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院落式建筑是指外有回廊或院墻, 內有多間或多座房屋,各房屋間可能相連,也可能不相連,整體屬相對封閉的同一組建筑[1]。由同一時期若干座獨立的單體建筑圍合成相對封閉的建筑組合亦屬此列。 故本文所探討的大型院落建筑是指在空間上各建筑要素組成一個相對封閉的整體, 時間上具有一定共時關系的大型建筑遺存。 自殷墟發(fā)現(xiàn)大型宮殿建筑以來, 學界多著眼于單個基址的復原研究。與此同時,部分學者開始對三代大型建筑做宏觀考察,多集中于建筑形制、布局,進而延伸至對三代禮制的探討。 而關于夏商時期大型院落建筑的類型,時空下的形制演變,二者間細部的異同等問題則未充分關注, 故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試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夏商大型院落基址共20處,見于河南偃師二里頭、偃師商城、焦作府城、安陽洹北商城和殷墟等遺址, 山西垣曲商城,湖北武漢盤龍城。 根據(jù)形制變化,可分為多重院落和單體院落兩大類。 前者多為廡殿一體式,表現(xiàn)出院落重數(shù)的差異;后者又具體可分為堂廡分離式和堂廡一體式兩種類型。
A 型:多重院落
由一組存有一定共時關系的庭院構成。 該型建筑基址在夏商時期皆有發(fā)現(xiàn)。 除二里頭宮殿區(qū)3 號、5 號基址未發(fā)現(xiàn)圍墻外, 多數(shù)院落外圍由廊廡或附屬建筑圍合而成, 內部都以若干殿堂相隔構成殿前庭院,且各庭院間多彼此相通。具體有偃師二里頭3 號基址[2]637、5 號基址[3],偃師商城宮殿區(qū)西側建筑基址群[4],焦作府城1 號宮殿基址[5],垣曲商城宮殿區(qū)夯土基址[6],湖北武漢盤龍城F1、F2、F3組基址[7-8], 安陽殷墟大司空C 區(qū)建筑群、D 區(qū)F48[9]?,F(xiàn)以偃師二里頭宮殿區(qū)5 號基址、焦作府城1 號宮殿基址試做說明。
偃師二里頭5 號基址位于宮殿區(qū)中部偏東,是一座由南北向四進院落組成的大型建筑基址,整體近方形,總面積逾2700 平方米。 各院落主殿均為建在夯土臺基上的內有隔間的排房式建筑,木骨泥墻結構,每個隔間南側應對應一門道。各主殿相隔構成殿前庭院,庭院外圍未見圍墻。在該院落范圍內發(fā)現(xiàn)5 座同時期的高等級墓葬及大量灰坑等遺跡。 (圖1-1)
焦作府城1 號基址位于城址的東北部, 具有南北兩重院落,平面近長方形,南北長70 米,東西寬35 米,現(xiàn)僅揭露基址西部。 正殿位于該院落中部,南北寬14.8 米,其上發(fā)現(xiàn)有零星柱洞和石礎遺跡。 南殿寬7.5 米,與主殿和西配殿相接形成南部庭院;北殿寬4.4 米,與西回廊與主殿相接形成北部庭院。 (圖1-2)
B 型:單體院落
Ba 型:堂廡分離式
整個建筑由四周圍墻或廊廡圍合而成,構成空曠封閉式的庭院, 院落內部為獨立存在的單體式殿堂,且殿堂不與圍墻相連,整個院落形制近似于“回”字形。偃師二里頭1 號宮殿和2 號宮殿[10]138-159屬于此例。
