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航,祁巧燕,于蔓莉
(1.甘肅省第三人民醫(yī)院藥劑科,甘肅蘭州 730020; 2.甘肅省第三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甘肅蘭州 7300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具有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的特點,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肺功能持續(xù)減退,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 肺呼吸康復治療是COPD 患者穩(wěn)定期非藥物治療的一種重要方法,具有較高的可行性,但受醫(yī)療基礎條件、 醫(yī)療人員理論知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在臨床中的應用現(xiàn)狀并不樂觀[2]。該研究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5 月該院收治的128 例COPD 穩(wěn)定期患者為對象,分析肺呼吸康復治療對COPD 穩(wěn)定期患者運動耐量及肺功能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128 例COPD 穩(wěn)定期患者納入該次研究。 納入標準:(1)符合COPD 的診斷標準[3];(2)患者近4 周內(nèi)咳嗽、氣短等癥狀穩(wěn)定;(3)COPD 肺功能分級為II~III 級。 排除標準:(1)語言溝通障礙;(2)合并惡性腫瘤以及其他嚴重的器質(zhì)性、 系統(tǒng)性疾??;(3)精神疾病史;(4)對該研究涉及藥物不耐受;(5)處于COPD 急性期。將符合上述標準的128 例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64 例)及對照組(64 例)。觀察組:男46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67.85±8.23)歲;平均病程(5.83±1.49)年;COPD 分級:II 級38 例、III級26 例。 對照組: 男49 例, 女15 例; 平均年齡(68.12±8.36)歲;平均病程(5.54±1.58)年;COPD 分級:II 級33 例、III 級31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予以患者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粉霧劑[AstraZeneca AB(瑞典),國藥準字H20160447, 規(guī)格:(320 μg+9 μg)/吸]1 吸/次,1~2 次/d;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氣霧劑[葛蘭素史克制藥(蘇州) 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150673, 規(guī)格:100 μg/撳]1~2 撳/次,次數(shù)<8 次/d;茶堿緩釋片(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0700,規(guī)格:0.1 g/片)0.1~0.2 g/次,2 次/d。 持續(xù)治療6 個月。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肺呼吸康復治療。 具體內(nèi)容包括:(1)健康宣教:康復治療前由呼吸科醫(yī)師組織開展COPD 相關(guān)的知識專題講座,告知患者康復鍛煉的必要性及疾病相關(guān)知識。(2)呼吸訓練:①腹式呼吸:保持吸氣時腹部膨隆、呼氣時腹部收縮。②縮唇呼吸:經(jīng)鼻吸氣后稍屏氣,縮唇呈“口哨狀”,緩慢呼出氣體,使吸氣、呼氣的比例為1:2。③呼吸操:站立平靜呼吸,放松緊張身體;立位垂臂吸氣,身體前傾呼氣;單舉上臂吸氣,雙手壓腹呼氣;平舉雙臂吸氣,雙臂下垂呼氣;平伸上肢吸氣,雙手壓腹呼氣;雙手抱頭吸氣,轉(zhuǎn)體90°呼氣;舉起上肢吸氣,蹲下攥拳呼氣。患者做完4 次呼吸操以后,再練習腹式呼吸2 次,作為1 組。上述三種呼吸訓練5 min/次,3 次/d。(3)肢體訓練: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和耐受情況指導其進行上肢繞圈訓練、步行、慢跑,20~30 min/d。 (4)長期氧療:對于在運動訓練中出現(xiàn)低氧癥狀或氧分壓<60 mmHg的患者,需要接受氧療,氧流量設置為1.5~2 L/min,6~12 h/d。 (5)生活習慣干預:囑咐患者保持良好的起居習慣。 (6)心理干預:主動關(guān)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其不良情緒進行及時干預。 持續(xù)治療6 個月。
(1)采用改良英國醫(yī)學研究學會呼吸困難指數(shù)(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 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呼吸困難癥狀,按0~4 級計0~4分,分值越高,表示呼吸困難癥狀越嚴重[4]。
(2)采用COPD 評估測試(COPD assessment test,CAT)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整體狀態(tài),包含8 個條目,總分40 分,分值越高表示整體狀態(tài)越差[5]。
(3)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肺功能儀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進行檢測, 包括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xiàn)EV1)、FEV1占預計值的百分比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as a percentage of expected value,F(xiàn)EV1%pred)、FEV1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 (the ratio of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to the 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EV1/FVC)。
(4)采用6 min 步行試驗(6 minute walking test,6MWT)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運動耐量,讓患者完全休息15 min 后在平地上盡量快走, 測量其最終步行距離[6]。
