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小芬,劉寧,劉亞麗,崔倩,譚風玲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廣東廣州 510430)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的一種,目前病因尚不明確,多在青壯年時期緩慢或亞急性發(fā)病,臨床表現(xiàn)為癥狀各異的綜合征,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較為嚴重影響[1]。除藥物治療外,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康復期還需要相應的護理干預,以促進疾病痊愈,幫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2]。但常規(guī)護理往往較為程式化,且將患者視為一個集體,難以充分考慮其個體性,因此不可避免地遭遇患者的排斥,無法實現(xiàn)護理效果。 舒適護理是一種具有整體性、 預見性及人性化的護理模式,其優(yōu)勢在于能夠充分結(jié)合患者自身與疾病的特征,最大限度滿足其合理需求,使患者獲得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愉悅,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提高治療依從性,同時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提高社會功能,逐漸實現(xiàn)護理目的與康復目標[3]。該文選取該院2017 年8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82 例為研究對象,分析舒適護理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82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1 例。 對照組中男性25 例,女性16 例;年齡22~44 歲,平均年齡(37.24±4.01)歲;病程2~6 年,平均病程(3.41±1.87) 年。觀察組中男性23 例,女性18 例;年齡23~45 歲,平均年齡(38.19±5.11)歲;病程3~7 年,平均病程(4.03±2.01) 年。兩組入選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ICD-10 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且均已進入康復期;具備一定的語言交流能力;患者及家屬對該研究知情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身體疾病者;有藥物依賴史者;伴有沖動行為者;無法正常配合研究與護理者。 該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常規(guī)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相關知識、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等。護理人員應掌握必要的溝通技巧,在日常護理中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交流。將可能出現(xiàn)的突發(fā)情況及應對方法告知患者家屬。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舒適護理[4],具體如下:(1)環(huán)境舒適護理。 為患者營造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可在墻壁上懸掛溫馨的圖片,幫助患者放松心情;也可在桌上及窗臺上擺放鮮花或綠植,使病房充滿生機。 保證病房整潔舒適,定時通風。規(guī)范護理人員的行為,確保儀表整潔,親切和藹;護理人員與精神分裂癥患者交流時要有耐心且保持微笑,讓患者感受到溫暖。(2)生理舒適護理。精神分裂患者可能在用藥后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如便秘等。護理人員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為患者講解治療計劃及不良反應出現(xiàn)的原因,同時應將可能出現(xiàn)的其他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案告知患者,避免其對藥物治療產(chǎn)生抵觸心理。 對出腸胃不適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及時調(diào)整其飲食計劃; 對于出現(xiàn)便秘的患者,護理人員可囑其多喝溫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對情況嚴重者應及時報告主治醫(yī)生,根據(jù)病情給予藥物進行對癥治療。(3)心理舒適護理。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進行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的宣教, 包括發(fā)病原因、具體癥狀、治療方法及最終的治療效果等。 精神分裂癥患者受自身病情影響內(nèi)心會有一定的羞恥感,并對自我進行否定評價, 護理人員可定期開展心理講座,幫助患者明確其主體身份,正確認識疾病,剝離精神疾病與恥辱間的聯(lián)系,從而改善患者的內(nèi)心病恥感。 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多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與家屬一起進行護理工作,樹立患者對家庭的依賴,使其在家庭的支持下逐步改善不良情緒。 此外,護理人員還可定期組織患者外出游玩,或進行音樂、繪畫、舞蹈等活動,以幫助其調(diào)節(jié)心理狀態(tài)。 (4)康復訓練舒適護理。在患者的病情穩(wěn)定后,護理人員及家屬應通過語言和行為鼓勵其積極參加康復訓練,以便于患者更好地回歸社會。護理人員應協(xié)助醫(yī)生及康復師為患者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并設定康復目標,使患者可以明確自身各項能力的恢復情況。幫助患者分析回歸社會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幫助其以良好的心態(tài)及身體回歸家庭和社會。
兩組患者均護理6 周。
(1)采用陰性癥狀評定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 SANS)[5]的總分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陰性癥狀,分數(shù)越低,患者病情康復效果越好。
(2)采用中文版精神病患者病恥感量表[6]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病恥感, 包括貶低與歧視感知、保密感知、退縮感知、教育感知、挑戰(zhàn)感知、誤解感知及羞恥感知、綜合評分七項,分數(shù)越低,患者的病恥感越輕微。
(3)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npatient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observing scale, IPROS)[7]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社會功能, 包括工療能力、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衛(wèi)生能力及興趣能力、綜合評分六項,分數(shù)越低,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越好。
(4)采用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表評估兩組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患者與家屬分別評分后取平均數(shù)為最終數(shù)據(jù),評分80 分以上為非常滿意,評分60~80 分為滿意, 評分低于60 分為不滿意。 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該組總?cè)藬?shù)×100%。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及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s)、[n(%)]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N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N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患者SANS 評分比較[(±s),分]