偃師二里頭1 號基址平面為近方形, 東北角內凹,方向352°。由主殿、四周回廊、南面門塾及東北角附屬建筑組成。主殿位于院落北部,建于夯土臺基偏北位置。 臺基現(xiàn)高出地面0.1~0.2 米,東西長36 米、南北寬25 米,四面有一周排列規(guī)整的大小柱洞,分別為主殿的檐柱和挑檐柱。臺基南部較為空曠的地面可能為殿前踏步[11]178-236。主殿內部未發(fā)現(xiàn)隔間,東西長30.5 米、南北寬11.4 米。院落是由圍墻和廊柱組成的回廊圍合而成的。 西部墻基保存較好,全長98 米,保存87 個小柱洞,墻體應為木骨結構。西側圍墻內側有一排南北向柱洞,與西墻形成朝內單坡式回廊,廊寬3 米。東、北、南三面墻基內外皆發(fā)現(xiàn)柱洞痕跡, 與墻體形成中間起脊的雙面坡式回廊,內外廊皆寬3 米。門塾位于院落南部,與主殿相對,東西長28 米、南北寬13 米。東西邊緣兩側門塾與南回廊相接,略寬于南廊。門塾間有3 條門道相隔,將其分為四部分。庭院東北角發(fā)現(xiàn)一處小型獨立居室, 有學者推測可能為東廚[12]。 (圖2-1)
偃師二里頭2 號基址平面呈長方形, 南北長72.8 米、東西寬57.5~58 米,方向354°,是由主殿、東西回廊和四面圍墻、門塾組成的大型院落建筑。主殿坐北朝南,建在長方形夯土臺基上,臺基東西長約32 米、 南北寬約12.5 米, 現(xiàn)高出庭院地面0.2 米。殿堂位于臺基中部,殿內有兩道隔墻,面闊三間,外圍有一周廊柱組成的殿前回廊,臺基南側發(fā)現(xiàn)三處臺階痕跡。院落四周均有圍墻,東、西、北三面圍墻為夯土結構,南部圍墻為木骨結構。四周圍墻附近皆發(fā)現(xiàn)與之平行的柱洞, 與圍墻形成院內回廊。 門塾位于院落南部偏東,東西長14.4 米、南北寬10.65 米, 面闊三間, 一條門道從中部穿過,將其分為東西兩部分,兩側與南廊臺基相接,相接處略寬于南廊。 院落東回廊中部有一木骨泥墻圍合成的小型建筑。院落東南、西南角各有凸出南廊外的小型開放式房屋,可能與警衛(wèi)房、哨位有關[11]。 (圖2-2)
Bb 型:堂廡一體式
該型是由一周廊廡和主體殿堂圍合而成的[1]。Bb 型院落發(fā)現(xiàn)較多,見于偃師二里頭宮殿區(qū)6 號基址[2]663,偃師商城宮殿區(qū)3 號[13]、4 號[14]、5 號基址[15],洹北商城宮殿區(qū)1 號[16]、2 號基址[17],殷墟宮殿區(qū)乙11 組基址[18]、乙20 組基址[19]、丁組基址[20-21],殷墟劉家莊北地F79[22]。 1981 年發(fā)現(xiàn)的殷墟小屯村丁組大型院落基址由存有一定共時關系的北、西、 南三座單體式排房建筑構成。 北部建筑為主殿,西部有西廡,與主殿相接,南部建筑有門塾和回廊,東側臨近洹水,無東廡,三座建筑作為一個整體使用[23]。 這種建筑形式在已知夏商大型院落中并不多見, 可能為該型院落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特殊類型,暫歸為此型。
圖1 A 型院落建筑基址平面圖
偃師商城宮殿區(qū)5 號建筑基址平面近“凸”字形,整個院落由正殿、東西耳廡、東廡、西廡、南廡、門塾構成,東西長102 米,南北向中部寬約82 米、東西兩端寬約70 米,方向10°。主殿坐落于院落北部正中,建于夯土臺基上。現(xiàn)東西長53 米、南北寬約14 米。 臺基邊緣有一周回廊,南側有四處臺階痕跡。郭明先生曾指出,商代主體殿堂的臺階數(shù)目與房間數(shù)目對應[1]。 若此,5 號基址主殿應面闊四間。東西耳廡與四面廊廡結構一致,外側為雙木骨結構圍墻,內側有回廊,單頂坡式,彼此相通。門塾位于南廡中部,不與南廡相接,略寬于南廡。 三條門道將門塾分為東西兩部分, 東西長約22.5 米、南北寬約14.2 米。 門塾南緣外側有一排用石塊鋪成的散水,正殿南側臺階處發(fā)現(xiàn)9 個“狗坑”遺跡,頭皆朝南 (偃師商城3 號、6 號基址也有類似情況)。 (圖3-1)