(5)采用慢性病患者生命質(zhì)量測定量表體系之COPD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s-COPD, QLICD-COPD)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zhì)量,包含45 個條目,總分225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佳[7]。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如性別、COPD 分級等,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如呼吸困難癥狀、整體狀態(tài)、肺功能指標等用(±s)表示,采用t 檢驗。 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mMRC 評分及CAT 評分進行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mMRC 評分及CAT 評分進行比較,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及整體狀態(tài)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及整體狀態(tài)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mMRC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CAT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64)對照組(n=64)t 值P 值2.74±0.48 2.89±0.52 1.696 0.092 1.95±0.43*2.21±0.58*2.880 0.005 27.29±4.65 28.15±4.71 1.039 0.301 18.16±3.75*22.37±3.82*6.292 0.000
治 療 前, 兩 組 患 者 的FEV1、FEV1%pred、FEV1/FVC 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 察 組 的FEV1、FEV1%pred、FEV1/FVC 均 高 于 對 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64)對照組(n=64)t 值P 值FEV1(L)治療前 治療后FEV1%pred(%)治療前 治療后1.09±0.41 1.19±0.45 1.314 0.191 1.74±0.49*1.42±0.38*4.128 0.000 56.24±6.12 57.34±6.79 0.963 0.338 68.24±7.43*62.33±6.97*4.641 0.000 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53.49±8.32 55.76±8.73 1.505 0.135 69.28±8.65*62.71±7.12*5.077 0.000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6MWT、QLICD-COPD 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6MWT 長于對照組,QLICD-COPD 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運動耐量及生活質(zhì)量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運動耐量及生活質(zhì)量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64)對照組(n=64)t 值P 值6MWT(m)治療前 治療后QLICD-COPD 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289.41±35.26 298.44±32.15 1.514 0.133 374.29±38.06*327.46±35.98*7.153 0.000 127.83±17.95 132.19±18.06 1.370 0.173 194.37±18.49*175.26±15.34*6.363 0.000
COPD 是一種以持續(xù)性氣流受限、進行性肺功能下降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 隨著疾病進展、肺實質(zhì)的破壞程度不斷加重,患者可出現(xiàn)各種嚴重并發(fā)癥, 對其生命安全構(gòu)成巨大威脅。 據(jù)統(tǒng)計, 截止到2018 年我國已有近1 億的COPD 患者, 且隨著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COPD 發(fā)病率仍會增高, 給社會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8]。
福莫特羅、沙丁胺醇、氨茶堿屬于β2 受體激動劑、磷酸二酯酶抑制劑類藥物,具有解除平滑肌痙攣、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是臨床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常用的藥物[9]。藥物治療能通過緩解呼吸道癥狀、改善通氣功能來提高患者的肺功能, 優(yōu)化各項臨床指標。COPD 患者通常伴有氣道阻塞,使肺及胸廓的順應性下降,導致膈肌活動度變小、收縮力下降。采用肺呼吸康復治療可以通過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等呼吸訓練鍛煉患者的呼吸相關(guān)肌肉,使其功能得以恢復或改善,以增加其支氣管內(nèi)壓、擴大支氣管內(nèi)徑,緩解呼氣相氣道塌陷癥狀,幫助陷閉氣體排出,解除氣道閉塞、改善通氣功能[10]。 同時全身運動訓練可以通過有氧運動促進機體的有氧代謝, 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強運動耐力。 且該研究也將疾病指導、營養(yǎng)干預、心理指導納入肺呼吸康復治療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減少認知不足、營養(yǎng)不良、不良心理因素對治療結(jié)果造成的負面影響。該研究結(jié)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的FEV1、FEV1%pred、FEV1/FVC、QLICD-COPD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6MWT 長于對照組,CAT 評分、mMRC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說明肺呼吸康復治療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綜上所述,西藥聯(lián)合肺呼吸康復治療在COPD 穩(wěn)定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確切, 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緩解其呼吸困難癥狀,提高其運動耐量,優(yōu)化其整體狀態(tài)和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