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杰,田青衛(wèi),王文素
1 門頭溝婦幼保健院 (北京 102300);2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北京 100016)
子宮內膜癌又稱子宮體癌,多發(fā)于50~69歲的女性,是一種嚴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明顯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因子宮內膜癌早期無明顯癥狀,臨床容易出現(xiàn)漏診或誤診,故一旦確診,患者需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以提高其生命質量[2]?;诖耍狙芯糠治龈骨荤R手術治療肥胖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診治的100例肥胖型子宮內膜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50例。對照組年齡50~69歲,平均(55.96±2.99)歲;月經(jīng)紊亂17例,絕經(jīng)后陰道出血15例,圍絕經(jīng)期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18例。試驗組年齡51~69歲,平均(56.08±2.55)歲;月經(jīng)紊亂16例,絕經(jīng)后陰道出血18例,圍絕經(jīng)期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均確診為肥胖型子宮內膜癌;臨床資料完整;臨床分期均為Ⅰ期,無淋巴結轉移。排除標準:存在化療及放療史;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缓喜乐嘏K器損傷。
試驗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取頭低臀高位,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臍正中作1.0 cm 切口,以建立氣腹,壓力為13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腹腔鏡全面探查,對無禁忌證的患者,于腹壁左右兩側穿刺0.5 cm Trocar 并后置取宮器,電凝后切斷雙側圓韌帶,暴露骨盆漏斗韌帶并電凝切斷,下推膀胱,于水平子宮峽部處電凝切開子宮動靜脈,超聲刀切開患者的陰道穹隆處;除子宮、雙側相關附件外,切除患者盆腔的淋巴結,置于標本袋中,并縫合其陰道殘端,完成止血縫合。
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在其恥骨聯(lián)合中點至臍上3~4 cm 處做一手術切口,具體手術操作中切除各子宮韌帶及血管的步驟同試驗組。
比較兩組臨床相關指標(肛門排氣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手術時間)、并發(fā)癥(切口感染、腸梗阻、淋巴囊腫及深靜脈血栓)及血清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3]。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肛門排氣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試驗組切口感染、腸梗阻、淋巴囊腫及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手術時間(min)對照組 50 4.14±0.55 4.70±1.54 19.67±4.20 548.78±96.31 218.62±38.72試驗組 50 3.08±0.99 3.57±1.06 14.89±3.88 256.40±62.36 246.27±46.40 t 6.6183 4.2939 5.9112 18.0191 3.2352 P<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肛門排氣時間(d)導尿管留置時間(d)住院時間(d)出血量(ml)
表2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例(%)]
術前,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試驗組血清TNF-α、IL-6及CRP 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比較(±s)
表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比較(±s)
注:TNF-α 為腫瘤壞死因子-α,IL-6 為白細胞介素-6,CRP 為C 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shù) TNF-α(ng/L)術前 術后對照組 50 35.74±11.56 72.66±21.72試驗組 50 35.70±11.58 59.60±18.67 t 0.1162 3.2243 P>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IL-6(ng/L)術前 術后對照組 50 8.63±2.37 70.15±12.68試驗組 50 8.56±2.40 26.61±6.99 t 0.2059 21.2635 P>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CRP(mg/L)術前 術后對照組 50 7.99±2.17 100.69±31.64試驗組 50 7.98±2.18 22.56±6.37 t 0.0792 17.1174 P>0.05 <0.05
子宮內膜癌屬一種惡性腫瘤,居婦科腫瘤疾病的第2位,僅次于宮頸癌,且呈逐年遞增趨勢,嚴重威脅女性的身心健康[3]。該疾病早期無明顯癥狀,隨病情不斷發(fā)展,患者陰道會出現(xiàn)不規(guī)則流血現(xiàn)象,少數(shù)患者甚至出現(xiàn)淡紅色、腥臭味等分泌物,嚴重影響其生命質量,因此,一經(jīng)確診,患者需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4]。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亦發(fā)生了改變,這導致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5]。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肛門排氣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試驗組血清TNF-α、IL-6及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肥胖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不僅能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還能改善炎癥因子指標。既往臨床大多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患者,但該手術方式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大、術中出血量多、術后并發(fā)癥多、預后較差,臨床療效欠佳[7]。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該手術視野好,可清晰觀察組織神經(jīng)的走向、淋巴結及血管的情況,并能較好地分離組織間隙,改善臨床效果;此外,腹腔鏡下組織會放大5倍,能夠充分暴露血管組織,建立氣腹后腹腔壓力增大,可降低血管的出血率并減少出血量[8-10]。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肥胖型子宮內膜癌患者,能夠顯著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利于預后。
綜上所述,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肥胖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不僅能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還能改善炎癥因子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