨”。這里定然是古城堡。
頭道溝里山腳下還有一座城堡,叫“城子”,也叫“城上”。那里距山頂柏嶺安關(guān)口近得多,從溝口到山頂約走四五十分鐘,若從這里上到山頂,時間會更短。城堡更小,長約30米,寬不足20米,建在溝邊,過去也是駐兵的地方。城墻用毛石壘砌,損壞的年代也很久?,F(xiàn)在只剩些碎石圍在四周,不經(jīng)人指點,很難確定遺跡。
柏嶺安寨一定是這兩座?!俺巧稀彪x關(guān)口近,如有可能,寨子村的城堡又叫什么名呢?尋查過那些消失的城堡,希望能在此出現(xiàn)。然而還有另種可能:古人在重要的關(guān)口要道多建兩座城堡,一大一小。城堡大的是正城,指揮機構(gòu)駐扎這里。前方再建一小城,稱關(guān)上、城上、上關(guān)等名,與山上的關(guān)口相互支援,形成一個防御體系,以保關(guān)口要道不失?!俺巧稀迸c“寨子”是留傳下來的名字,帶有歷史痕跡。這里很有可能是這種防御格局。柏嶺安寨是正城,損壞很早,逐漸淡忘,被形象稱為破城子。
村北山峰連綿。志書上記的“迤西墩空”是指自頭道溝以西,距京城近,軍情更為緊要,多建空心敵樓,這是戚繼光修建長城時的創(chuàng)舉。山腳下建有磚瓦窯,完好的還有兩座,這是明代修筑長城大量用磚的見證。站在寨子村口,遠望長城,想起光緒《順天府志》中記述的名稱,廟兒嶺、北高墩,群峰連綿,墩臺相望,地勢險要。
5窟窿山有扁擔孔。
山峰上長城連綿。山凹處,用磚砌出拱券,接起長城,下面形成孔洞,便有了“長城臥橋”的景致,工程艱難,巧妙至極。這便引起好奇,查閱清代地圖,上面記述有窟窿山。這孔洞不是那窟窿,要從遠處才能看到。于是來到村口,仔細打量,“長城臥橋”西側(cè)果然看到了窟窿,不是圓洞,而是彎彎的一牙兒,如同柳葉美眉,穿透山體。當?shù)亓鱾髦适拢簭那坝?2個太陽,輪流掛在天上,不分晝夜,土地旱得裂開大縫,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無法生存。玉皇大帝得知,派二郎神下凡。他用扁擔挑起大山,追趕太陽,一個個壓在了大山底下,只留了一個,人們得以生息。二郎神把山放到此處,窟窿就是扁擔孔。當?shù)厝耸欠褚蚩吡螤疃?lián)想到扁擔,創(chuàng)作出了這個美麗的傳說呢。
按志書所記,村子源于征戰(zhàn),自明初算起,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厚重。而古道年代更為久遠,為了謀生,人們艱難跋涉,往返于狗皮嶺古道。而故事傳說如同初升的曙光,給凝重的生活帶來了希望與美好。
·去頭道溝村,自北京東直門站乘980路快至密云鼓樓,換密52路頭道溝下車。
·公路邊上有長城碑牌,不留心會晃過。
·村口即可望見窟窿山。
·有小路可以上山,若登高一望,長城如龍,近在眼前。
·山上的城堡若無人指引,很難確定。
·村里有農(nóng)家樂,食宿方便。
6城堡西城墻。7舊石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