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廣興醫(yī)院(杭州,310007) 劉柯均 周天梅
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臨床常見的、具有遺傳傾向的,以反復頭暈或眩暈,可伴有惡心、嘔吐,伴或不伴頭痛癥狀的疾病[1]。由于被作為獨立疾病提出的時間較晚,在臨床實踐中對VM的認識和診斷仍顯得不足,其患病率被嚴重低估。國內尚無VM流行病學的調查數據, 目前的一些數據顯示,VM是繼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PPV)之后,導致復發(fā)性眩暈的第二大常見病因[2- 3]?!肚巴バ云^痛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2019)》指出,VM是由偏頭痛機制引發(fā)的前庭癥狀,目前無任何一種假說可以完全解釋VM的臨床證候?!肚巴バ云^痛診治專家共識(2018)》表示,國內外無全面系統(tǒng)的VM診療指南,建議VM的治療可參考偏頭痛的管理模式。在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尚不完善的當前,中醫(yī)藥治療或可發(fā)揮出重要作用。目前一些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中醫(yī)藥治療該病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療效,并且安全性高。本研究參考了近年的相關研究文獻,從中醫(yī)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等方面闡述了中醫(yī)藥治療VM的最新研究進展,為臨床提供治療依據和參考。
傳統(tǒng)中醫(yī)無VM病名,由于該病的典型癥狀是發(fā)作性眩暈/頭暈,故多將其歸屬于中醫(yī)“眩暈”的范疇?!端貑枴ぬ庩柮髡摗分杏醒浴皞陲L者,上先受之”。頭居人身之巔、諸陽之會,故風邪容易上犯頭部。許可可等[4]、康真真等[5]認為,風有內外之別,《素問·至真要大論》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本病為慢性反復發(fā)作性疾病,該病之風邪應多屬內風,即由肝木失和,肝陽化風,內風上逆沖腦,發(fā)為眩暈。然內風與外風不可截然分開,部分患者遇風誘發(fā)、加重,可見該病可由外風引動內風而發(fā)?!兜は畏ㄐ囊ゎ^?!份d“無痰則不能作眩” ,高霖等[6]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之人多食肥甘厚膩、酒漿厚味,長期的飲食不節(jié)導致脾胃負擔過重,脾氣漸虛,逐漸發(fā)展為脾陽虛衰后,水濕無以溫化,聚而成痰,肝風夾痰上蒙清竅,清陽不展,故發(fā)為頭暈;痹阻經絡,不通則痛,故可見頭痛;痰濕閉阻中焦,則出現(xiàn)惡心、嘔吐?!鹅`樞·衛(wèi)氣》載“上虛則?!?,《靈樞·海論》載“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視”。 虛則清竅失養(yǎng),發(fā)為眩暈或疼痛。高霖等[6]認為,脾氣虛弱,則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精氣無以上承腦海,不榮而痛,故發(fā)頭痛,髓海失養(yǎng),故見頭暈。明代楊仁齋所著《仁齋直指方》中有言“瘀滯不行,皆能眩暈”, 明代汪機《醫(yī)讀》中亦有言“瘀血停蓄,上沖作逆,亦作眩暈”,清代醫(yī)家秦景明也提出了瘀血致眩一說。瘀血致病易阻滯氣機,導致局部失于濡養(yǎng),精微物質不能上達,髓海失養(yǎng),故見眩暈。
總之,眩暈一證,病因病機復雜,歸納起來為風、火、痰、瘀、虛幾個方面,多由幾種病理因素共同致病。
目前對于VM無統(tǒng)一的分型論治。崔善[7]、劉玉兵[8]、王權[9]、張正學[10]將癥狀以頭部疼痛、口舌干燥、口中有苦澀感、舌胖大等為主者,納為風痰上擾型,治療原則以降逆止痛為主,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癥狀以針刺般頭痛、舌頭暗紫、脈弦澀為主者,納為瘀血阻絡型,治療原則以活血通絡為主,用通竅活血湯治療;癥狀以頭暈目眩、舌苔薄黃、眼目抽痛、脈弦數者,納為肝陽上亢型,治療原則以息風止痛、平肝通絡為主,用天麻鉤藤湯治療;癥狀以頭痛、口部干燥、舌苔薄、脈弦數為主者,納為肝腎虧虛型,治療原則以滋陰養(yǎng)血為主,用大補元煎加味湯治療。治療組均按照上述分型辨證施治,崔善給予對照組成藥“逐瘀通脈膠囊”,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劉玉兵、王權、張正學給予對照組口服鹽酸氟桂利嗪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遠低于對照組。