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君
(宜興214221)
在歷史上,關于紫砂壺的傳奇故事不勝枚舉,但是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和提梁壺的故事。 東坡先生在和宜興的蔣之奇、單錫三人同科進士及第,蔣之奇向他介紹了宜興的溪山勝景,約他來宜興游覽。 后來蘇軾先后兩次登臨宜興,在游覽完宜興之后, 對于這里的優(yōu)美風景和人文歷史非常感興趣,于是得到皇帝的批準定居宜興。 蘇軾在宜興飲茶有“三絕”,即是陽羨茶、金沙泉、紫砂壺,缺一不飲。他自己還塑造了一種可烹茶的“提梁壺”,在壺上刻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字句,后人稱此壺為“東坡提梁壺”,一直流傳至今。 可以說,東坡先生對于紫砂壺的推廣和宣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目前出土最早的紫砂壺是一把提梁壺, 即明代南京司禮太監(jiān)吳經(jīng)墓出土的“吳經(jīng)提梁壺”,由此可以看出,紫砂提梁壺在從煮茶到泡茶的過程之中也進行著不斷的演變,從提梁轉(zhuǎn)變到端把來適應茶文化的發(fā)展,才有了今天我們還能夠欣賞到的包羅萬象的紫砂藝術。
紫砂作品“茶語提梁壺”(見圖1)是在紫砂方器的基礎之上把提梁的設計融入其中, 使得虛實結合的空間結構得以優(yōu)美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此壺壺身四面鑲接,轉(zhuǎn)角之處處理得非常柔順, 有一種渾方的感覺, 凸顯出作者高深的技藝水準;壺底置足,層次感十足;壺身的腰線設計也是寬窄合適、精美細膩;壺嘴三分之二貼合于壺身,端口平行,和壺口齊平,出水非常爽利;壺蓋嵌入四方壺口,壓合緊密,氣密性良好;上面的壺鈕也是橋型設計,把江南水鄉(xiāng)的特點和典雅都體現(xiàn)出來。 此壺的最大特點還在于提梁的設計,眾所周知,方器的制作本來就很難,有著“一方抵十圓”的說法,再結合提梁的制作更是難上加難,不僅需要考慮成型工藝, 更要考慮到燒制過程之中的收縮。 此壺方正的提梁形態(tài)和壺身完美地融合,轉(zhuǎn)折的處理和壺身如出一轍,令人觀之嘖嘖稱贊。 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茶語提梁壺”,制壺藝人從江南宜興的綿綿茶園出發(fā), 靈感穿越歷史上著名的提梁類紫砂壺器型, 最終把紫砂方器的剛正不阿和提梁的剛柔相濟呈現(xiàn)出來, 其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傳統(tǒng)紫砂技藝水準和對于紫砂藝術的審美理解都是無可挑剔的, 細節(jié)的把控也是精益求精, 使得此壺提梁的精、氣、神、韻非常引人注目,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其中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圖1 茶語提梁壺
江南水鄉(xiāng)宜興是紫砂的故鄉(xiāng), 同時也是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生產(chǎn)基地,早在唐朝的時候,宜興茶就被選為貢品而譽滿天下, 正是在茶葉的影響和促進之下,宜興紫砂壺在機緣巧合、天時地利人和的環(huán)境之中孕育而生,壺茶同譽、相得益彰,成為了宜興最為鮮明的標識。 我們國人對于茶葉的喜愛由來已久,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于健康的重視,飲茶已經(jīng)成為一種儀式感很強的休閑生活方式,同時我們在飲茶的過程之中享受寧靜的氛圍, 會產(chǎn)生許多的情愫,紫砂壺作為“天下茶具稱為首”的選擇, 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寄托了我們對于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發(fā)。 宜興的紫砂藝人在紫砂壺的器型設計之中, 不僅僅把自己觀察到的生活和大自然融入其中, 更是把自己對于藝術的理解和精神的象征結合起來,引起我們的共鳴。 這件紫砂作品“茶語提梁壺” 就是把當下我們對于茶文化的重視和紫砂藝術的影響,利用紫砂良好的可塑性充分地演繹出來,遙想當年東坡先生在改良提梁壺的時候, 不會想到千百年以后依然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提梁之美把紫砂的虛實空間和舉重若輕的感覺充分地展示出來,讓原本灰頭土臉、端莊穩(wěn)重的紫砂具有了飄逸的靈氣和更多的人文韻味。 通過這件作品可以讓我們更為清晰地感受到紫砂造型藝術的包羅萬象和文化內(nèi)涵的豐富多彩,令人陶醉其中,不亦樂乎。
宜興7 000 多年的制陶史,經(jīng)歷了朝代的更迭和歷史的變遷,呈現(xiàn)出來的是紫砂藝術的薪火相傳、代代綿延。 雖然紫砂也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之上,經(jīng)過不斷的傳承和改良而成, 但是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的痕跡和陶瓷藝術的輝煌, 更可以看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對于藝術形式的豐富和延伸,讓我們在喝茶品茗的過程之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宜興紫砂藝人的匠心獨運和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