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東,熊 壯,劉鐵軍*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長春 130021)
劉鐵軍,長春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yī)師,國家級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傳承工作室指導教師,全國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從事中醫(yī)內科臨床、教學、科研40 余年,創(chuàng)立并日臻完善了“臟毒腑穢學說”指導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診治,療效顯著。
原發(fā)性肝癌是目前我國常見惡性腫瘤及腫瘤致死病因,主要包括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內膽管細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 混合型3 種不同病理學類型,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居世界惡性腫瘤第6 位和第3 位,我國第5 位和第2 位,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1]。其起病隱匿、癥狀體征不典型、早期診斷率低、病情進展迅速,治療難度較大[2]。目前治療主要以外科治療、肝移植術、局部射頻消融等方法為主,但對于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 評分、腫瘤分期等條件有較高要求[3]。中醫(yī)藥在治療手段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增強治療效果,減少腫瘤的復發(fā)和轉移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優(yōu)勢[4-6]。
“臟毒腑穢學說”是劉鐵軍以《黃帝內經(jīng)》“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傷寒論》“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吳又可《瘟疫論》“逐邪勿拘結糞”等經(jīng)典理論為基礎,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腸肝循環(huán)”“腸道菌群”等研究創(chuàng)立而成,認為糟粕聚于體內,腑氣不通,影響“六腑中軸”的正常運轉,生成腑穢,聚而成濁化毒,變生百病,臨床分為“腑氣,腑濁,腑毒,臟毒”4 個逐漸進展的階段,通過將腑穢排出體外,以“通腑除穢”為治療原則,可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劉鐵軍認為,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遷延不愈、預后再發(fā)等是由“臟毒”所致。
“臟毒”作為“臟毒腑穢學說”4 個階段的最后一個階段的病理要素,一般代表疾病進入終末期。此階段病理過程復雜、致病程度嚴重,常在表里相關腑臟間傳變成毒為先,氣血陰陽俱損為主,久則流竄走注,臟與臟之間傳變,甚則再由臟傳回關聯(lián)之腑,進一步加重腑之損傷,影響臟腑功能,導致周身氣血皆虧。正氣虛衰,邪氣亢盛為該階段的主旋律,疾病預后一般較差。肝癌臟毒形成的原因一般有如下幾個方面。
1.1 肝失條達,郁而不暢 肝癌臟毒的產(chǎn)生與肝失調達密切相關。張景岳曾云“因病致郁,因郁致病”,肝癌的發(fā)生常由基礎性疾病如乙肝等日久不愈所致,病程綿長,對心、身產(chǎn)生雙重折磨,而導致抑郁狀態(tài)的發(fā)生[7]。肝癌作為一種消耗性疾病,肝體日損,生發(fā)之性被抑,繼而情緒低落,而抑郁狀態(tài)的發(fā)生,則會加重對肝臟的損傷,形成“郁病相侵”的惡性循環(huán)。究其緣由,肝屬木,其為剛臟,體陰而用陽,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黃帝內經(jīng)》曾云“百病生于氣”“逆其氣則病”,情緒的變化往往可導致機體氣機的不暢,而肝作為氣機調暢的中樞,情志久郁??蓪е率栊篃o力,氣行受阻,肝郁氣滯而肝木受損,則生病變。氣機郁滯可導致多種病理產(chǎn)物的生成,氣滯致血停,氣血不暢,經(jīng)絡痞澀,聚結成瘀;滯塞三焦,津液不行,聚濕生痰;久郁化火,煎灼津液,聚熱生濁。以上滯、瘀、痰、熱、濁等病理產(chǎn)物互搏膠結,釀成臟毒。