項啟旺等[11]將該病分為風陽上擾型、痰濁上蒙型、肝腎陰虛型、氣血虧虛型,分別給予天麻鉤藤飲、半夏白術天麻湯、大補元煎、八珍湯;對照組口服鹽酸氟桂利嗪。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潘宋斌等[12]給予治療組以天麻鉤藤飲為基礎方,隨證加減,對照組給予口服氟桂利嗪,結果提示,治療組的血清溶血磷脂酸(LPA)、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內皮素-1(ET-1)水平、眩暈復發(fā)次數、眩暈復發(fā)持續(xù)時間、眩暈障礙量表(DHI)、健康狀況量表、頭痛評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眩暈復發(fā)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
譚忠玉[13]、章穎[14]將頭痛主要偏于患者頭部的一側,痛如錐刺,部位固定,白日輕,夜晚重,病程長,容易反復發(fā)作,經久不愈,存在有健忘和心悸等癥狀者,納為瘀阻腦絡型,用通竅活血湯治療;將疼痛表現(xiàn)出跳痛或掣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而緊者,納為肝氣郁結型,用通竅解郁湯治療;將脹痛或掣痛,疼痛時面紅耳赤,次晨有心煩易怒,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者,納為肝陽上亢,用通竅熄風湯治療。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譚忠玉、章穎的試驗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譚忠玉還觀察到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遠低于對照組。
綜上,雖關于前庭性偏頭痛的分型尚不統(tǒng)一,但可大致歸納為:風痰上擾型,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瘀血阻竅型,方用通竅活血湯;肝陽上亢型,方用天麻鉤藤飲、通竅熄風湯;肝腎虧虛型,方用大補元煎;肝氣郁結型,方用通竅解郁湯;氣血虧虛型,方用八珍湯。如前所述,該病多由多種病理因素合而致病,一人可同時辨出多種證型,臨床上可根據實際情況將上述諸方合用。
1.柴胡六味湯
張亮等[15]認為,慢性偏頭痛性眩暈是以肝腎不足為基礎,伴有風、郁、濕、痰、瘀等邪,致使頭腦清竅缺乏精髓的滋養(yǎng),局部經絡氣血運行不調而成,故選用六味地黃湯合小柴胡湯化裁,即柴胡六味湯。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氟桂利嗪,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yī)復方柴胡六味湯(茯苓15 g,牡丹皮15 g,延胡索15 g,熟地黃15 g,山藥10 g,山茱萸10 g,知母10 g,柴胡10 g,黃芩10 g,川芎10 g,丹參10 g,澤瀉10 g)。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積分、生活質量評分、頭痛指數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
2.半夏瀉心湯
張樂等[16]認為,眩暈多因脾胃氣虛,運化無力,聚濕生痰,加之肝郁氣滯,郁久化熱,邪熱挾痰上擾清竅而成,故在治法上以健脾化痰、疏肝理氣為主,兼以清熱,方用加味半夏瀉心湯。該方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加用柴胡、枳殼、茯苓,以增強疏肝理氣、健脾化濕的功效(加味半夏瀉心湯方:清半夏、黃芩、干姜、黨參、甘草、黃連、柴胡、枳殼、茯苓、大棗等)。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氟桂利嗪。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眩暈障礙量表 (DHI) 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該方用于治療肝胃不和型眩暈效果顯著。
3.散偏湯
