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澤 黃志紅
(北京城市學院,北京 101399)
在當今的共享經(jīng)濟大趨勢下,中國的共享行業(yè)發(fā)展迅速,掀起一波浪潮,如共享單車、共享圖書館、共享紙巾等產(chǎn)業(yè)。從2010年的896家到2017年的3 459家,共享辦公空間迎來了它的春天。共享辦公,又稱柔性辦公、短租辦公、聯(lián)合辦公空間,也被稱為創(chuàng)客空間或眾創(chuàng)空間,脫胎于美國 “WEWORK” 的共享式辦公室。目前,中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開始推廣共享辦公空間,來改善城市人口壓力,辦公場所租金較高的現(xiàn)象。 “共享化” 的時代背景下, “共享理念” 在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已被賦予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定義。中國共享辦公空間在國民需求程度不斷提高、國家重視程度不斷增加的大環(huán)境下飛速發(fā)展,因此,需要從中國城市建筑發(fā)展需求、經(jīng)濟需求、人類行為心理學的功能需求、生理需求和空間需求中探尋 “共享” 在空間中的表達方式。文章從共享辦公空間概念、非互動性空間的定義、現(xiàn)存問題、優(yōu)秀案例分析及方法提煉等多方面,對共享辦公空間的非互動設計模式進行探究,以用于共享辦公空間的趨勢發(fā)展中。
共享空間的出現(xiàn)為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帶來了便捷,促進了社區(qū)精神、信息共享,緩解了創(chuàng)業(yè)者面對辦公樓租金過高的壓力[1]。滿足了人們對于社會向心空間的需求和加強人與人之間交往等基本功能下,提出的屬于公眾活動的空間[2]。進入建筑后將靜態(tài)的空間轉(zhuǎn)換成動態(tài)的空間,賦予建筑新的生機[3]。共享空間不斷得以應用和發(fā)展,不再局限于旅店設計和對于中庭空間形式的應用表達,如今在許多地方都或多或少藏著 “共享空間” 的影子[4]。辦公空間相對于酒店、展覽和居住等空間的共享化設計更具有針對性,更加強調(diào) “功能” 與 “人” 之間的和諧關系,空間與建筑本身是作為人類社會中客體的存在,但共享的目的是為了將人們集聚在一起,發(fā)揚社區(qū)精神[5]。共享辦公空間為冰冷的建筑賦予人性化的色彩,融入人與人在空間中的交互關系,它與不同的空間進行融合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與辦公空間的融合起到了聚集人氣、節(jié)約資源、縮減成本的作用,促進了共享大趨勢的發(fā)展[6]。
共享辦公空間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打破了傳統(tǒng)辦公區(qū) “格子間” 的束縛,發(fā)揚了社區(qū)精神[7]。但是在現(xiàn)存的共享辦公空間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需要去解決,如空間排布不合理、設計模式過于單一、沒有構成 “功能” 與 “人” 之間的和諧關系、缺乏人性化等問題,通過調(diào)研考察,總結(jié)出了目前中國共享辦公空間共存的問題:
(1)辦公空間中桌椅位置排布不合理,人們常處于視線對峙位置。
(2)功能分區(qū)不夠清晰明確,導致休息或工作中的人們相互影響。
(3)辦公區(qū)內(nèi)部空間排布過于緊湊,導致?lián)頂D情況,人們的個人空間丟失。
(4)家具和空間設計不符合人體工程學,使久坐的工作者容易疲憊與身體不適。
(5)布局過于單一冷漠,無明顯劃分,沒有將美感與功能結(jié)合。
非互動關系是指那些社會地位不同、性格不同、沒有共同視野也沒有交互作用的人之間的關系,雖然群體活動和社會過程是由互為條件和結(jié)果的社會行動為基礎的,但辦公空間作為社會的客體場所存在,往往是非常復雜的,處于不同工作狀態(tài)或不同工作職位的工作者在同一個場所中,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與需求。例如一位需要時刻接打電話的商務經(jīng)理與一位IT工作者對于所處環(huán)境的需求就有很大的區(qū)別。此刻,便體現(xiàn)出了非互動關系的重要性。最重要的不是人們與空間或建筑之間直接的關系,而是使用者彼此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出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不同的空間也會給人們不同的行為暗示,共享辦公空間把不同崗位的工作者們集聚于一個共享的空間中,就需要在一個整體性的空間中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人們依靠空間去創(chuàng)造適合特點活動的場所,并告訴人們它是個什么空間。
