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購物,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套路”。一些常見而又不易察覺的“洗腦”方式,是誘惑人們進行非理性消費的“隱形殺手”。都有哪些“洗腦”方式,讓我們容易陷入“消費陷阱”呢?
消費購物,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套路”。一些常見而又不易察覺的“洗腦”方式,是誘惑人們進行非理性消費的“隱形殺手”。了解這些方式,可讓你在消費購物時遠離“甜蜜陷阱”。
捧殺
常見的第一種消費“洗腦”方式就是捧殺。而且,捧殺是最高效的“洗腦”方式。
當商家不斷說出對你有利、讓你喜悅的話,你就會傾向于認為他說的是對的。
比如,賣衣服的人通常都會夸贊,“這件衣服凸顯你的身材、你的氣質,顯得你很年輕……”一番猛夸下來,你便覺得這件衣服確實很適合自己。
再如,從小到大,老師都喜歡在家長面前說這樣的話——“這孩子很聰明,就是不怎么愛學習”。很多家長聽到這種評價之后會舒一口氣,覺得孩子智商挺高,以后就會厲害的。而學生也會認為自己真的很聰明,學習不需要太費勁。但是到最后才會發(fā)現(xiàn),錯了。
所以,在購物時,一旦被商家吹捧沖昏了頭腦,便容易上“賊船”,購買一些本不需要或者并不適合自己的東西。
讓利
“好消息!好消息!因廠家破產(chǎn)倒閉,本店所有商品全部清倉大處理……”在大街上,你會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促銷廣告語?!白尷蟠黉N”“虧本大甩賣”“跳樓價”“領券返現(xiàn)”……這樣的宣傳方式為何經(jīng)久不衰?因為買東西的人,永遠都想“占便宜”。
另外,賣方和買方始終存在著信息差,買方永遠不知道商品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所以當賣方做出讓利的行為時,買方就會認為自己占了便宜。
比如,一件羽絨服直接賣200元,很多人認為是便宜貨,但是從2000元降價到200元,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低價買到了高檔衣服。所以,很多時候,賣方只要假裝自己已經(jīng)做了最大幅度的讓利,給了最大優(yōu)惠,甚至都賺不到錢了、不愿意賣了,買方就會覺得自己占到了大便宜,接著便“心甘情愿”地上當。
權威效應
無論是什么人,只要加上一個權威的頭銜,你就會覺得這個人十分可信。
想一想,為什么廣告一定要找知名人士來拍?哪怕知名人士跟這個產(chǎn)品沒有任何關系。因為人們總是相信那些在某個領域已經(jīng)取得成功的人,會在其他領域也有很高的建樹。比如,奧運冠軍推薦的豆奶粉、商業(yè)巨頭推薦的手機、武打明星推薦的洗發(fā)水……
但真實的情況是——他們可能只是在一個領域比較優(yōu)秀,而在其他領域根本沒什么見地。請這些名人拍廣告,產(chǎn)生了一種權威效應,容易左右消費者的判斷。
制造焦慮
每個人身上都有屬于自己的焦慮和痛點。并且,同類人的焦慮和痛點基本是一致的。比如,女生一般都比較在意外貌和身材,老年人則比較關注健康養(yǎng)生。
所以,商家通常會抓住某一類人的痛點制造焦慮,就可以輕易地影響到這些人的購物選擇。
比如,女生買化妝品的時候,推銷員可能會說,“你現(xiàn)在的皮膚狀態(tài)很差、毛孔粗大,如果不及時控制,將會引發(fā)更嚴重的后果。而我們這款產(chǎn)品對你這種皮膚很有針對性,能有效緩解癥狀,而且還不傷皮膚”……一番焦慮營銷之后,你也就乖乖地掏出腰包,購買產(chǎn)品了。
捆綁概念
要想把產(chǎn)品賣出去,商家還會用到“捆綁概念”。比如,把鉆石和愛情捆綁在一起,不斷給你灌輸“結婚就要買鉆戒”的概念。其實,鉆戒對于結婚而言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再比如,把飲料和上火捆綁在一起,讓你覺得怕上火就得喝這種飲料。
尤其是在情人節(jié)、七夕節(jié)、圣誕節(jié)的時候,商家會大肆進行捆綁營銷,制造各種噱頭,誘導人們尤其是一些年輕人進行“瘋狂購物”。
信息隔絕
人的判斷力和鑒別力,都來自于信息獲取。當你獲取的樣本信息足夠多的時候,就會擁有相對正確的判斷力。比如,你認識了一千個不同的人,他們的收入水平讓你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當你再遇到一個月入一萬的人的時候,則會判斷這個人屬于中等收入偏上一些。但是如果將你能夠獲取信息的途徑全部切斷,而且讓你獲取錯誤的樣本信息,你就會失去判斷。所以,傳銷一般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給人“洗腦”的。
其實,被傳銷“洗腦”的人,并不是傻子,他們只是被單一重復的信息源洗了腦,因而失去了正確的判斷力。只要重復的次數(shù)足夠多,或者頻繁地接觸某一個小領域的信息源,也會形成一種信息隔絕。
一旦被信息隔絕,無論商家的推銷理論有多么荒唐或者不合邏輯,你也不會察覺,而且會欣然接受被推銷的產(chǎn)品。
(人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