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冬梅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江蘇南通 226100)
結(jié)直腸癌屬于目前臨床中發(fā)生率較高的下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臨床多采用根治性手術治療,可較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5 年生存率高, 術式成熟[1]。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的普及,腹腔鏡已被廣泛應用于結(jié)直腸癌患者的治療中,其具有微創(chuàng)、直觀、術后康復快等優(yōu)勢。 但該術式仍然屬于侵入式操作,受手術影響,患者術后仍然存在一定并發(fā)癥風險,影響患者康復[2]。 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下,對結(jié)直腸癌患者的圍術期管理仍然以傳統(tǒng)觀念為主,護理方案較為簡單且保守,不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3]。加速康復外科是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即按照循證醫(yī)學,盡可能地減少患者在圍術期的損傷,近年來在各種惡性腫瘤患者的圍術期管理中得到了應用, 并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4]?;诖?, 該次研究選擇該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月收治的腹腔鏡結(jié)直腸癌根治術患者50 例, 通過隨機對照,探討了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腹腔鏡結(jié)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腹腔鏡結(jié)直腸癌根治術患者50例。 納入標準:(1)滿足結(jié)直腸癌的診斷標準[5];(2)均采用擇期腹腔鏡下根治性手術治療;(3)年齡18 歲以上;(4)預期生存時間>6 個月;(5)對該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特殊生理時期如圍絕經(jīng)期女性;(2)遠端轉(zhuǎn)移者;(3)既往精神疾病史者;(4)既往腹腔手術史或存在彌漫性感染者。以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25 例,男17 例,女8 例;年齡55~86(67.87±4.10)歲;病程3~17(8.21±1.95)個月;結(jié)腸癌15 例,直腸癌10 例。 試驗組25 例,男15 例,女10 例;年齡55~88(68.10±4.22)歲;病程3~18(8.54±2.07)個月;結(jié)腸癌16 例,直腸癌9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已通過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術前1 d 常規(guī)訪視,核對患者信息,向患者介紹手術方案,完善術前準備工作。術前3 d 開始進半流食,術前1 d 進流食,術前禁食至少12 h,禁水至少6 h,并留置胃管。 術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手術配合工作。 術后予以患者硬膜外自控鎮(zhèn)痛,待其排氣后可開始進流食,術后3~4 d 鼓勵其下床活動。
試驗組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 主要內(nèi)容包括:(1)術前:術前1 d 到病房訪視患者,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耐心地向其介紹手術流程,并配合視頻宣講,告知其預期手術效果,減輕其擔憂,并通過勸慰、講解成功案例等方式減輕其心理壓力。 術前1 d 開始進流食,術前6 h 禁食,術前4 h 禁飲,術前2 h 予以患者口服10%葡萄糖溶液400 mL,不常規(guī)留置胃管。 (2)術中:控制好室內(nèi)溫度,以24~26℃為宜,濕度維持在45%~60%。強化保溫管理,手術臺上墊保溫毯,對患者非手術區(qū)域進行覆蓋,對腹腔沖洗液體、輸注液體均使用恒溫水浴加熱至37℃,維持中心溫度在36℃以上。 術畢前30℃,提前將病房溫度調(diào)節(jié)至28℃,并鋪好保溫毯。 (3)術后:術后4 h,開始試飲水,少量飲用溫水,控制在50 mL 左右,如果患者未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不適,術后6 h 可進流食,在肛門排氣后進半流食。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如果疼痛視覺模擬評分<4 分,則采用音樂療法、 看電視等方式轉(zhuǎn)移患者的注意力,如果疼痛嚴重,則遵醫(yī)囑采用多模式鎮(zhèn)痛方案,并在留置鎮(zhèn)痛泵后,告知患者、家屬在患者疼痛難以忍受時按壓鎮(zhèn)痛泵,注意轉(zhuǎn)移患者對疼痛的關注,進而減少按壓鎮(zhèn)痛泵的次數(shù),術后48 h 停止使用鎮(zhèn)痛泵。術后1 h 開始對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從遠心端開始進行環(huán)狀按摩,每次20 min,每日3 次。 麻醉清醒后6 h,輔助患者在床上活動,進行坐起、屈膝、伸膝等動作,每次10 min, 每2 小時活動1 次, 結(jié)合患者恢復情況,逐漸過渡至床旁坐起、床旁站立、輔助步行、獨立步行,逐漸延長活動時間。
(1)比較兩組康復指標。包括離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從患者回到病房時開始計時。
(2)比較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 于術前1 d、術后3 d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 預處理分離血清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6、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樣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水平。
(3)比較兩組免疫功能。 于術前1 d、術后3 d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以血清標本為檢測樣本,采用散射 比 濁 法 測 定 免 疫 球 蛋 白(immunoglobulin,Ig)A、IgM、IgG 水平。