共享的目的是在于把人們聚集在一起,發(fā)揚社區(qū)精神,是以一種社會向心型的空間為存在。但是,事實上人們在真正置于一種認真的工作狀態(tài)時往往并非總需要一種社區(qū)精神,都能夠理解想要擁有自己空間和不愿受擠的需求。每個人對于距離尺度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但每個人也有普遍的個人距離用法。根據(jù)人類空間距離分類法表示,人作為非接觸性動物,每個人對陌生人需要保持的個人距離是0.5—1.2 m,一旦跨越這個標準進入個人距離,就會由于太過接近而使人感到不安。 “保持聯(lián)系” 一詞象征性地描述了非互動關系普遍存在于現(xiàn)代社會,保持聯(lián)系等于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是割裂也是聯(lián)系,在空間中也是如此,通過有組織的聯(lián)系構成一種空間從而達到某種功能性。而具體是采取交互關系距離還是非互動關系距離,還取決于人的性格或是當時狀態(tài)或心情。常常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明明與一些人在辦公空間中 “共處” ,而他們當下并不想與這些人去交往。這種情況下最令人煩惱的布置是非互動關系——即兩個人彼此在沒有相同視野的情況下,沒有什么比知道有人朝著你的方向看而你沒有朝他們更讓人煩惱了。在《空間的語言》一書中,羅伯特索漠的一個學生發(fā)現(xiàn)在圖書館閱覽室采用這類座位方式,她可以比采用普通的 “共存” 位置方式( “共存” 可以理解為共同擁有同一個空間而確立的一種 “關系” ),更快地將更早來的同桌人趕走。實驗表明,當你在別人的視野里而他卻不在你的視野范圍內(nèi)時,那么你很快就會感到不快和社會地位的不平等,你可以忽略別人,卻不會被別人忽略。人對空間的需求也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依次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5個等級構成。高級需求出現(xiàn)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求。相反,人在滿足了低級需求后開始追求更高級的需求也是必然會出現(xiàn)的情況,在滿足了安全感與刺激感之后,人們開始追求本體的尊重需求。在空間上講也是一樣,在一個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整體空間之中,人們除了社交需求以外對個人空間的需求也隨之上漲,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人們與空間之間直接的關系,而是人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是相互尊重。人們依靠空間去創(chuàng)造適合特點活動的場所,并告訴人們它是什么類型的空間,共享辦公空間雖然具備一定的向心性,但使用者是人,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個人空間。
文中所研究的設計模式是為了實現(xiàn)在共享趨勢下,同一辦公空間內(nèi),既滿足社會向心性的社區(qū)精神以及人們的交往需求,并且求同存異,同時滿足工作者對個人空間的需求,從而使共享辦公空間發(fā)展多元化、工作者獲得更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滿足心理需求,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8]。