劉暢[17]認為,VM的基本病機多屬肝陽偏亢,肝失疏泄,肝郁氣滯,日久成瘀,上擾清竅而發(fā)為頭暈、頭痛。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條達氣機、調節(jié)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肝脈則致肝氣郁滯,肝陽上擾,清竅失靈,故見眩暈、腦轉、耳鳴。頭為諸陽之會,氣滯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內停,腦脈不通,不通則痛,則發(fā)為頭痛、頭風。散偏湯具有行氣活血、和絡止痛之功。他將樣本隨機分組后,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氟桂利嗪,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散偏湯(川芎30 g,白芍15 g,白芷10 g,白芥子10 g,柴胡10 g,制香附10 g,郁李仁6 g,生甘草3 g)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中醫(yī)證候積分優(yōu)于對照組。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VM,在改善患者眩暈程度、提高綜合療效等方面優(yōu)于單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
4.溫膽湯
邱清等[18]根據“無痰則不作?!保x用溫膽湯(法半夏10 g,竹茹10 g,枳實10 g,陳皮10 g,茯苓 20 g,甘草6 g)治療該病。治療組預防性給予溫膽湯,對照組預防性給予鹽酸氟桂利嗪口服。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中醫(yī)證候積分、DHI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溫膽湯預防性治療VM能有效改善眩暈、偏頭痛的發(fā)作,并改善生活質量。
5.逍遙丸
張曦[19]認為,該病本質為本虛標實,患者常有惡心嘔吐癥狀,易損傷脾胃,故多屬于肝郁脾虛,故選擇疏肝健脾法治療,方選逍遙丸。對照組給予鹽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逍遙丸成藥。結果表明,治療組發(fā)病次數、累計天數,停藥后復發(fā)率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差異,顯示疏肝解郁法治療前庭性偏頭痛效果較好,可降低復發(fā)率。
6.何氏化痰湯
彭玉等[20]根據該院名老中醫(yī)何世東教授遵朱丹溪之言,認為“無痰不作眩”,倡導眩暈應以“治痰為先”的觀點,認為眩暈患者,多因痰濕中阻,上擾清竅,從而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方發(fā)眩暈之證。另外,痰濕內阻,精不上乘,腦府失養(yǎng),脈絡灼急,易引起頭痛耳鳴,故擬何氏化痰湯(半夏15 g,白術10 g,天麻15 g,鉤藤15 g,白蒺藜15 g,杜仲15 g,牛膝15 g,山萸肉10 g,陳皮5 g,川芎10 g,丹參10 g),并隨證加減。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氟桂利嗪。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該方治療痰瘀內阻型前庭性偏頭痛患者療效較好。
7.清上蠲痹湯
柳波[21]選用清上蠲痹湯(當歸一錢,川芎一錢,白芷一錢,細辛三分,羌活一錢,防風一錢,菊花五分,蔓荊子五分,蒼術一錢,麥冬一錢,獨活一錢,生甘草三分,黃芩酒炒一錢五分。上銼一劑,生姜煎服)治療該病,該方主要功效為平肝潛陽,祛風止痛。治療組給予上方,對照組口服鹽酸氟桂利嗪。結果顯示,治療組發(fā)作次數、發(fā)作總天數、嚴重程度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
8.四物湯
何軍[22]對照組給予鹽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四物湯(川芎10 g,白芷10 g,當歸10 g,地龍6 g)。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鹽酸氟桂利嗪在預防與治療偏頭痛性眩暈時有臨床療效,但也有明顯的副作用,建議在治療與預防偏頭痛性眩暈時可選用鹽酸氟桂利嗪聯(lián)合中醫(yī)共同進行,可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并減輕相關不良反應。
1.針灸
張茵多[23]根據“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巔頂之上,唯風可達”的理論,認為本病與“肝”“風”密切相關。足厥陰肝經“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肝經之氣血與督脈直接相通,肝經之邪氣亦可循經上犯至巔頂。取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太沖,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百會,足少陽經與陽維經之交會穴風池,以此三穴為主穴,疏泄肝膽氣機,平肝息風為主,分別再采用辨證施治的方式選穴,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無不良反應。羅瑩等[24]運用國醫(yī)大師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針刺法,主穴取印堂、上星透百會、三陰交;輔穴取風池、完骨、天柱、太陽、太沖;輔穴辨證取穴。治療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眩暈發(fā)作次數、眩暈發(fā)作持續(xù)時間、頭痛指數、眩暈障礙量表積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