表1 患者SANS 評分比較[(±s),分]
組別護理前護理后t 值 P 值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 值P 值30.12±2.37 29.34±1.24 1.792 0.077 27.62±2.24 22.57±1.14 12.341 0.001 4.378 24.448 0.001 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各項病恥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低于與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患者病恥感評分比較[(±s),分]
表2 患者病恥感評分比較[(±s),分]
項目時間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 值 P 值貶低與歧視感知護理前護理后1.041 5.692 0.302 0.001 t 值P 值保密感知護理前護理后1.346 2.182 0.183 0.032 t 值P 值退縮感知護理前護理后0.291 2.731 0.772 0.008 t 值P 值教育感知護理前護理后0.069 2.118 0.945 0.037 t 值P 值挑戰(zhàn)感知護理前護理后0.707 2.330 0.482 0.022 t 值P 值誤解感知護理前護理后0.239 2.967 0.812 0.004 t 值P 值羞恥感知護理前護理后0.286 2.827 0.776 0.006 t 值P 值綜合評分護理前護理后0.698 6.593 0.488 0.001 t 值P 值4.27±2.77 2.59±1.24 3.545 0.001 4.24±3.34 2.22±1.74 3.434 0.001 3.87±3.32 2.59±2.14 2.075 0.041 3.74±3.34 2.32±2.27 2.410 0.018 3.77±3.34 2.12±2.17 2.653 0.010 3.69±3.34 2.27±2.26 2.255 0.027 3.97±3.02 2.12±2.07 3.235 0.002 24.36±6.75 15.17±2.29 8.256 0.001 3.72±1.12 1.26±0.73 11.193 0.001 3.27±2.34 1.47±1.22 5.458 0.001 3.69±1.12 1.58±0.73 11.235 0.001 3.79±2.34 1.69±0.76 4.450 0.001 3.23±2.74 1.24±0.79 4.245 0.001 3.52±2.23 1.07±1.02 6.077 0.001 3.78±2.24 1.04±1.11 6.667 0.001 23.29±5.44 12.56±0.78 11.876 0.001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各項IPRO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 兩組患者的各項IPRO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患者IPROS 評分比較[(±s),分]
表3 患者IPROS 評分比較[(±s),分]
項目時間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 值 P 值工療能力護理前護理后0.730 5.835 0.468 0.001 t 值P 值生活能力護理前護理后0.204 2.919 0.839 0.005 t 值P 值社交能力護理前護理后0.597 6.766 0.553 0.001 t 值P 值衛(wèi)生能力護理前護理后0.056 2.589 0.955 0.012 t 值P 值興趣能力護理前護理后0.883 2.908 0.381 0.005 t 值P 值綜合評分護理前護理后0.181 8.324 0.857 0.001 t 值P 值9.37±2.47 7.59±1.24 4.124 0.001 8.24±3.34 5.52±2.64 4.091 0.001 7.87±2.92 6.79±1.12 2.221 0.030 6.74±3.34 4.22±2.27 3.996 0.001 9.47±1.94 6.58±1.17 8.168 0.001 41.06±5.45 34.24±2.79 7.132 0.001 9.72±1.12 6.26±0.73 5.743 0.001 8.07±3.34 4.17±1.02 6.748 0.001 7.54±1.12 5.19±0.95 9.733 0.001 6.78±2.24 3.19±0.88 7.304 0.001 9.97±2.55 5.77±1.29 8.940 0.001 40.79±6.44 30.17±1.08 32.433 0.001
表4 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的一種,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重度精神分裂患者一般伴有自殺行為,威脅其生命安全。 該病的早期臨床表現(xiàn)為個性發(fā)生變化、焦慮障礙、做出個別難以理解的行為、對于自身某部位有不正常的關注、 感覺及知覺障礙等。 關于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原因,學術界存有不同的觀點,多認為與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家庭及社會的影響、軀體因素如心理情緒變異、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有關。我國著名學者張逢春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先天與客觀環(huán)境的綜合作用下,主觀認知與客觀世界發(fā)生了沖突或嚴重分歧,為保護或逃避而發(fā)生分裂[8]。 可見,精神分裂癥患者是在無法實現(xiàn)主客觀統(tǒng)一的情況下,通過分裂的方式滿足自身對統(tǒng)一的需求[9]。因此,大部分精神分裂患者均伴有自我否定與無法融入群體的問題。
臨床除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藥物治療外,還應在康復期給予其相應的護理干預, 以促進患者整體痊愈[10]。常規(guī)護理雖強調(diào)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但因護理整體較為程式化,缺乏與患者個性的結(jié)合,因此常受到患者的排斥及抵觸,難以實現(xiàn)護理效果[11]。 舒適護理是一種較為新穎的護理方式,其能在尊重患者個性的基礎上,結(jié)合具體病情為患者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護理。 該護理方式的優(yōu)勢在于,能根據(jù)患者的實際需求,為其提供系統(tǒng)、全面的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將舒適護理貫穿于患者住院過程中, 通過營造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并針對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進行及時處理,可使患者保持生理愉悅;通過健康宣教、心理講座、文娛活動等,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其擺脫病恥感,獲得心理愉悅;而結(jié)合患者的病情制定相關的康復計劃,有助于其改善精神狀態(tài),緩解心理壓力,增強社會功能,為回歸社會做好準備[12]。
該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ANS 評分、各項病恥感評分及各項IPRO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各項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較之常規(guī)護理,舒適合理的效果更好,能夠更充分地實現(xiàn)護理目的與康復目標。 觀察組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為97.56%,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9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舒適護理更能被患者及家屬接受。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效果更好,能夠緩解患者的陰性癥狀及病恥感,增強其社會功能,患者與家屬的護理滿意度較高,應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