1.2 久病入絡,肝絡瘀結 劉鐵軍認為,“肝損傷/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慢性肝病進展“三步曲”實則為邪氣由經(jīng)及絡、由氣累血、久病入絡的演變過程。葉天士曾述“大凡經(jīng)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初病氣結在經(jīng),久則血傷入絡”“經(jīng)年宿病,病必在絡”。絡病學說認為臟腑內傷,由氣累血,因虛致瘀,痰瘀互結,蘊久生毒,留戀于絡中是絡病產(chǎn)生的基礎,其基本病理變化為虛、瘀、毒交織錮結,阻滯于絡脈[8]。其可由邪氣侵入絡脈、經(jīng)脈或臟腑之病傳變所導致。
肝藏血疏泄之能太過不足都會導致瘀血的生成。肝藏血不足,血氣虧虛,肝體失養(yǎng),相火妄動,迫血妄行,血行脈外而留瘀;或因疏泄過度,肝氣亢盛,血行紊亂,或因疏泄不及,氣機郁滯而致血瘀[9]。此外,肝臟感受火、熱、寒邪的侵襲,也可凝結或煎灼血液成瘀血,此即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的理論。肝病日久,本已耗傷人體正氣,導致本虛的發(fā)生,加之肝癌已成,肝臟必定氣血大傷,“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上文所述滯、瘀、痰、濁等釀成之臟毒和本身久病而成之瘀再呈膠結之勢,趁正虛之時,由經(jīng)入絡,瘀結肝絡,加重病情的同時,也導致了臟毒程度的加重。
1.3 毒伏臟腑,誘而后發(fā)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肝癌的病因為肝炎病毒、過度飲酒、超重和肥胖、飲食、社會因素、黃曲霉素感染[10]。從中醫(yī)角度出發(fā),屬于伏邪、酒毒、痰濕、食積、氣滯、藥毒的范疇[11-14]。上述邪氣在肝病初期即可發(fā)生,導致了最早期的肝損傷,因其伏于體內,未能完全根除,在肝臟中反復作用,逐漸導致了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而內生之臟毒或外傷的引誘可打破邪氣與機體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從而導致以上毒邪伏而后發(fā)。此外,西醫(yī)學認為肝臟作為人體的解毒器官,人體產(chǎn)生的代謝廢物都經(jīng)肝臟代謝。在肝臟已損傷的基礎上,代謝無力可導致五臟六腑之毒邪聚集于肝而不出。前文所述因素與臟毒相互作用,日久內蘊,正虛邪戀,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促進了臟毒的加重,從而導致肝癌進一步發(fā)展難愈。
肝癌致病原因之臟毒,實質上是由于肝之條達、疏泄、藏血功能受到損害,滯、瘀、痰、濁等病理產(chǎn)物互搏膠結,釀成初期臟毒,日久入絡,合于瘀血,添于伏邪所致。即正氣虛弱為本,臟毒蘊積于肝臟,阻礙氣血,瘀毒相互搏結,邪克肝絡而成。
劉鐵軍認為,臟毒與肝癌并發(fā)癥關系密切。臟毒傷及人體正氣,郁阻不通,致氣血陰陽虧血,臟腑功能失調,臟毒內積,虛陽外浮,或誤食寒冷涼之品,繼而使本已損傷之陽氣進而不足,導致肝癌發(fā)熱的發(fā)生[15]?!罢龤獯鎯?,邪不可干”,正氣損傷,陽氣不足以抵御外邪,邪氣乘機而入與臟毒相合,正虛而邪實,導致繼發(fā)感染的發(fā)生。膽為奇恒之腑,與肝相表里,藏而不瀉,其排泄膽汁之功,依賴于肝的疏泄之能和大腸降濁之性,臟毒傷及肝臟,致其疏泄不能,腸道由臟毒回傳,導致傳化不能,通過“腸肝循環(huán)”再次傷及肝膽,從而導致膽汁淤積膽道,引發(fā)肝癌黃疸[16]。同時,臟毒日久,可直接上犯清竅,或因腸道傳化功能受損,經(jīng)“腦-腸軸”上蒙清竅,從而導致肝性腦病的發(fā)生[17]?!督饏T要略》曾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木常乘脾土,肝之臟毒由此傳遞至脾,導致脾運化失司,此外,肝為腎之子,子病臟毒過勝,則可犯腎,致腎開合不能,加以肝疏泄之能已損,故肝失疏泄、脾失轉運、腎失開合,致氣滯、血瘀、水停,臟毒結于腹中,形成肝腎綜合征[18]。此外,肝之臟毒流竄走注,可導致其在臟與臟之間、臟與關聯(lián)之腑間傳變,導致了肝癌的侵襲轉移。
