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 冬
中國人大概沒有不知道曹植的七步詩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小時候讀這首詩,只想著豆和萁,并沒有在意那一口鍋——釜。
釜,古炊具,圓形有耳,小口大腹,有鐵制的,也有銅或陶的,曹植那個年代,一定盛行這種鍋。釜,不光在詩中大放光彩,還留下成語:釜底抽薪,破釜沉舟,這都是耳熟能詳?shù)?;還有稍稍冷僻的,釜中生魚,釜魚甑塵,釜中已生出魚來,形容生活清貧,斷炊已久。釜底游魂,比喻行將滅亡、茍延殘喘的人。
今天我們不論好歹都叫鍋,炒鍋飯鍋壓力鍋電飯鍋,似乎古人比較講究,裝食物的器皿分得很細,別的不說,光是酒器就有尊、壺、爵、角、觥、觚、鬲、甑等十多種,大小形狀用途各有不同,說實話,若不是翻字典,十個有九個我讀不下來,更不要說它的模樣和用途了。比如那個“缶”,是一種陶器,類似瓦罐,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缽,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而我是從張藝謀那里認識它的。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08個白衣舞者“擊缶而歌”,一曲無比震撼的開場。請看缶的象形字(金文缶),上面的棍子確實可以擊打。張藝謀的“奧運缶”,是仿照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缶制成的。
缶,什么時候變成樂器了?最初或許是某人在茶余飯后,隨手拿個酒罐邊敲邊唱。有個著名的外交事件,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秦王和趙王喝酒,好音樂的趙王在酒宴上彈瑟,手下人當場記下:“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不樂意了,跪請秦王擊缶,秦王雖然不高興,也不能不給客人面子,勉強擊缶,藺相如立刻讓人寫下:“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卑础墩f文解字》解釋:“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jié)歌?!蓖咂?,談不上樂器,也就打打節(jié)拍而已,顯然秦國人的音樂活動上不得臺面。外交無小事,這一局趙國險勝。
再說一個有意思的器皿——鼎。跑到博物館里,鼎,是一種最常見也最神秘的禮器。甲骨文的鼎,特別形象,一個圓肚大鍋,上有耳下有足,三足為圓鼎,四足為方鼎,古人用來煮肉。
且看那青銅鼎,一個沉重而沉默的古物。一個烹飪之器,卻隱隱有一種森然之氣,這是有來歷的,來自禹鑄九鼎的傳說。據(jù)說大禹建立夏朝后,用天下九州所貢之銅鑄成九鼎,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象征九州。祭祀是古人一項重要的活動,祭天地祭祖先,祭祀時要用鼎作器具,不過規(guī)定嚴格,天子用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以此類推。于是,鼎自然成為權力的象征,進而成為國之重器,國滅則鼎遷,建立王朝則稱為“定鼎”。一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從漢語中聽到鼎的回響,比如稱霸天下叫“問鼎九州”,說話很有分量叫“一言九鼎”,還有大名鼎鼎,鐘鳴鼎食,春秋鼎盛,拔山扛鼎……
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變遷,“鼎”這個漢字,依然有足有耳,穩(wěn)如泰山的模樣。
其實最初我想寫的是豆,不是在釜中泣的那粒豆,是甲骨文里的“豆”。那個“豆”,本來也是一口鍋。
(常朔摘自《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