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麗,孫金燕,顧銀燕
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一種常見的尿失禁性疾病[1],在成年女性中發(fā)病率較高,是嚴重影響著女性生活質量與健康的慢性病[2]。相關研究顯示約20%成年女性存在過不同程度的SUI,其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呈上升趨勢[3]。SUI是一種常見的妊娠期婦女分娩后并發(fā)癥,多發(fā)于高齡產婦,雖然大部分患者均可在短期內自愈,但仍然有部分患者長期帶病不愈。根據1h尿墊試驗,可將SUI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4]。在臨床實踐中普遍通過經驗或者簡單的評分系統(tǒng)對SUI進行評估,缺乏準確性和客觀性,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期預測和判斷。因此,研究其危險因素及有效護理措施對預防和控制病情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分析SUI的影響因素,對SUI產婦進行分度并進一步給予康復護理干預措施效能,為臨床早期防治SUI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我院產科住院分娩產婦142例,根據是否發(fā)生SUI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產婦72例,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7.53±8.92)歲,平均孕周(39.11±1.27月);對照組產婦70例,年齡20~ 35歲,平均年齡(26.23±9.18)歲,平均孕周(39.63±1.42)月;2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單胎分娩;②觀察組產婦符合《尿失禁的分類標準及壓力性尿失禁的判斷及診療標準》的臨床Ⅰ型SUI癥狀[5];③孕37~42周足月;④分泌過程中未出現早產、難產等情況;⑤無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狀腺功能亢進或妊娠期高血壓等內科疾病。排除標準:①孕前發(fā)生尿失禁情況;②長期便秘病史;③泌尿系統(tǒng)疾病、腎病以及外科疾病手術史;④年齡<20歲或>40歲;⑤臨床資料不全者。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20066)。
1.2 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方法,根據國際控尿協(xié)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推薦使用的國際尿失禁標準問卷及臨床診斷標準,問卷主要內容包括年齡、姓名、電話、身高、末次月經、預產期、職業(yè)、教育背景、經濟狀況、體重指數等一般情況,分娩方式、有無會陰側切或裂傷、分娩孕周及新生兒體重等產科相關資料。所有數據資料均由經過專門培訓的研究人員收集。調查之前,研究人員征得受試者知情同意,正確指導受試者完成問卷,所有研究內容均應按照調查表如實填寫。由研究人員整理調查表數據,嚴格仔細檢查、錄入數據,反復檢查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3 SUI嚴重程度評價參考女性SUI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6],采用1h尿墊試驗法,根據試驗結果進一步將觀察組的72名產婦分度[6]。輕度:2 g≤漏尿量<5 g;中度:5 g≤漏尿量<10 g;重度:10 g≤漏尿量<50 g;極重度:漏尿量≥50 g。
1.4 康復護理本研究的康復護理干預主要為盆底肌訓練[7],第一周根據分度情況進行基本盆底肌訓練,第二周及往后的每周開始時通過超聲、陰道觸診了解記錄患者盆底肌的個體恢復情況及差異,適量增加盆骨肌訓練循環(huán)次數和訓練強度。基礎性護理干預:①間歇性排尿的訓練,即在每次排尿期間停止或減慢尿流,并在任何“失禁引起動作”(如大笑、咳嗽,用力等)之前收縮盆底肌肉,從而達到減少尿液溢出及訓練收縮肌的作用;②產后早期避免繁重的體力勞動。
康復治療過程中隨時進行咨詢和指導,護理人員定期隨訪,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并給予指導或糾正。對觀察組產婦實施延續(xù)性護理模式以保證產婦院外鍛煉的依從性,延續(xù)性護理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首次開始盆底肌訓練后的第7天通過電話隨訪方式加強產婦進行盆底肌訓練的意識,指導產婦進行盆底肌訓練的動作,提醒產婦定期回院復查;第二階段:開始盆底肌訓練后的第2-6周,采取家庭隨訪方式,現場指導產婦進行盆底肌訓練;第三階段,開始盆底肌訓練后的第6個月,組織專業(yè)的護理人員進行回訪,并評估產婦的盆底肌恢復功能。