(4)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常見并發(fā)癥包括感染、腹脹、腸梗阻、低體溫等。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計量資料分別以[n(%)]、(±s)表示,組間比較行χ2、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離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康復指標比較(±s)
組別離床活動時間(h)排氣時間(d)排便時間(d)進食時間(d)住院時間(d)對照組(n=25)試驗組(n=25)t 值P 值57.44±4.32 40.38±5.23 12.575 0.000 2.74±0.75 2.06±0.61 3.517 0.001 3.49±0.84 2.46±0.76 4.546 0.000 2.85±0.44 0.53±0.15 24.954 0.000 7.60±1.22 5.81±0.94 5.811 0.000
術前,兩組IL-6、CRP、SAA 水平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術后, 試驗組IL-6、CRP、SAA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對照組(n=25)試驗組(n=25)t 值P 值IL-6(ng/L)術前1 d 術后3 d CRP(mg/L)術前1 d 術后3 d 6.28±1.15 6.34±1.20 0.181 0.858 17.91±2.06 11.29±2.34 10.617 0.0000 1.96±0.53 2.02±0.51 0.408 0.685 24.82±5.17 17.25±5.54 4.995 0.000 SAA(mg/L)術前1 d 術后3 d 3.61±1.12 3.56±1.07 0.161 0.872 48.32±7.15 31.35±6.20 8.966 0.000
術前,兩組IgA、IgM、IgG 水平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試驗組IgA、IgM、IgG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s),g/L]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s),g/L]
組別對照組(n=25)試驗組(n=25)t 值P 值IgA術前1 d 術后3 d IgM術前1 d 術后3 d 2.81±0.35 2.77±0.37 0.393 0.696 2.08±0.16 2.42±0.20 6.637 0.000 1.88±0.20 1.92±0.19 0.725 0.472 1.10±0.19 1.41±0.21 5.473 0.000 IgG術前1 d 術后3 d 9.46±0.82 9.52±0.78 0.265 0.792 6.22±0.58 7.15±0.69 5.159 0.000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
結(jié)直腸癌屬于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以中老年人為高發(fā)群體,近年來該病發(fā)生率不斷升高。 對于結(jié)直腸癌患者,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但因術中機械刺激、麻醉影響等,導致患者胃腸功能會受到抑制,且因手術損傷,致使患者術后下床所需時間較長[6]。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下,由于患者禁食水時間長,未注意對其應激反應進行干預,且其術后臥床時間長,導致其康復進程仍然較為緩慢[7]。
該研究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在術前通過對患者進行訪視,予以其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減輕其應激反應,配合縮短禁食水時間,術前口服葡萄糖溶液,可維持其術中血糖穩(wěn)定,減少代謝性應激反應,也能夠避免其手術耐受能力下降[8]。 術中、術后強化保溫管理工作可以維持患者體溫的穩(wěn)定,減少應激反應,避免損傷免疫系統(tǒng)功能[9]。 術后早期進食,可以補充機體營養(yǎng),糾正患者負氮平衡及水電解質(zhì)紊亂,并可通過對消化道的刺激,興奮迷走神經(jīng),促進胃腸蠕動。多模式鎮(zhèn)痛方案可以在保證鎮(zhèn)痛效果的基礎上減少麻醉藥物對患者的影響[10]。 早期按摩與循序漸進的活動鍛煉可以加快患者機體新陳代謝,緩解腹脹癥狀,促進營養(yǎng)吸收,且通過讓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胃腸功能,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11-12]。 該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離床活動、排氣、排便、進食、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有利于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對促進其康復具有顯著意義。 術后,試驗組IL-6、CRP、SAA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可以減少機體炎癥反應。 分析其原因在于,通過實施一系列減輕應激反應的干預措施,可以減少機體炎癥因子的釋放,配合保溫、營養(yǎng)支持等措施,則可進一步降低患者的炎癥反應水平。 術后,試驗組IgA、IgM、IgG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有利于改善機體免疫功能。 考慮其原因為,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有利于減輕患者的手術創(chuàng)傷,并避免炎性介質(zhì)活化參與免疫應答以及炎癥反應, 減輕對機體免疫功能的抑制,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有利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有利于患者康復。 分析其原因為,通過實施減輕患者應激反應等護理措施,可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降低患者感染風險,術后早期下床活動也可降低腹脹、腸梗阻的發(fā)生風險, 強化保溫管理也能夠降低低體溫發(fā)生風險,故而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對腹腔鏡結(jié)直腸癌根治術患者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方案進行圍術期管理,能夠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可縮短離床活動時間,減輕機體炎癥反應,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