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昊真
(江西省瑞金市人民醫(yī)院,江西 贛州 342500)
骨質疏松是較常見的一種內分泌科疾病,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易導致患者椎體因輕微外力發(fā)生骨折,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由于患者年齡偏大,故目前臨床常采用保守方法治療此疾病,但由于其恢復速度慢及治療后并發(fā)癥多等因素,導致其臨床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尋找合理有效的治療方式至關重要[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臨床療效及疼痛度,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0.32±5.53)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4.21±0.18)d。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61.07±5.42)歲;病程2~7d,平均病程(4.17±0.12)d。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X 線確診為椎體骨折;②溝通交流無障礙;③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肝、肺等器官功能障礙;②合并精神類疾??;③中途退出本研究或未完成隨訪統(tǒng)計;④惡性腫瘤患者;⑤治療依從性較差。
1.3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手術治療,于患者入院后詳細檢查其骨折部位,依據其病情制定治療方案,若患者無明顯骨折移位且未傷及神經,予以石膏固定;若患者存在骨折移位但未傷及神經,予以牽引復位治療;若患者發(fā)生骨折移位且傷及神經,于牽引復位治療的基礎上密切觀察患者生命指標,如病情惡化則進行手術。觀察組予以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即經皮椎體成形術(PVP):術前予以患者腰椎X光確認病椎及椎弓根部位并予以標記,進行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等常規(guī)檢查,指導患者采取俯臥位,標記部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處理,予以患者局部浸潤麻醉處理,下胸椎及腰椎處均采用10G骨穿針,于C型臂透視下采用穿刺針經椎弓根穿刺至椎體前中1/3 處并注入造影劑;依據椎體后壁完整性估計骨水泥用量,可根據術前評估及術中觀察情況適當加減骨水泥黏稠度,持續(xù)攪拌骨水泥至融化狀態(tài)后于透視狀態(tài)下輕緩從注射器針頭注入椎體,注入量為3.6~4.8 mL,注射過程中依據實際情況調整注射速度,術后待病情穩(wěn)定后予以相對應功能鍛煉促進康復。術后隨訪1個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圍術期指標及術前、術后1個月椎體疼痛程度情況。①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個維度,其中顯效:脊柱功能完全正常,患者正常生活完全不受影響;有效:脊柱功能基本正常,但日常生活略受影響;無效:患者無法正常生活,脊柱功能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圍術期指標包括下床時間、椎體愈合時間及肌力恢復時間;③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滿分10分,其中無痛:0分,輕度疼痛:1~3 分,中度疼痛:4~6 分,重度疼痛:7~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度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下床時間、椎體愈合時間及肌力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d)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d)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下床時間7.52±3.17 4.08±1.64 5.279 0.000椎體愈合時間15.73±5.48 8.61±2.14 6.629 0.000肌力恢復時間6.14±1.54 3.61±0.73 8.131 0.000
2.3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術前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1個月,兩組疼痛程度評分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ain degree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3 兩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ain degree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術前7.58±2.14 7.61±2.11 0.055 0.957術后1個月2.95±0.71 1.25±0.37 11.630 0.000 t值11.247 16.261 P值0.000 0.000
骨質疏松主要是由于骨組織正常鈣化,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征的代謝性骨病變,臨床表現為脊柱疼痛、駝背及椎體骨折等[3]。而既往臨床上主要以常規(guī)手術用于治療椎體骨折,但由于此方法存在見效慢、止痛效果較差及并發(fā)較多感染性疾病等因素,亟需尋找新型治療方式以促進患者康復[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下床時間、椎體愈合時間及肌力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1個月兩組疼痛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采用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并減輕疼痛。分析其原因在于,經皮椎體成形術是一種逐漸應用于椎體骨折治療中的新型術式,其對于患者的病椎高度具有確切的糾正效果,通過簡單快速的注入骨水泥,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恢復骨誘導及骨傳導作用,最終達到有效恢復病椎以及病椎高度的效果[5];且經皮椎體成形術并不會增加軸向心力,可避免鄰近椎體出現骨折的情況,充分保證遠期療效[6]。相關研究還指出,經皮椎體成形術可有效改善病椎力學強度,同時,還可改善脊柱生物力線,極大增強其承載功能,最終起到抵抗骨質疏松導致的脊柱承載力下降的效果[7],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而研究中注射骨水泥前依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其黏稠度可避免因骨水泥過稠或過稀導致注射困難及滲漏現象,避免患者產生不必要的疼痛,影響其預后[8]。此外,由于本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于C 型臂引導下進行穿刺可避免因盲穿造成的機體損傷,也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而相關研究證實其對于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的止痛效果高達90%[9],與本研究結論一致。吳勁風[10]研究結果顯示,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手術創(chuàng)傷小,患者恢復較快且疼痛度較低,此結論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由于納入樣本量不足及隨訪時間有限未詳細研究患者遠期療效,未來還需擴大樣本量并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采用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并減輕疼痛,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