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王夕英
(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qū)中心醫(yī)院內科,山東青島 266041)
慢性心力衰竭為終末期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典型表現,病情進展緩慢,主要累及心臟部位,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隨著病情進展會累及腎臟、肝臟等器官,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手術、機械輔助循環(huán)等,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可有效控制相關臨床癥狀,但患者受疾病影響身體素質較差,影響治療效果[2]。傳統(tǒng)觀念認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盡可能減少體力活動,這易造成其運動耐力降低,不利于心肺功能恢復。 國內外研究顯示[3],規(guī)范性院內運動鍛煉能夠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耐力,降低死亡率,但目前關于家庭運動鍛煉能否取得較優(yōu)效果的研究報道較少。 基于此,該研究選取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該院收治的104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對象,分析以運動鍛煉為核心的家庭心臟康復治療的效果。 具體報道如下。
納入該院收治的104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2 例和觀察組52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25 例;年齡32~78 歲,平均年齡(55.81±2.69)歲;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6.11±1.54)年;心功能分級:II 級30 例,III 級22 例。 觀察組男28 例,女24 例;年齡34~76 歲,平均年齡(56.14±2.71)歲;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6.15±1.63)年;心功能分級:II 級29 例,III 級23 例。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診斷標準[4];心功能分級為II~III 級;各項生命體征穩(wěn)定;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2)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異常;肢體功能障礙,無法參與運動鍛煉;嚴重心律失常;精神障礙,無法依從研究。
對照組采用不包含運動的常規(guī)家庭心臟康復治療。 對患者一般狀況進行綜合評估,普及健康教育知識,使患者正確認知疾病知識及干預方案,自我疏導不良心理,以減輕負性情緒,使其積極面對疾病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以運動鍛煉為核心的家庭心臟康復治療,采用運動心肺功能系統(tǒng)[Care-Fusion Germany 234 GmbH, 型號:Oxycon Mobile,國食藥監(jiān)械(進)字2013 第2213278 號]對患者進行心肺運動試驗,制定針對性運動方案,運動強度=[無氧域測定功率-功率遞增速率×0.75)+(極限功率-功率遞增速率×0.75)]/2,并進行快慢走、游泳、慢跑等運動鍛煉,以心肺運動試驗時心率反應的90%~110%為參考范圍,在12~14 級范圍內運動,時間均為30 min/次,1次/d,運動前熱身5 min,運動后休息5 min,鼓勵患者根據自身耐受情況盡可能一次性完成運動,5 d/周。
兩組干預時間均為3 個月。
(1)心肺功能:干預前、干預后根據心肺運動試驗計算峰值攝氧量(peak oxygen uptake, peak VO2)、峰值功率及無氧域,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tǒng)(衡水康瑞科技有限公司,型號:MindrayDC-25,粵械注準20172231361) 檢測患者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 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LVEF)。
(2)運動耐力、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后采用6 min 步行試驗(6 minute walking test,6MWT)評估患者的運動耐力, 要求患者在固定區(qū)域內行走6 min,計算6 min 的步行距離;采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問卷表 (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5]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量表包括3個維度,21 個條目, 每個條目評分范圍為0~5 分,總分105 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各項心肺功能指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peak VO2、峰值功率、無氧域、LVEF 均較高,LVEDD較短,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心肺功能對比(±s)
表1 兩組心肺功能對比(±s)
組別對照組(n=52)觀察組(n=52)t 值P 值peak VO2(mL/min)干預前干預后峰值功率(W)干預前 干預后無氧域(mL/min)干預前 干預后LVEDD(mm)干預前 干預后LVEF(%)干預前 干預后896.02±262.35 900.83±246.65 0.096 0.924 922.31±190.48 1282.35±331.92 6.784 0.000 74.43±22.92 75.43±22.86 0.223 0.824 76.51±24.62 92.45±8.36 4.421 0.000 626.17±132.06 630.15±131.26 0.154 0.878 654.75±161.53 893.03±263.54 5.559 0.000 61.12±8.15 62.89±5.42 1.304 0.195 60.48±8.53 56.41±5.32 2.919 0.004 35.16±3.05 35.41±4.17 0.349 0.728 36.42±6.53 42.58±5.84 5.071 0.000
兩組干預前6MWT、MLHFQ 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6MWT 較長,MLHFQ 評分較低,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對比(±s)
表2 兩組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對比(±s)
組別6MWT(m)干預前 干預后MLHFQ 評分(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52)觀察組(n=52)t 值P 值345.52±79.63 340.06±82.65 0.343 0.732 406.47±58.23 457.74±75.62 3.874 0.000 62.31±8.52 62.27±8.32 0.024 0.981 46.80±12.05 35.43±12.11 4.799 0.00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內能夠接受到專業(yè)康復鍛煉指導,有利于維持病情穩(wěn)定,但出院后再住院率較高,故二級防御尤為重要[6]。心臟康復為二級防御的重要內容,以運動康復為核心,如何針對性制定以運動鍛煉為核心的家庭心臟康復治療方案是目前臨床工作者亟需解決的難題。
心肺運動試驗可有效評估患者心衰嚴重程度,常用指標包括peak VO2、 峰值功率及無氧域,peak VO2與心功能循環(huán)密切相關,無氧域指機體運動后對氧需求高于循環(huán)所供氧量,即無氧代謝開始,其水平越低則表示患者心功能越差[7]。該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干預后peak VO2、 峰值功率、 無氧域、LVEF 均較高,LVEDD 較短,6MWT 較長,MLHFQ 評分較低(P<0.05),表明以運動鍛煉為核心的家庭心臟康復治療有利于增強患者心肺功能, 提高運動耐力,改善生活質量。張振英等[8]研究結果顯示,以運動鍛煉為核心的家庭心臟康復治療, 包括功率車及普通運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值得大力推廣應用,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運動鍛煉能夠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骨骼肌毛細血管密度, 增加骨骼肌肌力,進而增強運動耐力,促進生活質量改善[9]。 在該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心肺運動試驗對患者的心肺功能進行評估,制定個性化運動鍛煉強度,能夠有效避免傳統(tǒng)心率評估不準確的情況,提供給患者針對性有氧運動訓練方案,進而有效抑制左心室重構,改善心臟收縮、舒張功能,增加心肌灌注,控制病情進展[10]。 功率車能夠針對患者具體情況設定個體化功率,利于更好維持平衡,且患者若出現不適情況可立即停止,結合快慢跑、騎自行車等常規(guī)運動方式,能夠解決場地限制,持續(xù)性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與住院運動訓練相比,以運動鍛煉為核心的家庭心臟康復治療患者不需住院,能夠更好地調動患者的參與積極性,減輕家庭、社會經濟負擔,且安全、有效,更有利于實施康復鍛煉。
綜上所述,以運動鍛煉為核心的家庭心臟康復治療能夠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強運動耐力,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