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趙孝鳳
家養(yǎng)水牛群體中自發(fā)突變的白水牛(繪圖/趙鵬舉)
水牛是中國南方一種很重要的家畜,具有適應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炎熱潮濕氣候、性情溫順、不易生病、可利用年限長的優(yōu)點。它們不僅可以提供畜力用于耕地勞作,還可以為人類提供水牛肉、水牛奶等具有高營養(yǎng)價值的食品。目前全世界的水牛約有2億頭,廣泛分布于五大洲約67個國家和地區(qū)。
白水牛屬于沼澤型水牛,是在特有環(huán)境下長期選育而形成的一種地方品種,其全身的毛均為有光澤的白色,皮膚呈嫩粉色,甚至連牛角和蹄都是純凈的白色,但眼睛卻是明亮的烏黑色,尤其美麗靈動。在中國貴州省遵義市等地,白水牛也被稱為“亮毛牛”。
如果酪氨酸酶基因突變,動物體內(nèi)的黑色素細胞“工廠”中沒有或只存在極少的酪氨酸酶“工人”,不能正常運轉(zhuǎn)工作,導致酪氨酸不能被加工生成黑色素,就會產(chǎn)生人們所說的“白化”病癥:皮膚呈白色或淺紅色,毛發(fā)銀白或淺黃色,眼睛的虹膜呈紅色,并且透明。像我們?nèi)粘I钪幸姷降男“淄?,其中大部分就是紅眼睛的“白化”兔,它們的皮膚中雖然存在黑色素細胞,但由于負責黑色素合成的關(guān)鍵基因——酪氨酸酶基因突變,細胞中沒有足夠的酪氨酸酶,所以并不能正常地合成黑色素。
“白化”的兔子
與其不同,白水牛雖然也是全身通白,但它并不是“白化”水牛:白水牛的眼睛是黑色的,而且不畏光;而白化水牛的眼睛是粉紅的,畏光,屬于一種遺傳缺陷。
絕大多數(shù)生物性狀特征的差異都可以在基因上找到答案,也就是說可以遺傳的性狀特征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如果說白化水牛是由酪氨酸酶基因突變引起的,那么白水牛又是怎么回事呢?
為了確定是什么基因控制了水牛的白毛色性狀,生物學家需要對比不同毛色水牛的基因有哪些差別。近年來,新一代全基因組測序技術(shù)逐漸成長起來,為生物學家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利用這項技術(shù),一周時間內(nèi)就可以完成一個哺乳動物全部基因的序列測定,且成本只需要幾千元,比起20年前的幾億元可以說是實現(xiàn)了巨大的進步。除了可以快速測定基因序列,這項技術(shù)還有一個很強大的作用:可以一次性測出特定器官、組織中的所有基因表達量的高低,通過比較這些基因表達量的高低,科學家就可以像偵探一樣,從中發(fā)現(xiàn)影響白水牛白毛色性狀的基因了。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應用了這門技術(shù),對黑、白兩種毛色的水牛進行了全部基因的測序,通過一系列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白水牛一個名叫ASIP基因的上游部分,插入了一段長度為2809個核苷酸的特殊DNA片段。
這段特殊的DNA是一種轉(zhuǎn)座子。轉(zhuǎn)座子是基因組上的一類重復序列,在哺乳動物基因組中廣泛分布,占整個基因組的近50%,是生物億萬年進化在基因組中留下的印記。一些轉(zhuǎn)座子參與基因的表達調(diào)控,由轉(zhuǎn)座子引起的基因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白水牛的遺傳控制機制(繪圖/張毅)
有趣的是,白水牛ASIP基因內(nèi)的這個轉(zhuǎn)座子插入,雖然沒有改變基因的蛋白編碼序列,但它行使基因表達開關(guān)的功能,使白水牛皮膚中的ASIP基因表達量大大提高,比普通黑毛水牛皮膚中由正常啟動子引起的ASIP基因表達量提高了近10倍。ASIP基因高表達生成的大量蛋白產(chǎn)物,會阻礙黑色素細胞的增殖分化和發(fā)育成熟,導致白水牛皮膚中缺乏成熟的黑色素細胞及黑色素顆粒,這樣就揭開了水牛白毛色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
近年來,因為農(nóng)業(yè)機械逐漸代替了水牛的役用功能,加之保護力度不夠,白水牛數(shù)量急劇減少,有瀕臨滅絕的危險。隨著控制水牛白毛色的基因被揭示,我們就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措施保護和選育白水牛資源。除了與眾不同的毛色,白水牛是否具有獨特的生理特征和抗病性,也需要人們?nèi)ミM一步探索。
知識鏈接
哺乳動物的皮膚由外層薄薄的表皮、中層稍厚的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在表皮層和真皮層相接的地方,存在著一些“小星星”——星型的黑色素細胞,它專門產(chǎn)生黑色素。那黑色素如何形成呢?在黑色素細胞這個“大工廠”中存在著一種叫作酪氨酸的“原料”,在一些以酪氨酸酶為代表的“工人”操作下,經(jīng)過復雜的反應“工序”被生成黑色素。由于接受的遺傳信息“指令”不同,酪氨酸會被加工生成兩種不同的黑色素:真黑素和棕黑素。其中真黑素主要負責黑色和深褐色等深色的形成,棕黑素是主要負責紅色、紅棕色和黃色等較淺顏色的形成。不同品種動物毛發(fā)、皮膚中含有黑色素的種類、數(shù)量和分布方式不同,這便導致了它們不同的毛色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