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羅小蓉,王路,王紹明*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75;2.遂寧市中醫(yī)院,四川 遂寧 629000;3.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一種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為:術后出現(xiàn)的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無排氣排便等癥狀。流行病學顯示,術后腸梗阻的發(fā)生率高達 30%,而EPISBO 患者約占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90%[1]。在治療上,西醫(yī)多采用禁食、胃腸減壓、補液、腸外營養(yǎng)、生長抑素、糖皮質激素等治療[2]。然而,由于EPISBO 患者有嚴重的腹腔和腸道粘連及炎癥,手術暴露非常困難,容易發(fā)生腸道損傷。因此,以保守治療為基礎的一線治療逐漸發(fā)展起來。針灸作為祖國醫(yī)學的一部分,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保守治療中?,F(xiàn)代研究表明針灸可以通過調節(jié)神經免疫和激活膽堿能抗炎通路來控制炎性反應,促進機體修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所以,為了探討針灸作為一種保守療法在治療 EPISBO中的有效性和療效,我們對納入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了系統(tǒng)回顧和meta 分析,以客觀評價其有效性和療效。
計算機檢索中文數(shù)據庫: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中國學術期刊數(shù)據庫(萬方數(shù)據)、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庫(維普網)、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庫(CBM),檢索時間范圍為 2010年 9 月至 2020 年 9 月。關鍵檢索詞為“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炎性腸梗阻”、“針刺”、“針灸”、“電針”、“隨機對照試驗”、“隨機”等。
(1)納入EPISBO 患者的臨床研究,無論手術類型或手術方式,患者性別、年齡和病例來源。
(2)研究設計:采用兩臂、三臂或四臂平行設計而不考慮盲法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3)干預類型:干預組采用針刺、電針或者針刺聯(lián)合藥物治療,無論針灸穴位數(shù)目、頻率和療程;對照組采用安慰劑針刺、假針灸、常規(guī)藥物治療或安慰劑對照。
(4)結局指標:有效率、腹脹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惡心嘔吐緩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排便恢復時間、住院時間。
(1)交叉試驗、非對照試驗、準隨機試驗、綜述、病例報告和動物實驗等。
(2)研究對象包括特殊人群,如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3)診斷為其他腸梗阻的患者,如粘連性腸梗阻、急性腸梗阻等。
(4)比較不同穴位或針灸方式的試驗也被排除在外。
(5)重復發(fā)表或數(shù)據重復的研究文獻。
(6)無法獲取全文或數(shù)據缺失的文獻。
(7)只納入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被排除在外。
兩位研究員先分別審查了所有檢索文獻的標題和摘要初篩,然后通過閱讀初篩文章的全文做出最后的判斷,以確定文章的納入資格。以上步驟有任何爭議都由第三位研究員仲裁解決。采用自行設計的資料匯總表提取資料,主要包括有納入研究的作者及年份、總人數(shù)、針刺組和對照組人數(shù)、平均年齡和結果。
兩名研究員采用 Cochrane 偏倚風險評估工具評估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主要包括隨機序列產生、分配隱藏、受試者和人員盲法、結果評估盲法、結果數(shù)據不完整、選擇性報告和其他偏倚。每個領域的偏見風險被分為“低”、“高”或“不清楚”。與第三位研究員協(xié)商解決分歧。
采用Rev Man 5.3 軟件進行Meta 分析。對于連續(xù)變量,如腹脹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惡心嘔吐緩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排便恢復時間、住院時間,采用 95% 置信區(qū)間的均數(shù)差(mean difference, MD) 或標準均數(shù)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 SWD)進行分析。對于二分類變量,如有效率,使用 95% CI 的相對風險(RR) 進行分析。對于合并數(shù)據分析,使用 I2判斷異質性:當 I2<50%時,合并數(shù)據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當I2≥50%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如果 I2≥50%,則認為具有異質性,通過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來尋找原因。利用漏斗圖(n>10)評估發(fā)表偏倚。
