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曦, 桑希生
(1.南方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廣州 51000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
“痹”字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書中多次對其進行詳細描述。痹的含義與分類經歷了多次變化,現(xiàn)學術界多認為是指某類肢體經絡病。對于“痹”最初的具體內涵究竟是指什么,需要我們對《黃帝內經》進行考究。
“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這里的“痹”指的是痹病。對于“痹病”這一概念,《中醫(yī)內科學》提出其是以肢體筋骨、關節(jié)、肌肉等處發(fā)生疼痛、酸楚、麻木、重著,或關節(jié)腫大、僵硬、變形、屈伸不利及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3],且多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痛風、骨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相對應。這種定義局限了我們對痹病的了解,不利于中醫(yī)理論學習及臨床治療指導。筆者認為,《黃帝內經》中痹病是指在不同的病因作用下,因氣血運行不暢、閉阻不通而導致的疾病,不同病位有其相應癥狀,不單是肢體經絡的表現(xiàn)。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這里的“痹”指的是病機,即閉阻不通。當邪氣侵襲各臟腑時,會引起各臟腑的氣機閉塞不通,繼而出現(xiàn)各臟腑相應的癥狀,如肺氣不暢,則會有喘息迫促的表現(xiàn)。又如《素問·痿論篇》[1]中“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fā)為肉痿”因濕易阻滯氣機,經絡痹阻,氣血不暢,則肌肉失養(yǎng)。通過對《黃帝內經》中相關條文的整理,發(fā)現(xiàn)“痹”多是指閉阻不通之意。正如后世醫(yī)家華佗在《中藏經》[4]所言“痹者,閉也?!?/p>
“南方者……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边@里的“痹”指的是癥狀,可以是疼痛、麻木之類。某些疾病在發(fā)病過程中引起了機體局部或全身的氣機郁滯、血行不暢而出現(xiàn)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癥狀,因古人寫書一向從簡,故有時會用“痹”來指代上述癥狀。但《黃帝內經》對“痹”所指代的癥狀沒有做詳細描述。
無論“痹”是一類疾病,抑或是一系列癥狀,都與閉阻不通是密切相關。由此,筆者認為“痹”在《黃帝內經》中的最主要含義是指閉阻不通,多是就病機而言。
在最新的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內科學》[3]中將痹病歸為肢體經絡病,但《黃帝內經》中痹病絕不僅是以肢體關節(jié)腫大、活動不利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類疾病,其根據多種層面進行分類。筆者通過對相關條文的梳理,對《黃帝內經》中痹病的分類做了簡要整理。
《素問·痹論篇》[1]中的行、痛、著痹多是由于機體存在肌肉關節(jié)勞損后感受風寒濕氣而引起的疾病,故筆者認為這屬于淫痹。其中,風性善行數變,素有勞損者在感受風氣后,出現(xiàn)以肢體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稱為行痹。正如尤怡在《金匱翼·痹癥統(tǒng)論》中言:“行痹者,風氣勝。風之氣善行而數變,故其證上下左右,無所留止,隨其所至,血氣不通而為痹。[5]”《素問·舉痛論篇》[1]中“因重中于寒 ,則痛久矣” “寒氣稽留……故痛甚不可按”等說明寒傷人以疼痛為主,寒氣偏勝時肢體關節(jié)劇烈疼痛者稱為痛痹。張介賓云:“著痹者,肢體重著不移,或為疼痛,或為麻木不仁,濕從土化,病多發(fā)自肌內?!睗駵鈾C、濕氣偏勝時,以四肢重痛為著者稱為濕痹。在《黃帝內經》中對這三者除了“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并無其他鑒別診斷,所以臨床我們還需根據患者的舌象等其他癥狀以輔助診斷。
從中醫(yī)基礎理論到中醫(yī)內科學,多次提及行痹即風痹、痛痹即寒痹、著痹即濕痹,然筆者認為非也,因前者屬淫痹,后者屬邪痹。淫為氣之過度者,即指環(huán)境中超過人體耐受的溫度、壓力、濕度、空氣流動等物理性致病因素的統(tǒng)稱[6]。邪是環(huán)境中的生物性因素,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病毒、細菌等[6]。兩者概念不同,其所致痹不可混為一談;以寒痹和痛痹為例,寒痹是指寒邪傷人后引起氣機閉阻不通,可以是肌表或經絡或臟腑等處的氣機,具體的病變部位不同則癥狀不同,同時感受邪氣后機體會有一定程度的發(fā)熱,絕不單純是以劇烈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正如《靈樞·賊風》[2]言:“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痹”;而痛痹是指關節(jié)肌肉傷損之后,遇寒淫所致。這兩類痹在病因、病理過程或癥狀等方面都不相同,故怎可語其相等同。
