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民為何只能選擇“倒牛奶、埋蔬菜”,而不將滯銷的產品捐贈出去?這是因為各個環(huán)節(jié)所產生的成本大多要農民自己承擔。反觀中國,以電商模式幫助貧困戶渡過難關,既是由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更是跨地域、跨產業(yè)、跨部門的社會總動員。
“倒掉牛奶、搗碎雞蛋、埋掉蔬菜……”疫情下,美國大批滯銷的農產品以這種形式被浪費,重現了大蕭條時期的景象。據估計,美國奶農在疫情期間,每天倒掉的牛奶高達約1400萬升。
而在同一時間,中國的各大電商平臺上,一場又一場“全民助農”活動正在進行:淘寶“吃貨助農”會場上線僅3天,在線銷售滯銷農產品達300萬斤;京東“京心助農”上線8個月,累計銷售3億件農產品……“中國電商”一度成為國內外媒體競相報道的關鍵詞。
中國農戶為何“不倒牛奶”
美國農民為何只能選擇“倒牛奶、埋蔬菜”,而不將滯銷的產品捐贈出去?這是因為如果選擇捐贈,農產品從收割、加工再到運輸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所產生的成本,大多需要農民自己承擔。
反觀中國,以電商模式幫助貧困戶渡過難關,既是由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更是跨地域、跨產業(yè)、跨部門的社會總動員。
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等16家中央單位聯合發(fā)布《關于促進電商精準扶貧的指導意見》,完成了對中國電商扶貧工作的頂層設計。
2020年3月,商務部發(fā)布《關于統(tǒng)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商務扶貧工作的通知》,要求強化電商扶貧、產銷對接等舉措落實。多家電商企業(yè)迅速跟進,共同幫助貧困地區(qū)渡過難關。比如,拼多多上線“抗疫助農”專區(qū),覆蓋全國近400個農產區(qū),包括23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扶貧產品等。
中國電商扶貧模式的成功之處在于既發(fā)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fā)揮了新型舉國體制的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
修路架橋、通郵聯網……在中國益貧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扶貧資源精準配置,社會力量被廣泛動員,貧困地區(qū)擁有和其他地區(qū)平等乃至更多的市場準入機會。
如今,“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一店帶多村”等多種精準電商扶貧模式涌現出來?!耙痪W通天下”的扶貧模式,正在翻起數字經濟的巨浪。
數據顯示:2019年,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網絡零售額2392.4億元。2020年,這一數額超過3000億元,同比增長26%。電商,已然成為減貧利器。
誰來先走“一公里”
鮮貨“出山”這“最先一公里”,其實也是最難的一公里?!白钕纫还铩?,狹義指農產品出村進城所需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廣義則可涵蓋整個農村流通體系,并可延伸至最源頭的育種研發(fā)與種植養(yǎng)殖。
數據顯示,美國農產品采摘后盡快處理的預冷率達到60%至80%,而中國一度只有5%。
農村電商如何走好這“一公里”,至關重要。對此,“最先一公里”國家三大工程早已啟動。
2020年以來,農業(yè)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安排中央財政資金,在河北、山西等16個省(區(qū)、市),依托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圍繞水果、蔬菜等鮮活農產品,啟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
除了頂層布局和國家扶持,加入“搶修一公里道路”隊伍的電商平臺也越來越多。例如,物流服務平臺菜鳥驛站探索的縣域物流共配項目,已經覆蓋全國900多個縣域,力解“快遞下鄉(xiāng)不進村”的難題。
2020年11月,全國五大阿里巴巴數字農業(yè)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預計1年可將100萬噸生鮮農產品直供全國餐桌。
中國電商這“一公里”的路程,還在不斷行進中,需要多方主體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創(chuàng)新市場模式的鼎力保障,值得拭目以待。
打破“貧窮魔咒”
“我們?yōu)槭裁磾[脫不了貧窮?”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2013年發(fā)出這一靈魂拷問。
走遍五大洲、深入10余個國家的貧困人群,他們發(fā)現:盡管每年都有大筆援助資金注入,也不乏當地政府推廣各類支持性政策,但彼時,全球仍有約10億人每天生活在貧困線之下。
貧窮問題不僅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問題,許多發(fā)達國家也一籌莫展,似乎成為了一道解不開的魔咒。
減貧之所以難,主要在于兩點:首先是增長的悖論。世界減貧實踐證明,以發(fā)展自動促減貧存在力不能及的階段。財富一直“滾雪球”,貧困卻日益“堡壘化”。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在發(fā)展生產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fā)展一種產生壓迫的力量。”這也是為什么許多發(fā)達國家在面對貧困問題時往往一籌莫展。
其次是市場的失靈。眾所周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可以作為實現減貧的重要力量。然而,市場配置資源卻是以效率為原則,越到消除絕對貧困的攻堅階段,市場就越消極。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后、自身發(fā)展能力不足等原因,往往難以有效參與市場甚至被排斥在市場之外,在整體分配格局中處于弱勢地位。
減貧問題如此艱難,但中國在2020年底宣布,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累計讓近8億人擺脫貧困。這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力度最強的減貧“攻堅戰(zhàn)”。曾經的世紀難題,有了中國答案。
如今,電商扶貧、產業(yè)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萬企幫萬村、駐村幫扶、易地搬遷……在中國減貧事業(yè)的詞典中,關鍵詞不斷充實、釋義日趨豐富,為全球減貧事業(yè)提供了“中國樣本”。
(《瞭望》新聞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