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娥
(宜興214221)
在中國歷史上,江南文脈可謂是源遠流長,具有顯著的地域特點。 區(qū)別于北方的干旱少雨,多高原山地,江南小橋流水,婉轉曲折,于是形成了獨具靈氣、氣韻雋永的藝術風格。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 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 畫船兒天邊至, 酒旗兒風外飐。 愛殺江南! ”這是元代張養(yǎng)浩的《詠江南》,從中可以看到江南美景驚呆了山東來客,發(fā)出了愛殺江南的感嘆。 作為江南文化在藝術領域的載體, 宜興紫砂壺從誕生之日起就和文人墨客產生了密切的聯系。 從大文豪梅堯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吟誦到篆刻家陳曼生的文人壺系列“曼生十八式”,從坡公的“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到親自參與設計改良紫砂壺器型,如今“東坡提梁壺”依然是我們非常經典的壺型, 在經過世世代代紫砂藝人的不斷傳承和改良之后, 提梁壺已經成為了紫砂造型藝術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門類別。
圖1 茶香壺
紫砂作品“茶香壺”(見圖1)采用了傳統(tǒng)的提梁造型設計,營造出虛實相接的藝術氛圍,在具體的設計和制作過程之中,參考了歷史上著名的提梁器型,并且融入了自己的紫砂創(chuàng)作理念和手法, 尤其是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面頗費心思, 最終呈現出來令人似曾相識卻又耳目一新的感覺。 此壺壺身圓潤飽滿,從上到下微微收攏,凸顯出雋永挺拔之感;壺肩部位采用了茶花的形態(tài)裝飾,紋理清晰自然,充滿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壺嘴婉約向上,出水爽利,上面裝飾有茶樹的枝節(jié),惟妙惟肖,細節(jié)的處理讓人嘖嘖稱贊;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沒有一點點縫隙,通轉流暢,氣密性非常好;上面的壺鈕也是茶樹枝干彎卷,成橋鈕形態(tài),把宜興的茶園和水鄉(xiāng)特征完美地彰顯出來,同時和整體和諧融洽,拿捏非常舒適;壺把提梁也是采用了茶樹樹枝的設計飛架兩端, 宛如一道彩虹寬闊挺立、氣勢恢宏,上面的樹結紋理疏密有間,細節(jié)刻畫到位,把茶樹的形態(tài)特征抽象地表現出來,形成了良好的視覺藝術感受, 同時在空間上面拔高了整體的形態(tài),使其看起來更加的和諧融洽。 細細觀賞此壺“茶香”,整體造型從傳統(tǒng)器型之中脫胎而來,采用了更加現代的設計手法,表面明針工藝細膩,茶花、茶樹的裝飾簡約而不簡單,壺鈕和提梁遙相呼應,茶壺和茶香融為一體, 把宜興紫砂豐富的造型藝術和壺茶同譽的文化內涵完美地表現出來。
如今,“中國陶都、陶醉天下”的美名讓宜興為世人所知,其實在歷史上,宜興的茶葉也是聞名遐邇。宜興是中國最古老的茶葉產區(qū)之一, 歷史上的陽羨紫筍茶曾經在唐代的時候被選為貢茶,茶圣陸羽、茶仙盧仝等等曾經都在書中記載過宜興茶葉, 并且大力的推薦。 在后來的發(fā)展歷史之中,宜興紫砂壺的橫空出世逐漸掩蓋了宜興茶葉的風頭, 特別是在茶葉中心的南移和紫砂壺多沖泡紅茶的多重作用之下,宜興紅茶成為了產量最大的品種, 宜興紫砂壺和宜興紅茶相得益彰, 共同構成了宜興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壺茶同譽的特征, 正是在宜興茗茶的滋養(yǎng)之下, 宜興紫砂匠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徐徐茶香之中氤氳而生,一雙雙妙手譜寫了宜興紫砂藝術新的篇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葉的國家, 也是最早制作和飲用茶葉的國家,古代的絲綢之路上,茶葉是重要的交易物資。 宜興古稱陽羨,也是著名的茶葉產地,如今還是江蘇省最大的茶葉基地。 有好茶的地方必然有好的茶具與之相匹配, 紫砂壺以其獨特的透氣性成為了茶友們的摯愛, 特別是對于宜興的紫砂藝人來說, 用親手制作的紫砂壺來沖泡本地特產宜興茗茶,更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內涵,用此“茶香壺”品茶論道,正應了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的《詠茶》絕句“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的至妙境地。
茶葉和紫砂壺相得益彰, 茶文化和紫砂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宜興作為紫砂壺的發(fā)源地,又是茶葉的產區(qū),可謂是占盡了天時、地利與人和,宜興的紫砂藝人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創(chuàng)作出千姿百態(tài)的紫砂作品, 用香醇的茶湯滋養(yǎng)著自己手中的紫砂壺, 也滋養(yǎng)著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天賦,在茶香徐徐的氛圍之中,一聲聲拍打泥片的聲音匯集起來,那正是宜興紫砂從古至今,從發(fā)源走向輝煌的歷史腳步聲, 我們也從紫砂藝術之中回味過去、感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