洹北商城1 號基址平面呈“凸”字形,由主殿、耳廡、西廂建筑、門塾組成,東西長約173 米、南北寬85~91.5 米,總面積近1.6 萬平方米,方向13°。主殿坐北朝南,建在夯土臺基上,臺基東西長約90米、南北寬約14.4 米,現(xiàn)高出地面0.6 米,殿堂內開10 間[24],內部彼此不相通。 每個隔間南部開有一門,每門對應一臺階,北部設2 個臺階。 主殿四周均有回廊,廊寬3 米左右。 西側有耳廡相接,雙面廊廡,東西長約30 米,偏東處開一門道。西廂建筑呈長方形,南北長85.6 米、東西寬13.6 米,未發(fā)現(xiàn)廊柱和隔間,東側有三處臺階。南廡與西配殿相接,單廊,南側是雙木骨圍墻,北面為回廊,廊寬3米。 門塾位于南廡偏東處,長38.5 米、寬11 米,明顯寬于兩側廊廡,與南廡相接。門塾內開有兩條門道,將其分為三部分,且內側的回廊,墻體與南廡均在一條線上,設計極其考究。 (圖3-2)
圖2 Ba 型院落基址平面圖
A 型為二里頭文化時期出現(xiàn)的最早院落類型,見于二里頭宮殿區(qū)3 號、5 號基址。 3 號基址位于宮殿區(qū)西北部,發(fā)掘者認為中院包括主殿年代較早,營建于二里頭文化二期偏早,于二期偏晚在中院基礎上擴建南院和北院,形成三重院落,整體廢棄時間應不晚于三期晚段;5 號院落位于3 號基址東部,兩者相隔不遠,始建于二里頭文化二期偏早,廢棄于三期偏早階段,其間存在多次修整或擴建。 3號、5 號基址東西并列,外圍皆未發(fā)現(xiàn)圍墻,并存在一定共同使用的時間,似是當時人們有意規(guī)劃建造。 這種外圍無圍墻、開放式的院落形制,也構成早期院落建筑獨特的特征。
圖3 Bb 型院落基址平面圖
商代A 型院落見于偃師商城、焦作府城、垣曲商城、盤龍城遺址、殷墟大司空。 與二里頭文化時期A 型建筑不同的是, 商代進深式院落外圍開始出現(xiàn)圍墻或廊廡,形成相對封閉的形制結構。早商時期, 多重院落在商代中心城邑和地方城邑中皆有發(fā)現(xiàn)。 郭明先生已經(jīng)指出盤龍城進深式院落與中原地區(qū)所見的商代建筑之間存有細部差異[1]。根據(jù)焦作府城、垣曲商城發(fā)表的資料,兩者在布局、建造方式等方面與商代中心區(qū)域建筑也有不同,應是商文化擴張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傳統(tǒng)。至晚商時期,該形制院落在殷墟遺址得到進一步延續(xù)使用。
Ba 型院落僅出現(xiàn)在二里頭文化時期,是該時期特有的形制。 二里頭1 號、2 號大型院落基址分別位于宮殿區(qū)西北部和東部,兩者相隔約150 米。1 號宮殿建造時間不早于二里頭文化二期晚段,一直延續(xù)至四期晚段廢棄;2 號基址營建偏晚,大體與1 號宮殿同時廢棄。值得注意的是,二里頭文化時期A 型、Ba 型兩種類型院落基址形制布局差異明顯,且存在繼時的更替,即在二里頭文化三期由多重院落演變?yōu)樘脧T分離式的單體院落布局[25]。1 號、2 號基址修建時,二里頭3 號、5 號基址可能已經(jīng)廢棄,2 號大型院落基址更是直接建于3號基址上,似是有意的替代。這種形制上的變化究竟意味著什么? 若從建筑功用、 性質層次理解,1號基址多被認為是舉行一定祭祀活動的禮儀性建筑(具體有夏社[11]195、宗廟[26-27]、朝堂說[10]393-394[28-30]等);關于2 號基址,目前學界也多認為是“宗廟”之屬[31-32][11]230;3 號基址也多被學者認為是宗廟建筑[33-34]。 我們暫且忽略上述論述彼此之間的矛盾性, 據(jù)此,1 號、2 號、3 號基址可能都屬當時禮制性建筑。 郜向平先生等在論述3 號院落基址時曾指出,“建筑的空間結構是特定禮儀程序的體現(xiàn)”[35],建筑作為生者的活動場所, 宮殿區(qū)內高等級院落建筑這種有意識的形制布局變化可能與當時統(tǒng)治階層禮儀觀念[36]、活動流程的轉變有關。
