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娟
(北京按摩醫(yī)院,北京100035)
刮治法指醫(yī)者借用水牛角、玉石等工具或徒手刮拭人體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屬于中醫(yī)外治法。該方法是在砭石療法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演變而來,結合了針灸、按摩療法的原理,可以用于輔助診斷和治療疾病,并經歷代各醫(yī)家不斷研究、總結、創(chuàng)新,是一種有效的物理刺激療法。清·陳復正推崇兒科外治療法,《幼幼集成》中多次提及應用針砭之法治療兒科疾病[1]。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小兒疾病多以藥物為主,刮治法多用于治療成人疾病。隨著小兒推拿及各類外治方法的推廣,刮治法逐步應用于小兒疾病的臨床治療中,但深入研究較少。本文從理論基礎、刮治手法、介質選擇、注意事項、臨床操作等方面綜合介紹刮治法在兒科疾病中的臨床應用。
1.1 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刮治法重要的理論基礎。“藏象”一詞首見于《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辈叵蟮摹安亍敝覆鼐佑谌梭w內在的各個臟器,“象”則指現(xiàn)象或表現(xiàn)。臟腑雖居于體內,但其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都有征象表現(xiàn)于外。望、聞、聞、切四診合參,司外揣內,則知所病矣。小兒的“藏”柔弱嬌嫩,發(fā)育不全,故易損傷臟腑;然臟腑清靈,性情單純,故其“象”易于迅速顯露,反應準確。小兒體稟少陽,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吸收、排泄、代謝均較快,對外界物質和信息接收快、反應快、利用快。此外,小兒對外界環(huán)境依存性強,因此外界因素易影響其臟腑功能。這些是小兒特有的,故通過中醫(yī)外治法可達較好的治療效果。
1.2 經絡理論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等相互關系的理論,經絡系統(tǒng)主要由經脈、絡脈、經筋、皮部和臟腑5個部分組成?!鹅`樞·海論》提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jié)”,經絡學說將臟腑與體表、肌肉、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形成一個互相關聯(lián)的統(tǒng)一整體,并深刻地闡述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對臨床各科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皮部不僅是經脈功能活動在體表的反應和分區(qū),同時也是疾病始發(fā)的重要部位?!端貑枴てげ空摗吩?“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逼げ客ㄟ^經絡內屬于臟腑,與臟腑密切聯(lián)系成為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所以臟腑、經絡的疾病也會在相應的皮部有所反應。刮治法作用于小兒體表,通過刺激體表經氣,調節(jié)內在臟腑功能,以達防病、治病的目的。刮治法是皮部理論診治疾病的具體應用,皮部是該法治病的切入點。
1.3 營衛(wèi)理論 《靈樞·本臟》曰:“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靈樞·邪客》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衛(wèi)主氣”“營主血”,無論是外感或內傷,營衛(wèi)不和,臟腑不調,疾病乃生。通過刮治法可以調節(jié)營衛(wèi)之氣,打開皮部的玄府(毛孔)及穴位,排出毒素,以和氣血、安五臟、祛病邪,起到治療和保健作用。
1.4 小兒特定穴位 小兒特定穴即小兒常用的推拿特定穴位。穴位多來源于十四經穴和奇穴,另有用于診斷或灸、貼等治療部位,以及小兒推拿實踐中逐漸產生并固定下來的特定穴[2]。由此可知,小兒特定穴是建立在臟腑、經絡、皮部等理論基礎上,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所得,有別于成人的穴位。小兒特定穴有以下特點:①形態(tài)多樣。點狀腧穴,有些是常用穴位,有些是小兒獨有,如小天心、端正等;線狀和面狀腧穴,如線狀穴位三關、天河水等,面狀穴位腹、囟門等;同名不同穴,如肩井,小兒為肩部大筋。②定位模糊和多重性。如“腹”被描述為小兒腹部,但范圍難以確定。③歸經困難。目前許多特定穴沒有歸經,特別是線狀和面狀穴位,但它們與經絡關系密切。④百脈皆匯于兩掌。許多重要特定穴都在手掌上,特別是代表五臟六腑的穴位,可以通過操作手掌調治血脈以治療疾病[3]。通過刮治小兒特定穴,可發(fā)揮穴位的特殊作用,針對性地治療兒科疾病。