根據(jù)臟毒形成的過程,劉鐵軍將肝癌分為“肝郁氣滯、肝郁脾虛、肝郁血瘀、氣虛血瘀、肝膽濕熱、臟毒傷絡、肝腎陰虛、脾腎陽虛、氣血陰陽俱虛”等證型,臟毒為病機關鍵。臨床論治以肅清毒源為原則,對于氣郁而不行,滯而不通者以疏泄為主;肝臟已損,久病入絡,肝絡瘀結者以化瘀為主;毒伏腸腑,誘而繼發(fā)者以通腑為主;因肝體素損,正氣已傷,故扶正貫徹治療始末。分別予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加味,逍遙散加味,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加味,補中益氣湯合血府逐瘀湯加味,龍膽瀉肝湯合(或)茵陳蒿湯加味,大黃蟄蟲丸加味,化癥散積方(自擬方)/一貫煎加味,真武湯/實脾飲加味,八珍湯加味。對于肝癌發(fā)熱的患者,按照氣血陰陽虛損不同,酌情辨證給予補中益氣湯、歸脾湯、丹梔逍遙散、血府逐瘀湯、三仁湯、清骨散、再造散、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味施治。值得一提的是,通下之品大黃可用于疾病各個證型、不同階段的治療,其重劑可“蕩滌胃腸,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輕劑可“安和五臟”,起急下以攻邪復正,緩下以排毒調氣,通因通用,通補兼施,以通為補,通腑實,除臟毒,調節(jié)一身之氣機,使毒性物質從腸道排除之效[19-20]。
李某,男,54 歲,職員,2020 年4 月17 日初診,既往病毒性乙型肝炎病史20 年,飲酒史30 年,戒酒3 個月,規(guī)律服用恩替卡韋分散片(0.5 mg,日1 次,定時口服)3 個月?;颊咭颉坝颐{肋刺痛3 個月,加重5 d”于我工作室就診。3 個月前,患者因飲酒后出現(xiàn)右脅肋刺痛,休息后不得緩解,遂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行相關檢查,診斷為“原發(fā)性肝癌”,系統(tǒng)治療后癥狀好轉(具體用藥不詳),出院后癥狀時有反復,為求中醫(yī)藥系統(tǒng)治療而來就診??滔掳Y:右脅肋刺痛,乏力,畏寒,心慌,急躁易怒,入暮潮熱,面色晦暗,胃脘堵塞感,呃逆,納少,眠差,小便可,大便不成形,每日2~3 次,質黏。舌暗苔白,脈澀。查消化系彩超示:肝內占位性病變,考慮肝癌。中醫(yī)診斷:脅痛(氣虛血瘀證);西醫(yī)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病毒性乙型肝炎。方用補中益氣湯合血府逐瘀湯加味。予黃芪80 g,黨參15 g,炒白術20 g,陳皮15 g,升麻15 g,柴胡15 g,當歸20 g,甘草10 g,柴胡15 g,川芎15 g,牛膝15 g,桔梗15 g,炒枳殼15 g,生地黃20 g,紅花15 g,赤芍15 g,炒桃仁10 g,大黃3 g,黃連5 g,上藥7 劑,日1 劑,水煎服。
2020 年4 月29 日二診:患者諸癥較前皆緩解,呃逆緩解明顯,舌脈同前,予上方10 劑繼服。
2020 年5 月15 日三診:患者脅痛、乏力減輕,呃逆消失,畏寒明顯,大便成型,每日1~2 次,余癥同前,舌淡紫色苔白,脈弦,予上方加附子5 g,再投10 劑。
2020 年5 月29 日四診:患者脅痛基本消失,輕微乏力,余癥皆除,大便成型,日1 次,減附子,黃芪量改為50 g,繼投15 劑。
2020 年6 月29 日電話隨訪,患者諸癥不顯,脅痛乏力未再復發(fā)。
按:該患為中年男性,既往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肝體已損,而未服用抗病毒藥,致使毒邪留于肝臟,又長期飲酒,酒毒牽動伏毒,兩者相合,漸成臟毒,持續(xù)性對其產(chǎn)生損傷,導致肝癌的形成。治療過程中,規(guī)律服用恩替卡韋分散片,并戒酒,抑制和減少患者體內毒邪對肝臟的損害。以補中益氣湯補氣健脾,以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輕劑量大黃緩下排毒,切斷臟毒對其的二次打擊,效果明顯。
肝癌是目前消化系統(tǒng)常見惡性腫瘤,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健康。劉鐵軍基于“臟毒腑穢學說”的學術思想,以“臟毒”為切入點對其進行分證論治,療效確切。肝失條達,郁而不暢,久病入絡,肝絡瘀結,毒伏臟腑,誘而后發(fā)是肝之臟毒產(chǎn)生、發(fā)展的關鍵,而臟毒在臟與關聯(lián)之腑,或臟與臟間的流竄是肝癌并發(fā)癥發(fā)生和肝癌轉移的根本原因,根據(jù)臟毒形成的過程,將肝癌分為肝郁氣滯,肝郁脾虛,肝郁血瘀等多個證型,以肅清毒源為治療根本原則,施以疏泄、化瘀、通腑、扶正四法,常得良效,為肝癌辨證論治提供新思想,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