在剔除重復文獻后,我們進一步評估了418 項研究,再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篩選標題、摘要或全文后,我們納入了15 項研究4-18,一共有1126 名患者進行回顧和meta 分析。流程圖見圖1。其中,二臂RCT14 篇,三臂RCT1 篇18。表1 總結了納入試驗的其他參數(shù)。
圖1 流程圖
表1 各研究基本信息
圖 2 總結了 15 個RCT 的偏倚風險,大部分研究在分配隱藏、受試者和人員盲法、結果評估盲法、選擇性報告和其他偏倚上存在不確定性。此外,在受試者和人員盲法 上,5 項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判定為低偏倚風險[4,8-10,17],1 項研究因為采用就診順序隨機,判定為高偏倚風險[18]。
圖 2 偏倚風險評估
圖 3 顯示,共有 12 項研究含有總有效率,各研究之間異質性較小,所以使用固定效應模型,提示針刺組治療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01,RR=1.1[1.06,1.15],I2=5%)
如圖 4-8 顯示,各研究之間的異質性較大,所以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后的數(shù)據提示:在腹脹緩解時間(P<0.00001,SMD=-5.68[-7.94,-3.43],I2=97%)、腹痛緩解時間(P=0.0003,SMD=-3.03[-4.67,-1.39],I2=97%)、惡 心 嘔 吐 緩 解 時間(P=0.007,SMD=-0.83[-1.44,-0.23],I2=89%)、腸鳴音恢復時 間(P=0.0006,SMD=-1.41[-2.22,-0.61],I2=92%)、排 氣 排便 恢 復 時 間(P<0.00001,SMD=-1.02[-1.41,-0.64],I2=76%)改善上,針刺組治療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敏感性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腹痛緩解時間上,排出一項研究 14 后,異質性明顯減少(P<0.00001,SMD=-1.08[-1.35,-0.82],I2=0%)。其余指標通過亞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后,未找到異質性原因。
如圖 9 顯示,各研究之間的異質性較大,所以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后的數(shù)據提示:針刺組住院天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01,SMD=-0.9[-1.19,-0.62],I2=58%)。敏感性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排出一項研究后,異質性明顯減少(P<0.00001,SMD=-1[-1.25,-0.75],I2=35%)。
只有有效率納入文獻量大于10 篇,所以對其進行偏移分析。漏斗圖分布未完全對稱,提示存在發(fā)表偏倚風險,可能是納入研究質量不高、病例數(shù)較少或陰性結果未發(fā)表導致。(圖 10)
圖 4 腹脹緩解時間森林圖
圖 5 腹痛緩解時間森林圖
圖 6 惡心嘔吐緩解時間
圖 7 腸鳴音恢復時間森林圖
圖 8 排氣排便恢復時間森林圖
圖 9 住院時間森林圖
本綜述共納入 15 篇文獻(1126 名患者)探討針灸治療EPISBO 的有效性和療效。結果顯示,無論是在有效率和住院時間,還是在腹脹腹痛、惡心嘔吐、腸鳴音、排氣排便等癥狀改善上,針刺組都優(yōu)于對照組。然而,由于分配隱藏、盲法、選擇性報告等偏倚不確定,證據質量相對較低。通過亞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各項結果沒有找到明顯的異質性來源。通過仔細的數(shù)據分析和比較,我們認為納入試驗的樣本量小、方法學質量差可能是其原因。
結果表明,盲法仍然是針灸臨床研究的一個共同挑戰(zhàn),15項研究在文章中均未明確說明其盲法。未來的試驗應加強盲法評估和實施,以盡量減少潛在的偏移,提高證據的質量。此外,什么是最優(yōu)的針灸治療方案,仍然是一個問題。針刺類型、頻次、持續(xù)時間、針刺治療中穴位的選擇、聯(lián)合藥物等最優(yōu)變量值得進一步研究。當我們篩選文獻時,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其他類型的針灸被用于治療 EPISBO,包括穴位敷貼[19],穴位注射[20],耳針[21]等。沒有研究表明針灸或 EA 是治療FC 的最佳方法,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最后,本系統(tǒng)綜述提示,針刺治療 EPISBO 是有效的,尤其是在增加有效率、減少住院時間、改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腸鳴音、排氣排便等癥狀方面,但針刺與藥物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在未來,我們需要高質量的RCT 來證實這些結論,并探索針刺治療EPISBO 與現(xiàn)有藥物之間的替代或互補關系。
圖 10 有效率結果漏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