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照片:
醫(yī)生茲比格涅夫·萊利加(Zbigniew Religa)在波蘭進行了人類第一次心臟移植手術,盡管當時業(yè)界認為這臺手術是不可能完成的,但萊利加成功地完成了手術。圖中這位白發(fā)老者正是當時的病人。潦草的涂鴉:
1948 年,華沙的一個托兒所讓孩子們在黑板上畫“家”的樣子,在集中營長大的女孩特萊茲(Terezka)對“家”卻有不同的想法——她畫的涂鴉也許正是在集中營中所遭受的痛苦和恐怖。切爾諾貝利英雄:
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后,高溫堆芯熔融物極有可能燒穿樓板,滲漏到地下室中,造成歷史上最嚴重的蒸汽爆炸。緊要關頭,三名勇敢的志愿者站了出來,他們毅然穿上潛水服,在陰暗狹窄的水下,找到了其中的一個閥門,用手扳動閥門放走了所有的放射性冷卻水。手里的“胖子”:
1945 年,在天寧島一間軍事基地門口,哈羅德·阿格紐(Harold Agnew)手里提著美軍轟炸長崎所用的“胖子”原子彈核心——钚-239 內(nèi)核。1945 年8 月9 日,原子彈“胖子”在長崎上空9000 米投下,并在550 米高度爆炸。兒童售賣:
1948 年,四個可愛的孩子坐在屋前的樓梯上,而他們的母親卻掩面躲避著攝影師。這位母親的丈夫剛失業(yè),家里人正面臨著被趕出公寓的危險,無奈之下,她選擇拍賣自己的孩子。爸爸,等等我:
一支步槍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開赴戰(zhàn)場,父母和孩子臉上的情感和他們的動態(tài)結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幅經(jīng)典難忘的形象。吧臺之后:
1963 年,一家快餐店里三名黑人抗議者坐在只允許白人落坐的吧臺上,一個憤怒的白人暴徒襲擊了他們,并在三人身上倒番茄醬、芥末和糖。躍向自由:
二戰(zhàn)后,柏林被劃分為四個占領區(qū),生活條件各不相同。照片中,19 歲的邊境警衛(wèi)漢斯(Hans)不愿受封閉禁錮,他翻過占領區(qū)的鐵絲網(wǎng),而這一舉動在當時成為了自由的象征。最年輕的母親:
5 歲的琳娜·梅迪納(Lina Medina)被父母帶到醫(yī)院,腹部腫脹。經(jīng)檢查,琳娜已懷孕七個月,她被查出先天患有一種罕見的“性早熟”病癥。最終,她經(jīng)剖腹生了一個健康的男孩,成為醫(yī)學史上有記載的最年輕的母親。1999 級同學合影:
一群高中生面對鏡頭做出各種搞怪的動作。而在照片左上角、用手擺出持槍姿勢的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倫·克萊伯德(Dylan Klebold)在這張照片拍攝的幾周后,精心組織了一次學校槍擊,打死了12 名學生和1 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