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凱,孫國安,蔡哲鋒,胡群艷,孫雨馨
作者單位: 315300 浙江省慈溪,慈溪市人民醫(yī)院
惡性萎縮性丘疹?。∕AP)是一種罕見的血管閉塞性疾病,除皮膚外,常累及胃腸道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既往的個案報道幾乎都只涉及胃腸道或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單個病變,因為同時導致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嚴重病變較為罕見。本文就1 例累及胃腸道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MAP 報道如下。
患者,男,26歲,因“腹痛腹脹伴肛門停止排氣排便24 h”于2020 年8 月4 日急診入院?;颊?4 h 前出現(xiàn)持續(xù)性腹部絞痛,伴腹脹、惡心嘔吐及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當地醫(yī)院治療無緩解后轉來本院。查體:急性病容,頸部、軀干部及四肢散在丘疹樣病變,直徑0.3 ~1.0 cm,部分已愈,大部分中央凹陷,呈瓷白色,周圍隆起伴紅暈(封四彩圖11),腹稍隆,全腹壓痛,伴肌緊張及反跳痛。體溫38.9 ℃,心率80 次/min,血壓98/64 mmHg(1 mmHg≈0.133 kPa)。輔助檢查:白細胞19.6×109/L,中性粒細胞比值94.5%,淋巴細胞比值2.3%,紅細胞5.84×1012/L,血紅蛋白173 g/L,紅細胞壓積52.7%,血小板418×109/L。凝血功能:凝血酶時間15.9 s,凝血酶原時間18.7 s,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0.10 s,國際標準化比值1.490。生化:乳酸脫氫酶568 U/L,肌酸激酶117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7 U/L,谷草轉氨酶30 U/L,谷丙轉氨酶33 U/L,尿素4.3 mmol/L,肌酐123 mol/L,淀粉酶73 U/L,脂肪酶54 U/L。腹部CT:上腹部小腸輕度擴張伴積氣積液,局部腸壁稍增厚、模糊。
圖11 頸胸部皮膚病變
圖12 小腸術中病變情況
圖13 顱腦MRI 影像
考慮腹膜炎診斷,急診行“剖腹探查術+小腸穿孔修補術+腸梗阻導管置入術”,術中探查發(fā)現(xiàn),進腹即見淡黃色膿性液體,約200 ml,取部分膿液送細菌培養(yǎng)后吸凈;探查肝、膽、胃、結腸無穿孔等病變,全小腸壁廣泛斑點狀化膿,大小不一,最大約1.5 cm×2 cm,空腸最嚴重,距屈氏韌帶50 ~70 cm 處小腸系膜緣腸壁穿孔(封四彩圖12)。根據患者術中探查情況,結合患者皮膚病變及術中皮膚科等相關科室會診,查詢相關文獻,考慮診斷“惡性萎縮性丘疹病”,術后追問患者皮膚病史,患者自訴已發(fā)現(xiàn)皮膚病變1 年余,數次皮膚科就診,考慮“銀屑病”,予外用藥膏對癥治療,可部分緩解。
術后予腸梗阻導管減壓、禁食、抗感染抑酸及營養(yǎng)支持對癥治療,并予地塞米松對癥及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等治療,患者情況穩(wěn)定,腹痛情況好轉,胃腸功能逐漸恢復,進食流質后無不適。同時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腹水送培養(yǎng)結果為大腸埃希菌。查血沉數值升高38mm/h,血凝提示D-二聚體升高1450 g/L。小腸穿孔組織病理示黏膜慢性炎伴糜爛及肉芽組織增生。皮膚病損取活檢,病理示皮膚組織慢性炎伴局部潰瘍形成,局部膠原纖維增生。
入院10 d 查房時家屬訴患者無法喊出家屬姓名,但神智清楚,對答基本切題,口角不歪,伸舌居中,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陰性,神經內科會診后,建議顱腦磁共振檢查。顱腦磁共振+MRA 示:右側枕葉斑點狀腦梗塞,左側顳枕葉梗塞伴出血可能少許蛛網膜下腔出血可能(見封四彩圖13);腦MRA 示腦動脈主干未見明顯異常。神經內科會診后考慮患者不全性失語情況與檢查結果相符。