1.5 評估標準根據文獻[4]標準進行評價:①治愈,尿墊試驗結果陰性,患者自覺尿失禁癥狀消失(尿失禁癥狀評分為0);②顯效,尿墊試驗結果陰性,患者自覺尿失禁次數及量明顯減少(癥狀評分減少>50%);③有效,尿墊試驗陰性,患者自覺尿失禁次數及量減少不明顯(癥狀評分減少<50%),或尿墊試驗陽性,但與治療前相比,漏尿量或7 h尿失禁程度至少減輕一個程度;④無效,尿墊試驗陽性,且無病情程度的減輕,尿失禁癥狀評分無明顯改善。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或百分比(%)表示,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UI產婦單因素分析SUI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產婦體質指數≥24 kg/m2、剖宮產、新生兒體重≥4000 g、會陰側切、孕前體重≥60 kg均為SUI危險因素,見表1。
表1 SUI產婦單因素分析(n)
2.2 SUI產婦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孕前體重,新生兒體重和分娩方式獨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是SUI的主要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SUI產婦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3 盆底功能訓練干預效果根據1 h尿墊試驗的實驗結果,觀察組的72例產婦中,輕度組45例,中度組27例。盆底肌訓練第一個療程后,共61%患者的癥狀得到較好緩解,所有患者周平均漏尿次數由9次降低為5次。第二療程結束后,共81%患者的癥狀得到較好緩解,所有患者周平均漏尿次數降低至3次。輕度組治愈和顯效的產婦均高于中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產婦盆地功能訓練療效評價[n(%)]
臨床上治療SUI常根據其程度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8-9],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常采用保守治療的方式[10]。由于現如今對SUI病因的研究并不明確,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早期預防難度較大,因此了解其危險因素及預后康復效果據有重要意義。
3.1 單因素分析產婦的基本特征本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體重以及分娩方式、分娩前孕婦的體重指數等均能夠影響SUI的發(fā)生;且剖宮產、會陰側切、新生兒體重≥4000g均為SUI的危險因素,與Martin等[11]研究結果相符。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產婦孕前體重及體質指數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體重指數過高的女性SUI發(fā)病率較正常和瘦弱體格女性明顯更高,與國內同期研究[12]結果相符。從年齡因素來講,隨著年齡的增長、雌激素水平逐漸下降,盆底組織狀況逐漸松弛,SUI的發(fā)病率逐漸增高。本研究中,可能由于收集的產婦年齡分布范圍比較窄,產婦相對年輕,多集中在20歲與40歲之間,結果顯示在SUI患者及非SUI組中兩組年齡經Fisher 精確檢驗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03)。
3.2 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進一步行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本研究還發(fā)現孕前體重、新生兒體重及分娩方式是影響SUI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兩組的年齡,身高,體重指數和孕周無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有必要在分娩前仔細正確地評估孕婦的檢查指標,并積極主動地采取預防措施,如控制孕婦的體重,因巨大兒、骨盆狹窄等因素造成的第二產程延長產婦可進行剖宮產,以降低SUI風險。
3.3 盆底肌訓練干預效果本研究中,第一療程結束后已有61%患者反映癥狀得到較好緩解,與覃碧芳等[13]的結果(56%)相近。在第二療程結束后,81%的產婦反映癥狀得到較好緩解且全部產婦的每周平均漏尿次數降低到3次,提示盆底肌鍛煉具有較好的預防效果。且療效結果提示早期盆底肌鍛煉對輕度SUI療效更明顯。
3.4 問題與改進在本臨床實踐中還發(fā)現一些問題,主要為產婦對盆底肌功能訓練的認識率較低和訓練意識不強,但在產后正確的、恰當的盆底功能訓練,提高孕婦的依從性和訓練意識,對于預防和緩解SUI具有關鍵的作用。
綜上所述,新生兒體重、分娩方式、產婦體重指數、產婦產前體重、陰道分娩等多種因素均能影響SUI的發(fā)生,其中孕前體重,新生兒體重和分娩方式是SUI發(fā)生的主要影響因素,產后進行有效的盆底肌訓練有助于SUI的恢復,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