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473000)常金燕
中風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極易引起偏癱等功能性障礙,具有發(fā)病突然、殘死率高的特點,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家庭氛圍[1]。臨床多采用一定護理手段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以家庭為中心護理(Family-Centered Care,F(xiàn)CC)模式是利用家庭的支持與配合,將康復訓練延伸至出院后家庭干預,鼓勵家屬參與醫(yī)療康復的規(guī)劃、實施、評估過程,幫助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及社會[2]。本研究選取我院中風后偏癱患者96例,旨在探討FCC模式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中風后偏癱患者96例(2019年3月~2020年3月),按照入院時間分為兩組,其中2019年3月~2019年10月內48例為常規(guī)組,2019年11月~2020年3月內48例為研究組。常規(guī)組男24例,女24例;年齡49~75歲,平均(63.78±5.48)歲;病程1~9年,平均(3.87±1.34)年。研究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50~76歲,平均(64.21±5.34)歲;病程1~8年,平均(3.75±1.31)年。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均衡可比(P>0.05)。
1.2 選例標準 ①納入:經顱腦CT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中風;伴有一側偏癱、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日常生活受限但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晰;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合并急性期疾??;精神或意識障礙;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
1.3 方法 根據(jù)病情兩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包括營養(yǎng)神經、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wěn)定斑塊等。
1.3.1 常規(guī)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進行中風基本知識、功能鍛煉重要性等健康教育,培養(yǎng)良好作息規(guī)律與飲食習慣,并定時鍛煉肢體功能。
1.3.2 研究組 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采用FCC模式,①出院前發(fā)放中風疾病護理書籍,詳細講解藥物管理、肢體訓練、溝通方式等,加深患者及家屬對疾病認知,減輕家屬恐懼感及壓力感;②根據(jù)病情及家庭狀況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并保證家屬加入康復護理團隊,參與干預計劃及決策;③鼓勵家屬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根據(jù)家屬對患者的個性、生活習慣的了解,講解功能訓練對康復進程的影響,提高其配合度,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④由家屬協(xié)助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包括床上翻身、內旋肌與內收肌的夾腿運動、橋式運動、握拳、起立訓練,保持靜態(tài)坐位平衡,并訓練其協(xié)調能力,加強軀干主動活動,并于平衡杠內訓練直立行走,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原則;⑤營造溫馨家庭環(huán)境,保持空氣清新,勤換洗衣物,鼓勵其聽音樂廣播、自行刷牙穿衣、看書說話等,提升生活信心。兩組均干預3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兩組鍛煉依從性,積極主動配合干預訓練為完全依從,不配合但經勸說開導后配合為依從,完全不配合為不依從。完全依從、依從計入總依從。②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兩組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測評法(FMA評分)評估,其中上肢0~66分,下肢0~34分,總分0~100分,分數(shù)越高肢體功能越好。③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兩組軀干活動能力,采用軀干損傷量表(TIS評分)評估,包括動態(tài)坐位平衡、靜態(tài)坐位平衡、協(xié)調能力等,總分0~23分,分數(shù)越低活動能力越差。④生活質量,采用腦卒中影響量表(SIS評分)評估,總分0~100分,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鍛煉依從性 研究組25例完全依從,21例依從,2例不依從;常規(guī)組22例完全依從,17例依從,9例不依從。研究組鍛煉依從性95.83%(46/48)高于常規(guī)組的81.25%(39/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31,P=0.025)。
2.2 FMA評分 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FMA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附表1 兩組FMA評分比較(±s,分)
附表1 兩組FMA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上肢 下肢干預前 干預3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 4 8 3 4.5 7±4.0 1 5 5.4 7±4.2 8 1 4.6 9±2.1 4 2 8.9 8±2.3 1常規(guī)組 4 8 3 4.9 9±4.3 6 4 9.8 9±4.1 2 1 5.1 0±2.2 3 2 3.1 4±2.1 0 t 0.4 9 1 6.5 0 8 0.9 1 9 1 2.9 6 0 P 0.6 2 4 <0.0 0 1 0.3 6 0 <0.0 0 1
2.3 TIS、SIS評分 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TIS、SIS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附表2 兩組TIS、SIS評分比較(±s,分)
附表2 兩組TIS、SI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T I S S I S干預前 干預3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 4 8 1 1.2 5±1.2 3 1 8.5 9±1.3 5 6 5.4 8±5.2 7 8 3.1 5±5.6 4常規(guī)組 4 8 1 0.9 6±1.2 9 1 5.1 2±1.3 0 6 6.1 2±5.4 9 7 4.1 4±5.1 0 t 1.1 2 7 1 2.8 2 8 0.5 9 4 8.2 0 9 P 0.2 6 3 <0.0 0 1 0.5 5 4 <0.0 0 1
中風是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會引發(fā)腦功能損傷,進一步導致肢體功能障礙,降低生活自理能力,配合一定護理手段改善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是目前臨床研究熱點內容。
FCC模式是家屬參與護理過程的新型護理方式,鼓勵家屬參與護理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體現(xiàn)支持、尊重、合作等合作理念,促進家庭健康行為,與常規(guī)護理比較,具有個性化、親情化的優(yōu)勢[3]。中風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需長期臥床,心理壓力增大,依從性較差,生活質量降低。本研究采用FCC模式,結果顯示,研究組鍛煉依從性95.83%高于常規(guī)組的81.25%(P<0.05)。FCC模式在中風后偏癱患者出院時詳細介紹疾病知識、肢體訓練方式,加強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及康復自信;并利用家屬對患者生活習慣、性格的了解,針對性制定康復計劃,從而提高其鍛煉依從性[4]。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FMA、TIS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在家屬鼓勵、幫助、陪同下,患者可積極主動進行肢體功能訓練,通過床上翻身、起立訓練、平衡維持等多種個性化護理方法,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提升其肢體功能及軀干活動能力。此外,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SIS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P<0.05)。在良好家庭氛圍下,通過家屬親情陪伴、悉心照顧,中風后偏癱患者能保持良好依從性,積極配合訓練,逐漸恢復肢體功能及自理能力,保證生活質量,提升生活信心。
綜上所述,F(xiàn)CC模式應用于中風后偏癱患者能提高其鍛煉依從性,改善肢體功能及軀干活動能力,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