2.耳穴壓豆
中醫(yī)學認為,人的五臟六腑可以反映在耳郭上的相應位置。當有外邪侵入人體時,往往耳郭上的相應穴區(qū)可出現(xiàn)反應,耳穴壓豆可將生物信息傳入體內,通過耳與經絡的感傳聯(lián)系,起到疏通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提高人體組織相應的抗病能力,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之目的。另外,耳穴治療有不受地點限制、操作方便、安全等諸多優(yōu)點。
陳曉琳等[25]選取辨證為肝胃不和的患者,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耳穴壓豆(主穴取神門、肝、脾,配穴取內耳、顳、外耳、三焦)。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李冬梅等[26]治療組雙側耳穴取肝、 腎、腎上腺、皮質下、神門,對照組給予口服苯磺酸倍他司汀片。結果提示,治療組與對照組總療效相似,但在改善中醫(yī)證候量表評分、眩暈障礙量表評分、健康狀況量表評分方面,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且能夠減少眩暈復發(fā)次數、縮短眩暈復發(fā)持續(xù)時間。
VM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清楚,目前的假說包括:皮質擴布抑制、神經遞質異常、三叉神經-血管功能異常、離子通道缺陷、中樞信號整合異常及遺傳基因異常等。但均不能完全解釋VM的臨床證候。近期有學者提出,在偏頭痛發(fā)作后,前庭小腦浦肯野細胞可能受到抑制,這種抑制可能是導致前庭偏頭痛的重要因素[27]。
VM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病史。其臨床癥狀以眩暈/頭暈為主,但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差異性大。簡而言之,其發(fā)作特點與偏頭痛十分相似,如視覺先兆、誘發(fā)因素、恐光恐聲、聽覺癥狀等,眩暈/頭暈與頭痛發(fā)作目前未見明顯關聯(lián),且頭痛的表現(xiàn)不如前庭癥狀突出[28]。同時,VM發(fā)作期可出現(xiàn)一過性的體征,但缺乏特異性,相關輔助檢查也無特異性[29]。
目前國內外無全面系統(tǒng)的VM診療指南,治療缺乏堅實的科學基礎、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主要借鑒偏頭痛。發(fā)作期主要針對前庭癥狀進行對癥治療,發(fā)作間期的治療主要參照偏頭痛的診療指南,用藥包括: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和普萘洛爾)、鈣離子拮抗劑(鹽酸氟桂利嗪)、抗癲癇藥(托吡酯和丙戊酸)等,用藥期間容易產生嗜睡、疲乏等不良反應。該病由于反復發(fā)作、療效不佳、癥狀遷延,后期常并發(fā)焦慮或抑郁障礙[30]。關于VM預后的研究很少,有限的數據表明,前庭性偏頭痛的預后似乎不如偏頭痛[31]。
根據目前的研究,中醫(yī)治療在療效和安全性方面優(yōu)于西藥。然目前中醫(yī)針對此病的病因病機和治療思路尚無專門的論述,多借鑒偏頭痛或眩暈病的分型論治。我們認為,雖根據癥狀該病可按照一般眩暈病分型加以論治,但該病除了有眩暈癥狀特點外,還有偏頭痛的發(fā)作特點。雖癥狀多變,但VM的特征有二:遺傳及反復發(fā)作。那么該病在病因病機方面是否存在側重,還有待探討。結合本病的發(fā)病特征,對發(fā)作次數和持續(xù)時間進行改善應是治療的重點,目前一部分研究結果雖然表明中藥治療VM有效率高,但未談及治療后復發(fā)情況。也有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中藥治療的復發(fā)率雖低于西藥,但對于部分患者仍不能根治,那么其原因是否與該病的病因病機尚未認識完全存在關聯(lián)?未來的研究需要完善中醫(yī)病因病機和治療思路,療效需要更豐富的數據支持和更嚴謹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