1.5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 人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體表與內臟器官之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醫(yī)學研究的逐漸深入,發(fā)現(xiàn)脊神經與自主神經纖維的皮膚階段分布規(guī)律,從而找到皮膚內臟神經反射弧,發(fā)現(xiàn)了“皮膚內臟神經反射”。用刮板涂上有治療作用的介質,并在病變部位和經穴上刮治,可以調整肌體代謝和直接排出邪毒[4]。經絡刮治的作用機制可能與刮痧療法有所不同,在對經絡刮療的機制研究中,應加入內分泌激素等相關指標[5]。臨床對于小兒刮治法作用機制的專門研究較少,有待深入研究。
刮法指以刮板的薄邊、厚邊或棱角在皮膚上進行直向或橫向的由上而下、由內向外、朝一個方向反復進行刮拭的手法,也可徒手操作。筆者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玉石材質的刮板在體表刮拭的感覺更舒適,疼痛感不明顯,小兒易接受。刮法分類如下:①輕刮法:輕壓刮拭,刮拭力量小、刺激小,不易引起疼痛和不適感。②重刮法:重壓刮拭,刮拭力量較大、刺激大,會有疼痛和不適感。③快刮法:快速刮拭體表作用部位。④慢刮法:緩慢刮拭體表作用部位。⑤直線刮法:利用刮板的邊緣在體表進行直線刮拭。⑥弧線刮法:利用刮板的邊緣呈弧線形刮拭。⑦點法:用刮板厚的邊角垂直于皮膚點按,保持數秒后抬起。⑧邊刮法:將刮板的兩側長條棱邊與皮膚接觸,并成45°~60°角進行刮拭。⑨立刮法:將刮板的長條棱邊與皮膚接觸,垂直進行刮拭。⑩點刮法:用刮板圓鈍的尖端點住穴位,順勢刮至下個穴位。?梳頭法,從前額至上發(fā)際處正中、眉頭至太陽做有規(guī)律的單方向刮拭,點刮頭部五經。?顫刮法:借助刮板使用顫法。?刮痧:用刮板的棱角接觸皮膚進行刮拭,直到皮膚出痧[6]。
刮治法多使用介質,最初以潤滑、護膚為目的,可以明顯減少刮拭疼痛感和不適感,后來發(fā)展出許多藥物介質,藥物透皮吸收,與手法協(xié)同達到治療作用。小兒皮膚嬌嫩,使用的介質以單一介質或藥食兩用之品為多,以使安全有效。介質透皮吸收,藥物沿著經絡循行運輸,參與全身反應,在藥物與經絡效應的雙重作用下調節(jié)臟腑功能以治療疾病[4,7]。
3.1 香油 藥食兩用,內服外用均可,甘,微寒,無毒。《本草綱目》記載香油“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之功”,內服可以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外用有消疹止癢的作用。另外,芝麻榨成的香油兼具補益肝腎的作用。臨床上香油可用于治療濕疹、紅臀、便秘等疾病[8-10]。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香油具有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可以抗炎和抗氧化[11]。
3.2 胡麻油 藥食兩用,內服外用均可。《馮氏錦囊秘錄》載:“亞麻,味甘氣溫無毒,足厥陰血分藥也。厥陰藏血為風水之臟,凡大風瘡癬,厥陰血熱所致,甘溫益血而通行,則血自活,風自散?!笨梢姾橛涂梢詼亟浲}、養(yǎng)血祛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胡麻油具有降糖、降脂、抗病毒、消炎、保護視力等作用[12-13]。
3.3 艾油 由艾草提取制成的有艾葉芳香氣味的油劑?!睹t(yī)別錄》載艾“味苦,微溫”,現(xiàn)代中醫(yī)將艾性味定為苦、辛,微溫。中醫(yī)認為,辛能行能散,故艾有溫經止血、止痛、散寒除濕等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藥物有平喘止咳、鎮(zhèn)痛消炎、增強免疫力、抗菌、抗病毒、止血等作用[14]。
3.4 熟水 指滾沸后的水,可以潤滑、滋陰。筆者臨床診治體弱的小兒,清熱時多用此介質,可達清熱不傷陽、滋陰不留邪的作用。
3.5 薄荷菊花湯 薄荷與菊花是兩味常用的中藥材,亦是很好的食材,用時開水沖泡即可,可單獨使用或合用,有發(fā)散風熱、清熱解毒、明目消腫之效?!蹲C類本草》載薄荷:“味辛、苦,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fā)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種之,飲汁發(fā)汗,大解勞乏?!薄蹲C類本草》載菊花:“味苦、甘,平,無毒。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爆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薄荷有抗病毒、抗炎、抗癌、抗氧化、鎮(zhèn)痛、解痙等藥理作用[15],菊花具有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等藥理作用[16]。
