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大海那邊有什么?
每當我們站在大海邊,看著一望無垠、無邊無際的大海,總?cè)滩蛔“l(fā)出這樣的疑問。
可眼前,除了遙遠的天際線,什么也看不到,我們不得不驚嘆:大海太遼闊了,人類太渺小了。
這就像河神初見大海,發(fā)出的感慨。
《莊子·秋水》篇中的河神,當“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時,水流的浩大寬廣,波濤的洶涌澎湃,河岸風光的淼茫無際,讓他欣然自得,以為天下的豐盛、壯美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僧斔樦飨驏|前進,到了北海,向前遠遠凝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才明白了自己的局限,仰頭嘆息:“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怎敢相信!”
關(guān)于海洋有無數(shù)的文學作品,最偉大的莫過于法國“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創(chuàng)作的海洋小說《海底兩萬里》了。一位博物學家駕著一艘潛水艇,在大海深處不斷進行著匪夷所思的探險。那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一個又一個絢麗奇幻的場景,令讀者應(yīng)接不暇:在海底森林的探險,與鯊魚、章魚等海底動物的搏斗,在南極冰層中的生死掙扎;還有海底的那些魚群、奇幻植物等,無不讓人嘖嘖稱奇。
然而,中國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總設(shè)計師葉聰卻說:“文學作品常常會以‘走向深藍來描述海底,實際上是走向漆黑,偶爾能看到發(fā)光的生物,并沒有文學作品中描寫的那么浪漫!”
雖然真實的海底并不如文學作品想象中的那樣浪漫,但“科學是需要想象力的”,葉聰又如是說。
葉聰自幼熱愛閱讀,中學時也喜歡寫作。他的中學老師回憶,1997年高考填報志愿時,葉聰將哈爾濱工程大學的船舶工程專業(yè)列為第一志愿,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作為備選志愿。如果不是被哈工大錄取,他極有可能成為一名作家。因此,在采訪中,我向葉聰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你現(xiàn)在是一名作家,會怎樣描述陸地,又怎樣描述海洋?”
葉聰說:“我們現(xiàn)在對海洋的理解是稀里糊涂的,大海就是一個任人發(fā)揮想象的對象。然而,從大歷史、大地理的角度看,我們不是不需要想象,而是需要更多的想象。實際上,正是因為科學家有想象力,才有了很多的發(fā)現(xiàn),比如板塊、火山、冰川等,科學需要大膽猜測,小心求證。海洋對地球的影響和價值,是非常大的,這需要科學家從各個細節(jié)去求證,打開腦洞去想象?!?/p>
“海洋和陸地沒有一個特別的界限?!比~聰又說道,“滄海桑田嘛,海洋和陸地就是一個演變的過程。比如說太湖,多少百萬年前,它也是一片海。如何知道?陸地上有很多海洋生物的化石,會給我們很多信息。我不會分開描述陸地和海洋??搓懙睾秃Q螅叨纫糯笠恍?,再放大一些?!?/p>
葉聰?shù)幕卮鹆钗一砣婚_朗,眼前的世界仿佛被拓展。我問他如何讓自己保持持續(xù)做一件事的動力的,他說:“持久地做一件事情,要有使命感,只有使命感能夠讓大家凝聚在一起做這件事。遇到困難的時候,遇到外界因素變化的時候,只有家國情懷,只有使命感,可以讓大家堅持做這件事。哪怕三年、五年,甚至十幾年做下來,沒有結(jié)果,但這些在科學領(lǐng)域的探索是有意義的。這個探索的過程就是目標本身,你的目標就是要把這個過程‘做一回。”
這不就是“海洋精神”么?正如凡爾納在他的作品中所言,“敢于希望,才能成就偉大;敢于崇尚犧牲,才能成就英雄”。
——《風流一代》2021年2月上《萬米深潛,挑戰(zhàn)極限——訪中國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總設(shè)計師葉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