二里頭遺址6 號建筑基址是目前已知Ba 型年代最早者。 該基址位于二里頭宮殿區(qū)東北部,建造使用時間均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存在時間較短。四期晚段的文化構成較為復雜,若考察6號基址內涵,應置于四期晚段整個背景中。 有相當部分學者已經(jīng)指出,二里頭遺址四期晚段大量涌入主體為下七垣、岳石文化的外來因素,特別在二里頭遺址宮殿區(qū)和圍垣作坊區(qū)內廣泛分布,暗示著二里頭遺址四期晚段主體人群的變更,不排除是夏商政權更替的結果[37-39]。 考慮到四期晚段遺存的存廢狀況,二里頭遺址鑄銅作坊、綠松石作坊(2004VH290)與6 號基址并存,且高江濤、陳國梁兩位先生認為此時已經(jīng)鑄造出“二里崗文化因素的銅器”, 可能在四期晚段二里頭手工業(yè)遺存特別是鑄銅作坊被商人控制并繼續(xù)使用[40-41],這些都與四期晚段人群的轉變暗合。 另外,從6 號基址本體分析,6 號基址規(guī)模較小,不似1 號、2號基址宏偉,其院落內部未見類似于1 號、2 號基址大規(guī)模的祭祀遺存, 且從院內發(fā)現(xiàn)同時期水井、陶器、生活生產(chǎn)工具等遺跡、遺物看,推測可能為一處生活居所。 趙海濤先生已指出6 號基址內出土有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的陶器, 其形制、整體布局,多與偃師商城、洹北商城等發(fā)現(xiàn)的商代院落建筑相似[42]。
Bb 型院落在商代所見最多,延續(xù)使用時間較長。 早商時期偃師商城4 號、5 號基址皆位于宮城區(qū)東部。 4 號基址使用時間較長,自偃師商城商文化第一期延續(xù)至第三期;5 號基址修建使用于偃師商城商文化第三期。中商時期的洹北商城1 號、2 號宮殿基址位于宮城中部,南北分列而建。 晚商時期,發(fā)現(xiàn)有殷墟乙11 組、乙20 組、丁組基址等??梢?,該形制院落貫穿商代始終,可認為是商代主流的建筑傳統(tǒng)[1]。
綜上所述, 多重院落為夏商時期所見最早的院落形制,在二里頭文化三期之際,其被堂廡分離式的單體院落形制所取代; 至二里頭文化四期偏晚,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qū)開始出現(xiàn)堂廡一體式的院落,該形制院落在商代成為主流得到大量使用。多重院落在夏商時期皆有發(fā)現(xiàn),分布地域較為廣泛,肇始于二里頭文化二期, 其形制也由二里頭文化早期無圍墻的半開放式向商代封閉式的庭院模式轉變。
關于夏商時期大型院落的異同,宋江寧先生認為夏商時期大型院落具有較多共同性,借此指出夏商建筑、禮制之間的承繼關系[43];杜金鵬先生則指出,夏商時期宮殿建筑在整體布局、結構、祭祀遺存等諸方面有顯著差異[44]。 這些對比多是基于建筑整體的。 因此,對夏商時期大型院落各建筑要素進行細部梳理與對比是有必要的。 Ba、Bb 兩型院落除明顯的形制差異外, 兩者都是由主殿、廊廡、庭院、門塾等建筑要素構成,彼此在共同的基礎上有些許細部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殿堂
夏商時期Ba、Bb 型院落建筑的主殿均坐落于庭院北部,坐北朝南,與門塾相對。 主殿均建在夯土臺基上,內部多為木骨泥墻組成的排房式建筑,外圍有一周回廊相繞。 偃師二里頭1 號基址主殿基內殘存的草拌泥有圓木柱痕跡, 推測也應是木骨泥墻結構[10]141。
