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輝,陳劍坤,李際強*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廣州 510006;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大學城醫(yī)院綜合三科,廣州 510006)
《內(nèi)經(jīng)》中有“心咳”“肝咳”“脾咳”“肺咳”“腎咳”“膽咳”“胃咳”“小腸咳”“大腸咳”“膀胱咳”“三焦咳”等,此為根據(jù)相關臟腑的臨床癥狀命名,其中以“咳則遺尿”為主癥的“膀胱咳”較為常見[1]。本研究基于對膀胱咳的病因病機認識,以中醫(yī)辨證經(jīng)方論治,療效較好,現(xiàn)將經(jīng)方治療膀胱咳的經(jīng)驗與體會介紹如下。
“膀胱咳”源于《素問·咳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2]。咳而遺尿是膀胱咳的主要臨床癥狀,即咳嗽時有小便溢出,不能自控,多見于中老年婦女,體弱和產(chǎn)后婦女,偶見于青年女子及體弱男子。中老年女性由于分娩、絕經(jīng)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長期負重及自身退變、盆底肌下移、恥骨尿道韌帶松弛,從而導致咳嗽時腹壓增加,近端尿道和膀胱頸部位置下移,尿道阻力減小,發(fā)生遺尿[3]。
膀胱咳的病位并非僅在肺與膀胱,與脾、腎、三焦也密切相關?!胺握?,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肺既能調(diào)節(jié)一身氣機,又有調(diào)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功能;“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肺與三焦均能調(diào)節(jié)水液代謝,若因邪阻或肺寒,致三焦氣化不利,水飲內(nèi)生,上則肺氣上逆而咳,下則影響膀胱之貯尿、排尿功能失常,從而出現(xiàn)咳則遺尿。對于體弱或年老及新產(chǎn)者,或先天之腎虛者,難以納氣歸根,故咳,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失約,咳而遺尿;或后天之脾不足,運化失司,痰飲內(nèi)生,亦可犯肺或影響膀胱之氣化,出現(xiàn)膀胱咳??傊螂卓扰c肺之宣降、脾氣之升舉、三焦之氣化、腎陽之溫煦、膀胱之約束功能密切相關。至于其虛實之分,虛則多為肺脾腎不足,脾腎虛則膀胱失約,咳嗽時遺尿;實則多為邪氣(寒邪、水飲、痰濕等)滯留三焦,上而逆肺,下及膀胱,咳而遺尿。
2.1 三焦不利,氣化逆亂 若邪氣阻滯,三焦氣機逆亂,肺氣上逆則見咳嗽、上氣,中焦不利而脾胃功能紊亂出現(xiàn)腹脹、腹瀉,下焦膀胱不利或小便失司,則見小便不利或遺尿。柴胡類方對此類患者較為適用。如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均可辨證使用。
2.1.1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治療咳嗽已有專門論述[4],用于治療少陽咳嗽。對于膀胱咳患者,一旦有三焦氣滯、郁而化火的表現(xiàn)者,可大膽應用。亦有學者認為部分膀胱咳的病機為“沖氣夾肝火上乘肺經(jīng),下擾膀胱”,故可應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5]。
《醫(yī)林繩墨》云:“婦人咳嗽而溺出者,宜生脈散加當歸、白術、柴胡、黃芩。”《內(nèi)經(jīng)》對三焦進行了論述,與膀胱咳密切相關。據(jù)此,朱進忠治療此類“咳嗽而溺出”者擬方:柴胡、黃芩、半夏、當歸、白芍、麥冬、黨參、五味子、陳皮、青皮、紫菀,以小柴胡湯合生脈飲為主方,作為心肺不足,三焦氣滯,郁而化火,小便不禁的方劑[6]。
2.1.2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論》云“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該方主治少陽不和兼心膽不寧,在治療恐懼癥、抑郁癥、失眠等方面應用廣泛。此方為小柴胡湯去甘草,加龍骨、牡蠣、鉛丹重鎮(zhèn)安神,同時有收斂固澀之功;大黃瀉里熱,和胃氣;茯苓安心神,化濕邪,故本方在和解少陽同時還有清熱祛邪,固澀安神之功效,故能治療三焦不利,氣機逆亂,熱擾心神,膀胱失約之膀胱咳患者。筆者曾治療一例年輕膀胱咳患者用此方療效甚好。
2.2 肺寒水飲,膀胱不利 《靈樞》言:“形寒寒飲則傷肺”,若肺寒則上焦水飲不化,肺失宣肅,導致膀胱失約,氣化功能失常,出現(xiàn)咳而遺溺。因此,對于此類型治療的重點有二:一是溫陽,“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應用溫陽方法使肺寒祛,水飲消;二是通陽,“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以通陽之法,恢復膀胱氣化功能,使陽氣通達全身。
