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明,路建饒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yī)院,上海 200120)
慢性腎臟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近年來,此病的發(fā)病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2012年在The Lancet上發(fā)表的一篇關于中國慢性腎臟病患病率的橫斷面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在一般人群中,中國成年人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為10.8%。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腎臟替代療法、藥物療法、飲食控制療法對慢性腎臟病患者進行治療,以延緩、控制其病情的進展。但有研究指出,對慢性腎臟病患者進行藥物治療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且長期服用藥物的副作用較大。進行飲食控制要求患者長期嚴格限制蛋白質(zhì)的攝入量,易導致其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低蛋白血癥等并發(fā)癥。腎臟替代治療包括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腎移植等,雖然能夠替代或是恢復腎功能,但也容易導致感染、血栓等并發(fā)癥。相關的文獻指出,用中醫(yī)藥療法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療效較好。本文對用中醫(yī)藥療法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臨床上治療慢性腎臟病提供參考依據(jù)。
雷公藤是一種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藥。藥理學研究證明,雷公藤中含有雷公藤多苷類化合物、雷公藤內(nèi)酯酮、雷公藤紅素類化合物,具有調(diào)節(jié)免疫、減少蛋白尿、消除水腫的作用[1]。黎磊石[2]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雷公藤多苷片聯(lián)合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腎病綜合征的療效優(yōu)于單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6.55%)。董興剛[3]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與糖皮質(zhì)激素相比,雷公藤制劑在控制血糖方面的效果較好。與采用環(huán)孢素、他克莫司、環(huán)磷酰胺等比較,用雷公藤制劑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療效較好,且安全性較高。黃蜀葵花為錦葵科植物黃蜀葵的干燥花冠[4]?,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蜀葵花具有抗腎臟纖維化、免疫抑制、糾正體內(nèi)物質(zhì)代謝紊亂、抑制炎癥損害、減輕腎臟細胞損害的作用[5]。徐柏頤[6]在研究中分別用黃蜀葵花醇提物、小劑量牛血清蛋白治療家兔系膜增生性腎炎。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采用小劑量牛血清蛋白進行治療的系膜增生性腎炎模型家兔相比,采用黃蜀葵花醇提物進行治療的系膜增生性腎炎模型家兔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清免疫復合物的水平均較低,P<0.05。王學珍等[7]采用隨機分組對照法研究黃蜀葵花醇提物對慢性腎功能不全大鼠腎功能的保護機制。應用腺嘌呤法建立慢性腎功能不全大鼠模型。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非治療組。為治療組大鼠采用黃蜀葵花醇提物進行灌胃治療。治療4周后,觀察兩組大鼠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素氮的水平和腎小球硬化指數(shù)。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大鼠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素氮的水平和腎小球硬化指數(shù)均低于非治療組大鼠,P<0.05。燈盞細辛為菊科飛蓬屬植物短葶飛蓬的干燥全草[8]?,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燈盞細辛中的有效成分燈盞花素可顯著擴張腎臟內(nèi)的微血管,有效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和腎血流量,改善腎臟的微循環(huán),調(diào)整腎組織的代謝,減輕蛋白尿。翻白草是薔薇科委陵菜屬植物[9]?,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翻白草具有抗菌、免疫抑制、抗腫瘤等作用。相關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翻白草可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腎臟細胞的凋亡,增強其腎臟細胞的抗氧化能力。
葉氏益腎降糖方的藥物組成包括黃芪30 g、黨參15 g、白術10 g、山萸肉15 g、熟地黃15 g、紅景天15 g、金雀根30 g。對于存在嚴重氣虛癥狀的患者,可在上方中添加黨參5 g。對于存在嚴重口渴癥狀的患者,可在上方中添加麥冬15 g和北沙參15 g。對于存在嚴重血熱癥狀的患者,可去除上方中的黨參,并添加太子參15 g。對于存在嚴重濕邪的患者,可在上方中添加薏苡仁(炒)15 g、茯苓15 g[10]。朱祎等[10]在臨床研究中將74例糖尿病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37例/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保腎、降糖、降壓、改善微循環(huán)治療。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采用葉氏益腎降糖方進行治療。治療8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治療后其各項腎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金雀根湯的藥物組成包括金雀根30 g、生半夏30 g、莪術30 g、生南星30 g、生地黃30 g、熟地黃30 g、山豆根15 g。夏海巖等[11]報道了1則上海市名中醫(yī)沈丕安教授治療膜性腎病的驗案。該患者采用西藥進行治療的效果不理想,沈丕安采用金雀根湯對其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芪苓通絡方的藥物組成包括黃芪、翻白草、云茯苓、金雀根、焦白術、龜板、土茯苓、蟬蛻、僵蟬、地龍、烏蛸蛇、燈盞花。中醫(yī)腎病專家趙玉庸基于“腎絡瘀阻”病機學說,提出了用益氣活血通絡法治療膜性腎病的方法。劉童童等[12]報道了1則趙玉庸用芪苓通絡方治療膜性腎病的驗案。該患者存在乏力、腰酸納差、雙下肢浮腫、大量蛋白尿等情況。讓其持續(xù)服用芪苓通絡方1年余,其水腫與尿中泡沫完全消失,各項生理指標均恢復正常。