不同之處在于商代Bb 型院落建筑主殿比夏代Ba 型建筑面闊更長,主殿面積更大。 (見表1)由表1 可知, 二里頭2 號基址是目前已知二里頭文化時期Ba 型院落主殿面積最大者,為417.6 平方米,面闊32.75 米。 洹北商城1 號基址主殿面積逾1295 平方米,面闊90 米以上,遠遠高于二里頭2號基址。即使是規(guī)模較小的偃師商城4 號基址,其主殿面積也大于二里頭1 號、2 號基址。 另外,商代Bb 型院落主殿內的開間增多, 最少為4 開間,最多可達10 開間, 而二里頭2 號基址為3 開間,即便商代規(guī)模較小的院落, 其開間數(shù)也高于二里頭文化時期。商代院落主殿面積的增大,說明當時人們對室內空間利用的重視, 也反映出在院落內舉行的部分儀式、活動方式的轉變。
2.臺階設置
二里頭遺址2 號基址主殿南部有3 處臺階痕跡,西部臺階較大,東部兩處較小,分別對應主殿西室中部、 中室東部和東室西部, 每室對應一臺階。商代承繼夏代殿前臺階設置方式,仍為一堂室對應一臺階。 如洹北商城1 號基址主殿面闊10間,南面分別對應10 階,洹北商城2 號基址主殿面闊4 間,南側分別對應4 階。這一點不同于周代宮廟建筑在主殿前多設兩階,即文獻中的“賓階”“阼階”設置模式[1]。
商代Bb 型院落式建筑在臺階設置的范圍上有所擴大,這與Ba 型院落建筑存在差異。 Bb 型院落除在主殿南側設有臺階外, 在四周廊廡內側也多設有臺階。 如偃師商城3 號基址東廡內側有1個臺階、東排西廡內側發(fā)現(xiàn)有4 個臺階、西排東廡內側設有3 個臺階; 洹北商城1 號基址西耳廡設有1 階,西廡內側有3 個臺階;洹北商城2 號基址目前已發(fā)掘的西耳廡、 南廡也都發(fā)現(xiàn)有數(shù)量不等的臺階。 而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院落四面廊廡均未發(fā)現(xiàn)設有臺階現(xiàn)象。
表1 夏商時期主要大型院落建筑主殿、門塾設置情況統(tǒng)計表
3.門塾設置
夏商時期院落建筑的主門塾均置于南部,在門塾的形制、設置制度方面相對一致。 (表1)在形制方面, 兩個時期院落門塾總體可分為一門道式和多門道式(兩門道式和三門道式),形制并無太大差異。 在設置制度方面,由表1 可知,多門道式大型院落面積遠遠大于擁有一條門道的院落。 偃師二里頭1 號基址主門址面積為364 平方米,為三門道式,其院落面積為9585 平方米。 而同時期僅有一條門道的2 號基址院落面積還不足一號院落面積的一半。 洹北商城、 偃師商城情況亦是如此,洹北商城1 號基址有兩條門道,面積近1.6 萬平方米,遠高于同時期2 號基址。由此可見多條門道的門塾是夏商時期院落建筑較高規(guī)格的設置。夏商時期院落門塾設置的背后可能存有特定規(guī)制, 也不排除當時多門道式大型院落建筑在性質上具有共通之處。
總之,夏商時期大型院落建筑在主殿、臺階、門塾設置上均有很大相似性, 說明了夏商時期大型院落彼此之間具有很大的承繼關系, 但是否就能說明夏商禮制的相同, 仍需結合院落具體的功用、性質進行探討。 二者在整體形制、局部附屬建筑部件的設置上有一些差異, 反映出不同人群所采用的建筑傳統(tǒng)的變化。 大型院落建筑作為當時高等級人群的居住、活動場所,從不同類型院落形制的差異及對院落內部空間利用方式的變化,側面反映出當時不同人群對院落利用模式的轉變,更暗示著夏商之際特定儀式、流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