2.2.1 甘草干姜湯 《金匱要略》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因此,甘草干姜湯是治療肺寒肺痿的首選經(jīng)方,其主癥之一就是咳而遺尿。治療肺寒或三焦氣化不利之膀胱咳,甘草干姜湯為必選之方,并屢獲意想不到的療效。
2.2.2 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 苓甘五味姜辛湯記載于《金匱要略》,用于治療氣上沖而咳嗽、胸滿者。該方以干姜為君,溫肺散寒、溫運脾陽以化飲。細辛為臣,取其辛散之性,溫肺散寒。以茯苓健脾滲濕,化飲利水。五味子斂肺止咳,又可防干姜、細辛之辛燥。五藥合用,共奏溫肺化飲之功,本方亦可看做甘草干姜湯加茯苓、五味子及細辛成。更加半夏豁痰,杏仁宣肺止咳化痰,而成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熊繼柏認為,伏飲患者,輕者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重者用小青龍湯[7]。因此,治療膀胱咳有伏飲者,可選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起到溫化水飲,止咳化痰作用。
2.2.3 五苓散 《傷寒論》中五苓散為蓄水證而設,如“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因此,五苓散證的主要癥狀是口渴與小便不利,其病機為:陽郁水停。故治療以澤瀉甘淡滲濕;豬苓、茯苓甘淡滲利、健脾利濕,通利小便;白術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的功效;桂枝補火助陽、溫陽化氣,五藥同用有溫陽化氣、利濕行水的功效。對于治療氣化不利,水飲停滯導致的膀胱咳有效。曾有曹穎甫、秦伯未應用春澤湯治愈膀胱咳者[8];后有熊繼柏用春澤湯治療膀胱咳之膀胱氣化不利,虛實相兼之證者[7]。春澤湯源于《證治要訣類方》,即為五苓散加人參,有化氣利水,兼益氣之功。
2.2.4 苓桂術甘湯 方中茯苓甘淡健脾利水,利肺氣以通調(diào)水道,合白術健脾制水;痰飲得陽方化,故以桂枝助陽化氣;桂枝、甘草二藥合用為桂枝甘草湯,有辛甘化陽之功,四藥共用達扶陽氣、利水飲之效。總之本方能使膀胱健運則水濕化、清者升、濁者降,調(diào)節(jié)有權(quán),咳嗽遺尿得除[9]。
2.2.5 小青龍湯 方中麻、桂宣肺散寒,姜、辛、夏、味溫化痰飲,具有辛溫解表,散寒化飲之功效,對于治療外寒里飲之咳嗽(包括膀胱咳)有明確的療效[10]。因此,伏飲咳嗽,并有小便不禁者,可以應用小青龍湯解表化飲。若兼有熱象,可用小青龍加石膏湯。
2.3 肺脾腎虛,氣化失常 脾胃為后天之本,脾旺者氣血生化有源,濡養(yǎng)肌肉、韌帶,使其不易松弛,包括膀胱肌。若脾胃虛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氣機升降失常,脾胃虛損,則肺氣先絕,脾虛日久,痰濕內(nèi)生,流注經(jīng)絡,若傷及膀胱經(jīng),則膀胱失約小便自出;膀胱與腎相表里,若腎氣不足,則膀胱失約,小便失禁。故對于肺、脾、腎虛而致膀胱咳患者,針對肺、脾、腎虛程度,分別選用不同經(jīng)方,如肺脾虛為主者,選黃芪建中湯,肺腎虛為主者,選用金匱腎氣丸。
2.3.1 黃芪建中湯 該方由黃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棗、飴糖組成,重在溫養(yǎng)脾胃,是治療中焦虛寒的主方。其中黃芪“入肺補氣,入表實衛(wèi),為補氣諸藥之最”(《本草求真》),合健中溫脾的小建中湯,可達到補益肺脾,培土生金的作用。曾有諸多黃芪建中湯治療遺尿、尿頻的報道[11-12],可用于肺脾氣虛而致的膀胱咳。
2.3.2 金匱腎氣丸 其主要的方藥有附子、肉桂、山茱萸、生地黃、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方中熟地黃補腎陰,山茱萸、山藥補肝養(yǎng)脾益精,茯苓、澤瀉利水滲濕,肉桂、附子補火助陽。諸藥合用,達到補陰中益陽,補陽中養(yǎng)陰的效果。腎與膀胱相表里,故治療腎陽虛衰引起的膀胱失約,肺氣不降之膀胱咳有效,已有許多文獻報道。
總之,治療膀胱咳,首先應辨虛實,亦多有虛實夾雜之證,后根據(jù)辨證與患者主癥選擇經(jīng)方治療,當然后世一些時方亦可選擇應用,如脾虛清濁不分者,補中益氣湯以健脾益氣升陽;脾胃虛寒不攝嚴重者,選用《景岳全書》四維散來治療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方由人參、制附子、炒干姜、炙甘草、烏梅肉組成,有溫補脾腎、固澀收斂之效。另外,因膀胱咳多屬于肺腎陽氣虛,治療此類患者可配合溫針、灸法或熱熨法,以達到溫陽益氣,肅肺固腎作用,充分利用中醫(yī)特色療法配合治療,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