腎為先天之本,腎中精氣對人體內(nèi)氣血津液的運化、輸布、排泄及維持機體代謝的平衡至關重要。穴位貼敷、臍療、足浴等中醫(yī)外治法主要是使藥物經(jīng)皮膚吸收,進而起到治療腎臟疾病的作用。王鋼[13]在臨床研究中應用腎衰藥方(主要藥物組成包括附子、龍腦香、沉香、川芎等)對8例尿毒癥患者進行穴位外敷治療(將該方中的藥物研末后用1.9%的桂氮酮溶液調(diào)和,然后用紗布包裹藥粉敷于關元穴和腎俞穴處)。研究結(jié)果顯示,這些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4例,為有效的患者有3例,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治療后,這些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的水平均顯著下降,其各項腎功能指標均得到改善。金海林[14]在臨床研究中將30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采用穴位貼敷療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將適量的石韋、白術、丹參、黃芪按照1:1:1:3的比例研成粉末,然后將其敷于脾俞穴、陰陵泉等穴位處)。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低于對照組患者,其腰膝酸痛、疲勞不適等癥狀明顯改善,治療的有效率高達93.33%。這表明,用穴位貼敷療法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腎功能。從經(jīng)絡學說的角度看,臍(神闕穴)為任脈的穴位之一。《厘正按摩要術》中說:“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蹦毌熓侵笇⑺幬锓湃肽氈校ㄟ^人體的皮膚腠理吸收藥物的有效成分,再通過經(jīng)絡的循行,使藥力抵達五臟六腑,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朱雪萍[15]在臨床研究中將72例慢性腎衰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采用腎衰膏臍療法對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研究結(jié)果表明,用腎衰膏臍療法對慢性腎衰竭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可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降低其血尿素氮、血肌酐的水平。米杰等[16]在研究中觀察用中藥臍療法對60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進行治療對其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響。將這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采用中藥臍療法對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將適量的生大黃、六月雪、當歸、川芎、生黃芪、草果以5:5:4:4:5:3的比例研成粉末,再用黃酒調(diào)和成膏,加上少許麝香壓制成餅狀放于臍部,每隔1 d換藥1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的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其血尿素氮與血肌酐的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患者血清白蛋白與血紅蛋白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血尿素氮與血肌酐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中藥足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中醫(yī)外治法。鄧寶華[17]在研究中用中藥足浴療法治療慢性腎衰竭。具體的治療方法是:對中藥方劑進行煎煮后取汁約2 L。讓患者用藥汁熏蒸雙腿,告知其待藥汁的溫度合適時將雙足浸泡其中(泡20 min左右),每晚1次。研究結(jié)果表明,用中藥足浴療法治療慢性腎衰竭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延緩其病情的進展。盧守謙[18]在研究中用中藥足浴療法對3例慢性腎衰竭患者進行治療。將艾葉、麻黃等十余味中藥各25 g加水煮沸,然后去渣取汁。告知患者待藥汁的溫度合適時將雙足浸泡其中(泡40 min左右,使得遍身微微出汗),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10~15 d。治療結(jié)束后,這3例患者血肌酐與血尿素氮的水平均有所下降,其水腫癥狀基本消失,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也得到緩解。
中醫(yī)針灸療法包括針刺和艾灸療法。楊志海[19]在臨床研究中將200例腎病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為兩組患者均采用益腎固元湯聯(lián)合激素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治療穴位主要包括太溪穴、腎俞穴、三陰交穴等)。治療2個月后,兩組患者的水腫癥狀、尿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均有所改善,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8.0%。這表明,用中醫(yī)針灸療法治療腎病綜合征可取得良好的療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鄧特偉等[20]在臨床研究中將59例慢性腎臟病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為干預組患者應用溫陽固腎灸法進行治療(選用的穴位主要包括關元穴、中脘穴、神闕穴等)。研究結(jié)果表明,用溫陽固腎灸法治療慢性腎臟病的效果良好,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蛋白尿癥狀,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食療又稱食治,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利用食物的特性來調(diào)節(jié)機體功能的一種方法?!端貑枴の宄U笳摗分姓f:“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庇醒芯恐赋?,在對慢性腎臟病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根據(jù)其病情的中醫(yī)辨證分型為其選用藥食兩用之品,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烹煮后讓其食用,可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腎臟病常用的食物主要包括:1)牽牛子粥。選用食材:牽牛子、粳米、生姜適量。做法:將牽牛子生用一半,炒用一半,研末,生姜備用。先以粳米煮粥,熟后取牽牛子末9 g,撒在粥上,放入生姜攪拌即成。功效:利水消腫。2)車前子生姜粥。選用食材:車前子30 g,生姜10 g,粳米50 g。做法:將車前子洗凈,裝入紗布袋內(nèi),加清水煎煮后,取出藥袋。在藥汁、粳米、生姜中加水煮粥。功效:解表利尿。3)山藥枸杞燉雞。選用食材:山藥15 g,枸杞子15 g,當歸10 g,雞肉75 g,生姜2片,大棗2枚,鹽適量。做法:將上述原料一起燉熟。功效:健脾利濕。4)鯽魚湯。選用食材:鯽魚1尾(100~200 g),去皮紫蒜半頭,生姜3片。做法:將鯽魚去鱗片以及內(nèi)臟,將去皮紫蒜、生姜置入魚腹,文火燉熟。功效:健脾化濕。5)生血粥[21]。做法:將適量的黑米、紅棗、板栗、桂圓肉、枸杞子、葡萄干、山藥、花生、蓮子、薏苡仁等放入涼水中煮熟(不宜煮爛)。功效:益氣養(yǎng)血、健脾。
近年來,慢性腎臟病的發(fā)病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大量的文獻指出,用中醫(yī)藥療法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療效較好。筆者認為,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yī)藥療法在治療慢性腎臟病方面的應用前景將越來越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