3.6 生姜汁 鮮生姜取汁用,具有解表散寒、溫肺止咳、溫胃止嘔的功效?!蹲C類本草》載生姜:“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筆者臨床常用香油調生姜汁使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生姜能刺激胃腸黏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消化吸收,可用于止嘔和緩解腸絞痛[17]。
在運用刮治法治療前應詢問患者的病史,對于3歲以下的患兒,查其體質及肌膚強弱決定是否使用,也可鋪墊絲絹于體表,隔絹操作,體弱肌薄者勿用。以下幾種情況應列為本療法的禁忌證:①危重病證,如急性傳染病或有心、肺、腎功能衰竭,惡性腫瘤晚期者。②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癥。③活動性出血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及凝血功能障礙者。④精神失常及精神病發(fā)作期者。⑤身體極度虛弱者。⑥對刮治法恐懼或過敏者。⑦刮拭部位有皮膚損傷或疾患者。
因小兒臟腑清靈,通過及時干預,可迅速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和縮短病程。研究顯示,通過小兒刮痧輔助治療嬰幼兒皰疹性咽峽炎實熱證,可達疏風清熱、解毒祛邪、活血止痛之功,結果顯示,輔助刮痧組發(fā)熱時間和皰疹消失時間均短于單純西藥治療組[18]。此外,小兒脾常不足,脾又為后天之本,少服藥物利于顧護脾氣和小兒生長發(fā)育。筆者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刮治法治療小兒感冒、咳嗽、發(fā)熱、厭食、積滯、鼻咽炎、便秘、筋傷等多種常見的兒科疾病均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操作手法及部位根據病情選擇,可單獨使用,也可聯(lián)合使用,并可融合其他手法?,F(xiàn)將筆者臨床常用的小兒刮治操作方法介紹如下,供臨床醫(yī)師參考。
5.1 理肺法 ①點穴通經:依次輕點魚際、列缺、孔最、中腑,每穴各數秒。②刮理肺經:用刮板輕刮肺經前臂循行路線。③調督脈:點刮陶道、神道、靈臺,每穴10余秒。④分刮三部:依次輕刮三部,上部為大椎至定喘、肩井至秉風,分刮兩側;中部為分刮肩胛骨兩側;下部從風門刮至脾俞。功效為疏散外邪,宣肺理氣,通鼻竅,主治小兒感冒、咳嗽、發(fā)熱、鼻炎。
5.2 降肺法 ①點穴通經:點氣舍、缺盆和點揉膻中,可用手法或點法。②刮璇璣:刮璇璣至中庭,從上至下。③分刮肋間:分刮肋間隙,從內側向外側刮拭,依次從第2肋間刮至第11肋間。④下刮天柱骨至脾俞,分刮肩胛骨兩側,顫刮腎俞或手法擦腎俞,下刮承山。功效為理肺降氣,寬胸降逆,主治小兒咳嗽、肺炎喘嗽、鼻炎、嘔吐、呃逆等。
5.3 清熱祛邪法 ①刮印堂,分刮眉弓,刮天河水,下刮六腑,點刮肘窩。②下刮脊柱三線:督脈、膀胱經第1側線,督脈從大椎至腰俞,膀胱經從風門刮至白環(huán)俞。③刮腘窩。均以刮至皮膚潮紅、出痧為佳。功效為清熱毒,祛邪毒,主治多種疾病引起的發(fā)熱,內傷外感均可。
5.4 通鼻利咽法 ①梳頭法,點揉面部5穴:印堂、鼻通、迎香。②點刮頜下5穴:廉泉、夾廉泉(廉泉旁開1寸)、頰下(頰車正下方,下頜角前下方頸部凹陷處)。③點揉頸項部:點揉人迎、水突、氣舍、風池、風府。④刮頸部九線:喉旁線(頭中立位,頸正中線旁開1~1.5寸)、胸鎖乳突肌前緣線、胸鎖乳突肌后緣線、斜方肌前緣線、項中正線。功效為宣通鼻竅,祛邪利咽,清熱解毒,主治小兒感冒、慢性咳嗽、鼻炎、腺樣體肥大、咽喉炎等。
5.5 調中暢脾法 ①六指、四指分點腹穴:同用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點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氣海,同用雙手拇指和食指,先分點梁門、滑肉門,再點天樞、大巨;點揉肝俞、脾俞、三焦俞、氣海俞。②掌揉腹部。③分刮腹部:先下刮上脘至水分,再由上腹部中線分刮兩側至腋前線。功效為調中暢脾,健脾助運,主治厭食、積滯、嘔吐、腹痛、便秘、腹瀉等。
5.6 宣通三焦法 ①刮璇璣、分刮肋間(操作同上),分刮腹部,旋刮少腹,六指、四指分點腹穴。②掌按三焦:按膻中、中脘、關元。③點揉肺俞、肝俞、脾俞、三焦俞、氣海俞、關元俞。④提捏督脈、膀胱經。功效為宣通三焦,調暢氣機,主治厭食、積滯、嘔吐、便秘、腹瀉、遺尿、水腫、小兒自閉癥、小兒腦癱等。
5.7 散結理筋法 點按阿是穴,點刮、推刮或顫刮肌肉僵硬處,沿肌肉走行做刮法,梳理肌肉筋脈。功效為理筋散結消腫,行氣活血通脈,主治筋傷、疼痛、內科多種疾病等。
刮治法在兒科臨床使用,可迅速緩解癥狀,協(xié)同其他治療方法提高療效,是兒科重要的治療方法。小兒身體清靈,反應靈敏,最適合此法。筆者分析不同文獻,發(fā)現(xiàn)刮治法主要有以下問題:①缺乏外治法兒科疾病的現(xiàn)代基礎理論研究。②缺乏刮治法治療兒科疾病的效應機制研究。③“刮痧”與“刮法”名詞混淆使用,刮法包含刮痧,兩者的作用機制可能不同。④缺少小兒刮治的專用器具。目前,刮治法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研究仍處于發(fā)展階段,今后應加大對本法的兒科臨床研究,從操作手法規(guī)范到理論機理研究,從介質選擇、器具選擇到臨床可操作性、普及性,均有待深入研究,以促進其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