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良 袁孝兵 沈 欣 蔣英俊 繆華緯 王鳳云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不能運輸足夠的氧至組織細胞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綜合征。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濃度來代替測定紅細胞容量。研究證實,貧血與許多潛在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及較重的臨床表現(xiàn)密切相關(guān),且是這些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在實際臨床工作中,貧血合并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也并不罕見,因此,關(guān)注貧血患者的腦部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TCD)作為一種簡便、無創(chuàng)及可重復的檢查手段,臨床上被廣泛應(yīng)用于對腦部前循環(huán)和后循環(huán)血流動力學檢測。本研究旨在觀察臨床上不同程度的貧血患者腦血流動力學的情況,并隨訪患者治療前后腦血流速度的變化。
n
=32)與中重度貧血組(n
=36)。貧血患者分組標準:Hb>90 g/L為輕度貧血;60~90 g/L為中度貧血;30~59 g/L為重度貧血。排除標準:白血病等惡性腫瘤性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頸椎病、腦外傷、腦血管畸形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對腦血管損傷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評審委員會批準。3組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Hb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表1 3組對象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采用雙通道經(jīng)顱多普勒儀(深圳德力凱,型號:EMS-9)對所有受試者進行腦血管血流速度進行探測,脈沖探頭頻率為2 MHz,所有受試者取仰臥位,經(jīng)顳窗檢測前循環(huán)血管左側(cè)大腦中動脈(left middlecerebral artery,LMCA)、右側(cè)大腦中動脈(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RMCA);經(jīng)枕后窗檢測后循環(huán)血管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BA)、左側(cè)椎動脈(left vertebral arter,LVA)和右側(cè)椎動脈(right vertebral arter,RVA),記錄各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
1.3 觀察指標 記錄3組對象腦部各動脈血管平均血流速度。記錄輕度貧血組和中重度貧血組患者經(jīng)治療1個月后門診密切隨訪復查的Hb值和TCD監(jiān)測的各大腦動脈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值,對輕度貧血組和中重度貧血組治療前后各指標進行比較,并對兩組治療前后差值進行比較。
P
<0.05)。中重度貧血組患者的LMCA、RMCA、BA、LVA和RV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正常對照組和輕度貧血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表2 3組對象腦部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比較
2.2 兩組貧血患者治療前后指標比較 治療前,中重度貧血組患者的LMCA、RMCA、BA、LVA和RV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輕度貧血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MCA、RMCA、BA、LVA和RVA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中重度貧血患者治療后腦部各血管血流速度較治療前減慢,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輕度貧血患者治療前后腦部各血管血流速度較治療前均無明顯變化(P
>0.05)。治療后,兩組貧血患者Hb較治療前均明顯增加(P
<0.05),兩組貧血患者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兩組治療前后各指標差值比較,中重度貧血組的Hb治療前后變化高于輕度貧血組(P
<0.05)。中重度貧血組的LMCA、BA、LVA和RVA治療前后平均血流速度變化程度高于輕度貧血組(P
<0.05),而RMCA治療前后平均血流速度變化與輕度貧血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表3 兩組貧血患者治療前后Hb與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變化比較
運用TCD檢測大腦血流動力學的變化,通常會評估大腦MCA的平均血流速度,這是因為大腦MCA作為頸內(nèi)動脈的直接延續(xù),管徑較粗,TCD檢出率較其他顱內(nèi)動脈高。同時腦底各血管變異很多,而前循環(huán)血管中以大腦MCA變異最少,血流速度最穩(wěn)定。研究顯示,改善患者的Hb水平能夠改善MCA的血液循環(huán),MCA的平均血流速度、RI和PI減少以及舒張末期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本研究不僅以LMCA和RMCA的平均血流速度作為研究對象,同時亦檢測了BA、LVA和RVA的血流速度,結(jié)果提示TCD均能很好地檢出各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為了探明該現(xiàn)象是可逆的還是非可逆行改變,而非可逆性改變可能是中重度貧血引起或伴隨腦部器官或血管等器質(zhì)性損傷變化導致的,本研究對貧血患者常規(guī)治療干預后與干預前腦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進行對比?;颊咧委?個月后,隨訪結(jié)果顯示,中重度貧血患者治療后腦部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較治療前減慢,而輕度貧血患者治療前后腦部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無明顯變化。中重度貧血組患者LMCA、BA、LVA和RVA治療前后平均血流速度差值高于輕度貧血組,提示對中重度貧血患者進行的治療,上述血管的血流速度的改善可能更為顯著,對這些血管的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可能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jù)。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中重度貧血患者隨Hb不同程度的恢復,腦血流速度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減慢,表明這種因貧血引起的腦血流速度增加是一種適應(yīng)性改變、也是可逆的。
本研究中,貧血治療隨訪的病例數(shù)較少,且關(guān)于貧血改善后大腦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的文獻報道亦較少,因此,本研究將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綜合評估輸血和藥物治療使貧血改善前后腦血流動力學變化規(guī)律,以便于臨床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