文中所提煉的設計方法主要通過空間限定的手法對共享辦公空間中的各功能分區(qū)和家具進行排布、重組,以及對于既有空間資源的合理再利用,從而滿足共享辦公空間中的非互動性[9]??臻g限制的設計手法主要包括水平元素和垂直元素。水平構成要素主要是承載元素和覆蓋元素,垂直構件主要是支撐構件和圍護構件。水平元素對空間的影響可以通過水平限制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高差、設置、覆蓋和紋理。高差對空間的限制主要表現(xiàn)在凸起空間形式的展示、強調(diào)和突出等形式,可以限制人們的活動,可以用來限制空間的進入。下沉具有接收、聚集、吸引的特點,常用于空間吸引人參與?,F(xiàn)代的肌理變化方式具有較弱的空間限制性,常用且僅具有啟發(fā)性或裝飾性,但不阻礙人類活動的作用。通過覆蓋形成的空間具有遮蔽的效果,給人一種安全感和隱逸感。設置是將物體放置在空間中央形成的一種空間形式。由于 “中心限制” 的功能,空間具有一定的向心力,成為吸引眼球的焦點,或者,錯位放置家具也可以用來避免視線對峙。垂直限制主要包括分割和包圍。分割就是用垂直元素來劃分空間。雖然對空間起到一定的限定作用,但領域感不強,封閉性很弱。圍合所形成的空間是最典型的、最容易理解的空間。圍合的程度和方式不同,空間感也不同。圍合的形式千變?nèi)f化,形成了空間的多樣性。
當在空間中將水平要素與垂直元素疊加或結(jié)合使用時,會對空間產(chǎn)生不一樣的影響。當只有底部一個水平元素時,空間沒有封閉感,限制元素對人沒有屏蔽作用。當只有一個垂直元素時,對人們面對元素時的空間感影響有限。兩個近似平行的垂直要素具有較高的局限性和一定的指向性。當3個豎向元素同時存在時,空間具有一定的向心力,是一個限制程度較高的空間。當四邊被垂直元素封閉時,封閉感最強,空間向心度最高,結(jié)構嚴謹。當只有一個水平和垂直元素結(jié)合形成覆蓋,空間有一定意義上的隱蔽感,但人們的視線,和行動不被限制,交叉為十字的垂直和水平元素形成的角落安全感更強,當兩個平行的垂直和水平元素形成柱狀空間,空間定位和密封能力更強,3個垂直和水平元素形成密封的空間限制力很強,更多地限制了人們的視線和行為。
以上幾種空間限定手法的合理運用,不僅可以使空間更加具有層次感,還可以滿足同一空間中人們的交互關系與非互動關系,使共享辦公空間多元化發(fā)展[10]。
文章通過搜索優(yōu)化的共享辦公空間案例進行深度學習探索,并對其設計手法進行提煉,得出了解決方案與設計成果,通過空間限定手法對共享辦公空間的非互動性進行設計模式探究。
圖1 錯位設計簡圖
圖2 錯位設計三維模型效果圖
圖3 向心型設計簡圖
圖4 向心型設計三維模型效果圖
圖5 垂直分割設計簡圖
圖6 植物作為分割元素
圖7 玻璃作為桌面分割元素
圖8 圍合型空間設計
圖9 站立式圍合型空間設計效果圖
2.3.1 平面布局的位置設計 共享辦公空間的位置設計是通過將桌椅的位置設置進行錯位排列,重組,除了滿足標準辦公空間的基本功能之外,還能使工作者避免視線對峙,并且工作者們?nèi)缬袦贤ㄐ枨笠餐〞碂o礙(如圖1、2)。將空間排布成向心型可以使工作者的視線向中間轉(zhuǎn)移,采用向心式空間排布方法可以將使用者的注意力吸引至中心處,從而避免對視視線。此外還可以在中心設置綠植或隔擋物更好地起到非互動性作用(如圖3、4)。
2.3.2 垂直分割設計 共享辦公空間的垂直分割設計使用垂直元素將空間加以分割,雖然對空間做出了一定的限定,但領域感不強,封閉性很弱,還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質(zhì)做成盒狀并連接電源供人使用,如圖5所示采用不同的材質(zhì)、形狀對空間限定的效果不盡相同,以玻璃或綠植作為分割物既可以劃分出個人空間,相對不可視材料不會過于生硬冷漠,給人一定的模糊空間感,如圖6、7所示。
2.3.3 圍合型空間設計 兩個垂直元素加上一個頂部的水平元素可以形成覆蓋形式的空間,覆蓋形成的空間具有遮蔽效果,改變傳統(tǒng)辦公空間桌面隱私性較低的不足,讓人有安全感和隱蔽感(如圖8)[9]。圍合型空間設計從尺度上一改傳統(tǒng)座位式辦公位,將其改為站立式辦公,從人的角度出發(fā)進行設計,改善工作者因久坐而導致身體不適等問題,并且以屋柱為支撐主柱,起到合理利用冗余空間、縮減成本的作用,如圖9所示。
在共享行業(yè)良好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背景下,對共享辦公空間的需求層次不斷提高,以非互動關系與交互關系的多元化發(fā)展作為背景來探究共享辦公空間,文中的設計思路轉(zhuǎn)化下的設計模式可以優(yōu)化改善工作中的空間關系,為更好地提升辦公空間利用率及共享空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