患者于檢查后3 d 自動出院,要求至上海瑞金醫(yī)院進一步就診,出院時患者情況穩(wěn)定,進食流質無不適,無腹痛腹脹情況。出院1 周后回訪,上海瑞金醫(yī)院亦診斷“惡性萎縮性丘疹病”,無特殊處理。出院1個月后回訪,患者家屬訴患者情況穩(wěn)定,在家休養(yǎng),病情無加重。
惡性萎縮性丘疹?。∕AP)是一種不明原因的血管性疾病,在1941 由Kohlmimer 首次報道,在1942 年由Degos 第一次命名,故又稱Degos 病[1]。該病較罕見,根據萬方數據庫及知網等數據庫查詢,我國李英華等[2]于1965 年曾報道1 例,此后有散在個案報道,到目前不足百例。目前其病因尚不清楚,但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和血管炎都被認為是潛在的致病機制[3]。國外研究報告了該病家族性的發(fā)生,也可以認為其與遺傳因素有關,而且任何年齡都可能發(fā)病,好發(fā)年齡為20 ~50歲,男女發(fā)病比例為1∶1.4[4]。
MAP 被認為是一種漸進的影響中小型血管的血管閉塞性疾病,以其獨特的皮膚表現(xiàn)為特征,即散發(fā)于軀干和四肢近端的丘疹,面部、手、足很少累及,大部分是無癥狀的,丘疹中央呈凹陷的瓷白色萎縮,伴周圍輕微隆起的毛細血管擴張的邊緣,組織學表現(xiàn)多為楔形真皮表皮壞死和血管血栓形成,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5]。除皮膚外,可影響多個系統(tǒng)臟器,胃腸道、中樞神經系統(tǒng)多見,腎臟、心、肺、肝臟、眼睛等其他器官也可受到影響。小腸是最常見最容易累及的器官。據統(tǒng)計,50%~60%可累及胃腸道,20%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13%可累及眼部[6],不過兒童以神經系統(tǒng)累及更為常見[7]。其常表現(xiàn)為皮膚先發(fā)丘疹,數月至數年后發(fā)生其他系統(tǒng)臟器損害,如腸穿孔、腹膜炎、腦血栓、腦出血、腦炎、神經根病及脊髓炎等[8]。雖然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最容易累及,但有學者認為同時導致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嚴重病變是非常罕見的。
MAP 伴發(fā)其它系統(tǒng)臟器受累時疾病發(fā)展較快,死亡率高,約50%~60%在2 ~3 年內病死,大多數是由于胃腸道的壞死穿孔。也有病變一直局限于皮膚病損,未有其他系統(tǒng)臟器受累者,此類稱為良性萎縮性丘疹病,有文章認為良性萎縮性丘疹病不僅有良好的預后,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后病變也會消退[9]。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典型的皮膚病變、其他系統(tǒng)臟器的受累和組織病理檢查來診斷. 因該病患者常因急腹癥來就診,故將胃腸道病變和皮膚病變聯(lián)系起來是診斷的困難之處。而且該病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測結果[10],但可以通過檢測排除一些需要鑒別的疾病。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病例都有支持性的病理證據,曾有個案報道2 家醫(yī)院2 次活檢均未有支持性依據,考慮與取材部位及皮損時期有關[11]。本病例皮膚病損的病理描述就未提及相關依據。
MAP預后差,無確切及針對性的治療方法,現(xiàn)多采用傳統(tǒng)治療方案,多用阿司匹林、雙嘧達莫、低分子肝素等藥物治療。而且這些藥物在病情早期只累及皮膚時,才能有效[12]。對使用免疫抑制類藥物,如糖皮質激素,存在爭議,有些作者認為是無效的,甚至可加重胃腸道情況[13],也有個案報道明確顯示累及腸道時激素治療有效,且延緩了疾病進展[14]。因為幾乎都是個案報道,缺乏大樣本數據支持,所以對是否應用激素應持審慎的態(tài)度。此外也有個案報道稱免疫球蛋白治療后病情好轉[15],以及一些新的有效的藥物報道,如依庫珠單抗、曲前列環(huán)素等[16]。而一旦出現(xiàn)消化道穿孔,腹膜炎等情況時,病情已晚期,患者一般情況較差,只能通過外科手術治療,患者病情發(fā)展快,預后差。部分患者即使術后恢復,數周或數月后也會發(fā)生二次穿孔,甚至多次穿孔,最終病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