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樹慶
20多年來,我的書柜里一直珍藏著兩幅墨寶,都是陳雷的手書真跡。每每睹物思人,都會喚起我的思念和景仰之情,憶起當年走近陳雷和李敏的那一幕幕難忘經(jīng)歷。
追尋抗聯(lián)足跡
1993年,正值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已經(jīng)離休五年的黑龍江省原省長陳雷,與剛離休的夫人、黑龍江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李敏來到邊城鶴崗,尋找?guī)资昵翱孤?lián)英烈的戰(zhàn)斗足跡。作為陪同的工作人員,我有幸走近兩位抗聯(lián)老前輩。
那時,兩位老前輩都身體硬朗、精力充沛,連續(xù)數(shù)日驅(qū)車在林區(qū)、農(nóng)墾及周邊縣域奔波,依然不覺疲憊、心氣滿滿,完全不像年逾古稀的老人。出于對抗聯(lián)英烈的深深懷念與敬意,即使天氣變差、山高路遠,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棄對重要遺址的瞻仰。
一天早上,風和日麗,在去往抗日英雄趙尚志殉難地的途中,突然下起雨來。路旁的枝葉打濕了衣服,腳下的雜草也很濕滑,但兩位老人依然堅持隨向?qū)ё呦律钇?,并向樹上掛有字牌標識的遺址處鞠躬行禮。
回到公路上,恰逢雨停云霧散開,眾人聚攏在一起,聽李老介紹說,當年趙尚志冬夜襲擊敵人后身負重傷,他命令戰(zhàn)友攜文件前往蘇聯(lián)后,便陷入昏迷,在方才看到的地窨子里落入敵手。近幾年,我在看過《趙尚志傳》后才知道,當年李老講得如此詳細,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后她持續(xù)多年參與了尋證英雄遺骸的重要過程。
黑龍江畔太平溝,在一塊刻有“此石可爛,倭匪之仇不可忘,九一八”字句的“愛國石”前,陳老手扶石面,連聲贊嘆:“有骨氣!說得好,石刻也好!”
李老會意,深沉地連連點頭。陪同前往的鶴崗市領導、隨行人員靠攏過來,與二老在“愛國石”前留下了難忘的瞬間。
到寶泉嶺參謁尚志公園時,山頂很高,陳老放棄坐車,招呼一聲:“走上去吧!”
于是,大家邊走邊歇,拾級而上。
走進趙尚志烈士紀念堂,看著英雄的畫像,陳老感嘆道:“將軍連張照片都沒有留下呀!”
隨后,眾人在山坡上采來各色野花,由李老編成花圈,敬獻在英雄紀念碑前,二老率領眾人鞠躬行禮。
獲贈陳老墨寶
陳老的書法用筆遒勁有力,儀態(tài)端莊瀟灑,有凝重渾厚、氣勢奪人的藝術感染力和獨特風格。陳雷性格溫和,沒有架子,聽說他來了,求字的書法愛好者便紛紛找上門來。每到一處,稍事休息,熱心的陳老就揮毫潑墨,盡力滿足大家的心愿。遇到求寫字詞欠妥的,他總是先與人家商量修改,確認滿意后再寫好。
我知道陳老是著名書法家,也想求一幅字,但轉(zhuǎn)念一想,不能給老人添麻煩,就一直未曾開口。沒想到,在離開鶴崗前夕,陳老揮筆寫完幾張條幅,抬起頭來對我說:“小伙子跟我一星期了,送你兩幅字吧!”
“謝謝老省長!”在我興奮地思量著寫什么時,只見陳老展紙揮毫之間,已將“天道酬勤”赫然潑灑在宣紙之上;接著,一幅“松竹梅”也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行書大字寫好后,陳老又換細筆書寫受贈者姓名、農(nóng)歷時間,落款揮灑“陳雷”兩字。
此刻,一直站在桌旁的李敏接過字幅,熟練地于天頭地角處分別蓋上引首閑章和陳雷名章,形成兩幅完整的墨寶,一并贈給我留作永久紀念。
在此后的歲月里,我曾在位于佳木斯的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紀念塔上看到陳老1984年題寫的“一覽江天、大江東去”八個石刻大字,在哈爾濱太陽島風景區(qū)看到老省長揮毫的“水閣云天”藝術匾額,在哈爾濱松花江公路大橋上看到陳雷1986年手書的竣工牌匾……每一次欣賞到陳老的墨寶,我都有一種見字如面的感覺,在流連之中去深深品思這位抗聯(lián)前輩對龍江大地的一片赤誠,及其心系龍江發(fā)展和人民幸福的博大家國情懷。
聆聽李老歌聲
經(jīng)省委批準,李老在同院鄰居遷出后的空房和自家屋里,辦起了東北抗聯(lián)紀念室,還成立了一支由抗聯(lián)后代和志愿者參加的抗聯(lián)精神宣傳小分隊,很受群眾歡迎。
2018年初夏的一個下午,我和老伴兒去省城,想借機參觀一下紀念室。臨進李老家之前,我倆和工作人員商量好,不麻煩老人家了,到院里或展室看一看就走。待我倆跟工作人員進院子不一會兒,卻見李老精神矍鑠地迎了出來。我頓感意外,又有些受寵若驚,一邊做自我介紹,一邊打開手機中當年陳老所贈墨寶的照片,說明來意。
李老一眼就認出了照片上的字:“這是老陳的行書?!闭f著,便帶我倆去幾個展室參觀。
站在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抗日英烈的畫像前,李老表情凝重地說:“抗日戰(zhàn)爭太殘酷了,很多英烈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還需要繼續(xù)查找?。 ?/p>
在英烈事跡、戰(zhàn)斗紀實等諸多圖文展品中,間或懸掛著《露營之歌》《團結抗戰(zhàn)歌》等十多首抗戰(zhàn)歌曲曲譜。李老面對僅有的兩個聽眾,時而繪聲講解,時而引吭高歌,情緒飽滿,歌聲昂揚,完全不像一位95歲的老者。面對“快去休息”的勸說,她或笑語“不要緊”,或說“這是我的工作”,給年近古稀的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思想教育課。
走出小院前,我看到院內(nèi)墻邊擺滿了形狀各異的數(shù)十塊雕刻石板,那是自謂“老泉山人”的陳老離休十余年間鐫刻的碑廊遺作,包括楷、行、草、隸、篆各類字體,內(nèi)容涵蓋謳歌抗聯(lián)精神的精語、志士仁人與陳雷的詩作、銘志與處世格言等。內(nèi)中少量雕刻石板是李敏老人的手書作品,多是紀念抗聯(lián)戰(zhàn)役、英烈、駐地等內(nèi)容的碑文。在沒有電動雕刻工具的年代,陳雷夫婦硬是帶著工作人員一錘一鑿地親手刻制出來,既展示了他們的書法功力,也體現(xiàn)了這對抗聯(lián)伉儷博大坦蕩的內(nèi)心世界。
斯人仙逝,風范永存。然而,他們的音容笑貌仍然是我難忘的記憶。他們尋訪英烈抗戰(zhàn)足跡、歌唱詩書勉勵后人的崇高境界,為后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
(作者單位:鶴崗市信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