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東, 胡思雅, 鄧子龍, 高興軍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1)
近年來,隨著微機電系統(tǒng)(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等高新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微操作的研究取得了巨大進步[1]。在生命科學[2]、汽車工業(yè)、信息通訊[3]、精密加工[4]、航天航空[5]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微夾鉗作為微操作的末端執(zhí)行器,與接觸物直接接觸,決定著微操作任務是否成功。
擴大夾持位移是微夾鉗研究的關鍵問題?,F(xiàn)今,擴大夾持位移主要用過微位移放大機構完成,常用的微位移放大機構主要有杠桿放大機構、橋式放大機構和菱形放大機構[6]。杠桿放大機構結(jié)構簡單、易于實現(xiàn),但輸出位移較小且結(jié)構不夠緊湊;橋式放大機構和菱形放大機構輸出位移大,將壓電陶瓷置于機構內(nèi)部,具有結(jié)構緊湊的效果。單一的杠桿放大機構、橋式放大機構和菱形放大機構稱為單級放大機構,由多個單級放大機構組成的放大機構稱為多級放大機構。多級放大機構可以進一步擴大微夾鉗的夾持行程,提高放大倍數(shù)[7]。Cui Y G等人[8]基于杠桿放大原理設計的對稱微夾鉗可以實現(xiàn)平行夾持,實際最大夾持力分別為8.02 mN和9.24 mN,左右鉗指的實際最大夾持力均不同,很容易破壞薄壁易破損夾持物;Koo B W等人[9]基于杠桿放大原理設計的非對稱微夾鉗,實現(xiàn)二自由度夾持,但不能平行夾持,影響夾持精度;Zubir M N M等人[10]基于杠桿放大原理設計的對稱微夾鉗,實現(xiàn)3.68倍位移放大,通過理論分析證實了左右鉗指的雙向?qū)ΨQ輸出力相同,但在實際夾持過程中,很難滿足左右鉗指輸出力相同的要求。Ai W和Xu Q[11]基于杠桿放大原理與橋式放大原理設計的對稱放大微夾鉗,理論放大倍數(shù)為12.6倍;Sun X等人[12]基于杠桿放大原理與橋式放大原理設計的多級放大微夾鉗,實際放大倍數(shù)為16.4倍;文獻[11,12]設計的微夾鉗同時具有放大倍率高的優(yōu)點,但不能實現(xiàn)穩(wěn)定夾持。
綜上所述,有必要設計一種放大倍率高、結(jié)構緊湊的大位移壓電微夾鉗,本文設計的微夾鉗結(jié)構緊湊、仿真放大倍率為11.56。
圖1為微夾鉗平面圖,機構的尺寸為46.50 mm×45.12 mm×5 mm。微夾持機構主要由直圓形柔性鉸鏈、直片形柔性鉸鏈、鉗指、杠桿放大機構、菱形放大機構、螺紋固定孔、預緊螺栓組成。
圖1 微夾鉗平面圖
取微夾鉗右半部分進行分析,其偽剛體模型如圖2所示,xin,xout分別壓電陶瓷的輸入位移和微夾鉗指的輸出位移,機構的主要尺寸如表1所示。連桿機構ABC可視為曲柄滑塊機構,如圖3所示。曲柄滑塊機構在運動過程中,Y軸,X軸方向的變形量分別為ΔBy,ΔAx。存在如下關系
(1)
vAx=wABlOA
(2)
vBy=vBcosθ=wABlOBcosθ
(3)
因連桿AB的長度等于連桿BC的長度,將式(2)、式(3)代入式(1),得出曲柄滑塊機構的位移放大比為
(4)
則微夾鉗的理論放大比為
(5)
圖2 微夾鉗PRBM
表1 機構主要尺寸
圖3 曲柄滑塊機構
微夾鉗設計參數(shù)如下:
1)微夾鉗選用材料為7075鋁合金,彈性模量E=71 GPa,泊松比ν=0.33,屈服強度σ=455 MPa,密度ρ=2 810 kg/m3。
2)微夾鉗鉗體厚度為5 mm。
圖4(a),(b)為微夾持器在輸入端施加20 μm輸入位移作用下,未夾持零件時對應的位移云圖和應力云圖。如圖4(a)所示,在20 μm輸入位移作用下,鉗指單邊輸出位移為231.14 μm,仿真放大倍率為11.56倍且能實現(xiàn)平行夾持;在最大輸出位移作用下,微夾鉗最薄弱處所受的最大壓強為227.94。小于材料的屈服強度,產(chǎn)品可以安全使用。
圖4 微夾鉗位移、應力分析
圖5為壓電陶瓷輸入位移與鉗指輸出位移之間的關系,壓電陶瓷輸入位移與鉗指輸出位移具有線性關系,表明微夾鉗性能穩(wěn)定。理論值與仿真值相比,得出誤差為6.32 %,這主要歸因于二級放大機構對單級放大機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圖5 壓電陶瓷輸入位移與鉗指輸出位移關系
針對傳統(tǒng)對稱微夾鉗與傳統(tǒng)非對稱微夾鉗的缺點,設計一種大大位移非對稱微夾鉗。同時具備對稱微夾鉗輸出位移大與非對稱微夾鉗鉗指夾持性能穩(wěn)定的特點。分別通過理論計算與仿真分析得出輸入位移與輸出位移之間的關系,得出誤差為6.32 %,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nèi),證實了設計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