“五體”一詞見于《靈樞·根結》[2],其分別指代“筋、脈、肉、皮、骨”,故五體痹為筋痹、脈痹、肉痹、皮痹、骨痹。五體內合五臟,外應五行,則五臟痹為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腎痹。“骨痹不已……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內舍于肺”?!饵S帝內經》提及了五臟痹可按五臟合五體的關系發(fā)展而來,病邪由淺入深,由肢體傳變至內臟。因疾病的發(fā)展過程可發(fā)生傳變,故五臟痹可由五體痹發(fā)展而來,但若邪氣直接侵襲人體某一部位,則機體以表現(xiàn)該部位的相應癥狀為主。筆者認為,五臟痹與五體痹可以有聯(lián)系,但也可作為2種獨立性疾病而言。如“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肺痹,發(fā)咳上氣”,肺痹主要以喘、胸中滿悶、咳為主要癥狀,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阻塞性肺病相似;“少陰有余,病皮痹隱軫”,皮痹則是以皮膚出現(xiàn)皮疹為主要表現(xiàn),歸屬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皮膚病。
由此,五體痹與五臟痹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相關性,這種全面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認識痹病及指導痹病的相關治療。
2.3.1 喉痹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fā)喉痹,嗌腫?!焙肀灾饕菤庥艋療?、熱勢上沖、發(fā)于咽喉所致。《黃帝內經》并未對喉痹的癥狀有近一步的闡述,但筆者認為這可能是一類急慢性咽喉部疾病,以咽痛甚則言語不利為主要表現(xiàn)。
2.3.2 腸痹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蹦c道感受邪氣后氣血擾亂,閉塞不暢,小腸失于分清泌濁而小便不暢,大腸傳導失職而下利清谷。至于“中氣喘爭”后世有不同的說法,有認為因肺與大腸相表里,如高士宗曰:“大腸為肺之府,大腸痹,則中氣逆于上,故喘爭。[7]”然筆者傾向其是指大小腸功能失司后,邪正交爭于腸道而產生的腸鳴。正如王冰注“腸胃中陽氣于邪氣奔喘交爭,得時通利,以腸氣不化,故時或得通則為飧泄”[8]。
2.3.3 胞痹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庇肉凇督饏T翼·痹癥統(tǒng)論》云:“膀胱藏津液而稟氣化,邪氣痹之,水氣不行,則蓄而生熱,積而成實……足太陽之脈,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邪氣不得下通于胞者,必反而上入于腦,腦氣下灌出于鼻竅,則為清涕也。[5]”筆者也認為,人體感邪后,邪氣入里于膀胱,氣機痹阻,水液運行不暢則小便不利,邪在里易化熱,水熱互結,故“按之內痛,若沃以湯”。因在《黃帝內經》成書的時期以風寒邪氣為主,故“上為清涕”是風寒之邪部分在表的體現(xiàn)。
2.3.4 食痹 “厥陰之復……厥心痛,汗發(fā)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甚則入脾,食痹而吐。”可知食痹的主要表現(xiàn)有胃中隱痛、食物反流、嘔吐等,多是因脾胃運化不能、水谷不入、氣機不利,上逆而發(fā)。
2.3.5 陰痹與熱痹 “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厥陰為多血少氣者,血分充足時邪氣入里閉阻血分而發(fā)陰痹,其癥狀以腫痛為主,未見明顯的紅、熱。而當血分不足、氣分未少時,正邪交爭,經絡閉阻不通,邪郁而化熱,故生熱痹,出現(xiàn)明顯的紅腫熱痛?!捌錈嵴?,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筆者認為“痹熱”與“熱痹”應是同種意思,“熱”指的皆是病機,是由于陽氣相對旺盛,邪氣郁滯化熱,而“痹”指的就是閉阻不通?!盁岜浴敝皇潜圆≡谛纬珊桶l(fā)展中的一種層面,而“痹熱”就是指病機而言。
2.3.6 周痹與眾痹 《靈樞·周痹論》[2]中提及的周痹和眾痹是以機體多處部位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氨灾谏硪? 上下移徙隨脈……其痛之移也, 間不及下針……而痛已止矣……此眾痹也……此各在其處, 更發(fā)更止, 更居更起, 以右應左, 以左應右, 非能周也, 更發(fā)更休也”。顯然, 眾痹多是痛無定處、時發(fā)時止。“周痹者, 在于血脈之中, 隨脈以上, 隨脈以下, 不能左右……獨居分肉之間, 真氣不能周, 故命曰周痹”??梢钥闯? 周痹多是上下竄痛。周痹和眾痹兩者疼痛多“隨脈移徙”,病位“居于分肉間”,也是由于“真氣不周”、氣機閉塞不通而引起,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肌筋膜炎類疾病是相似的。
由此,痹病不單是肢體經絡病,全身各層面皆有形成痹病的可能。
通過對《黃帝內經》中“痹”的含義及其分類的了解,可知其在《黃帝內經》中的含義重在強調閉阻不通,但其存在著不同層面,可以是指某類疾病,抑或是某些癥狀的統(tǒng)稱?!吨嗅t(yī)內科學》[3]應完善對痹的認識,僅將其歸為肢體經絡范疇,與西醫(yī)學中的骨關節(jié)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相對應的理論是不完善的。本文通過對《黃帝內經》中痹的含義及痹病分類的分析,希望能為更加完善“痹”這一理論提供一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