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嘉儀
摘 要:漆畫從漆器脫胎而來,在脫離用器的概念之后,如重獲新生般打開了繪畫藝術的新視野。工藝師們做漆,因質而造型,在作品上力求達到形質合一的漆藝語境。而漆畫在視覺圖像上的表達可更加精分為“漆語”與“畫意”。漆畫有其獨特的表達語言,與其他畫種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視覺藝術呈現(xiàn)。
關鍵詞:《新居》;“四因說”;漆畫
一
因緣際會,筆者在碩士的第一學期接觸到了漆畫。在裝飾畫這門課中,通過學習和了解,也接觸到了絹畫、油畫、粉畫、蠟畫、綜合材料等繪畫表達方式。對于多種繪畫的研習,讓筆者能夠更加系統(tǒng)地去了解和統(tǒng)籌今后的創(chuàng)作。在學習的過程中筆者深切體悟到:對于各類不同的繪畫來說,它們之間更多只是通過不同的材質和形式去表達,呈現(xiàn)在大美術環(huán)境下的藝術性和繪畫性是不變與相通的。因此,筆者通過更多更廣的學習,讓自己能夠熟悉不同材質的特性,以便在今后創(chuàng)作過程中去挑選適合自己的方式,更為貼切地去表達每一次的創(chuàng)作主題。
從初遇漆畫的對過敏的恐懼,到對漆畫產(chǎn)生了巨大的興趣,幾年的校園學習,使筆者對漆畫有了深厚的“革命感情”。一方面要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大漆過敏,另一方面又一次又一次被漆畫的魅力所折服。就漆畫的發(fā)展而言,或許因為其制作過程的特殊性,讓它早早地就被打上了匠氣的烙印,更多的時候是說“做”漆畫,而不是“畫”漆畫。甚至有言論稱“不會畫畫的人才去畫漆畫”。想來,有這種言論,也是出于對漆畫的不了解。事實上,若是想要巧妙地去表達漆畫中的“漆語”和“畫意”,這絕非一件易事。
初學時,漆畫帶給筆者最大的感觸,不單是來自某個作品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畫面,更多的是來自于漆畫作品的繪制過程:這是將過去學習的繪畫技巧同磨漆畫的制作方式結合起來的過程,是一種全新的繪畫方式。對天然大漆的實驗和探索貫穿于整個創(chuàng)作實踐當中。對筆者來說,尤為喜歡和迷戀這個過程,這是一個發(fā)現(xiàn)的過程,也是對于漆材質探索研究的過程。
二
筆者的漆畫作品《新居》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生活,記錄對當下的思考與感悟。筆者在漆畫學習初期,剛剛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個小窩。其間所經(jīng)歷的一件件一樁樁,都倍感新鮮和有意義。恰逢開展有關于漆畫創(chuàng)作的課程,便選擇了“新上海人入新居”作為自己此次漆畫創(chuàng)作的主題。
在確定了此次創(chuàng)作的主題之后,筆者進行了前期的資料搜集與考察工作。通過了解,筆者得知身邊幾位剛在上海安家的朋友們的想法,興奮、開心、孤單與壓抑感交雜。興奮之處在于自己在一個城市開始了新的生活,開心之處在于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天地,孤單與壓抑感在于對生活的未知和來自這個繁華大都市的壓力。這些真實感受,對于筆者的創(chuàng)作來說,使得原本單薄的一個想法變得具體可觸,也使得在創(chuàng)作構想上有了豐富而生動的細節(jié)。
在個人美學觀念上,此次的創(chuàng)作更加傾向于表達現(xiàn)實主義的趣味,在具象與意象之間,去構建所要表達的場景。畫面的背景通過運用色彩的變化,制造出交錯的線條,從而搭建了一個空間,表達一種紛繁而又靜謐的都市生活。在構圖的設定方面,把一位少女作為畫面的主體,給女孩的身上打上一束光,如同舞臺劇的主角一般。然后通過懸空的大提琴、奔跑的貓咪、潑灑的油漆等元素,去營造一種飄忽不定的氛圍,與背后穩(wěn)定的空間形成對比,用一種較為含蓄的手法來將各種復雜的情緒融合在畫面中。在人物的塑造上,把少女略帶微笑的臉部進行虛化,不去過分渲染人物的情緒,而是希望畫面能夠以營造的這種意境去做整體的呈現(xiàn)。當然在材質的運用方面,也是將線條的變化與各種材料的肌理交相呼應,讓作品在現(xiàn)場的觀賞中,能夠給人更深層次的視覺審美感受。
三
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有關于材質媒介的一種說法——“四因說”,即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目的因。我們單從繪畫這個角度來說,也可以沿用“四因說”。亞里士多德“四因說”中的質料因實際就是繪畫中的工具和基本材料,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理解的藝術媒介?!八囊蛘f”簡潔明了地解釋了藝術家是如何將自己的藝術想法通過藝術材料、藝術媒介向現(xiàn)實的、成熟的藝術作品轉化的這么一個過程。
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者想要去呈現(xiàn)的情感而言,作品由靈感出發(fā)到完成,須有一定的呈現(xiàn)方式以及形態(tài)。首先作為一件作品必須要實現(xiàn)“實物化”,因為這種靈感需要有一定的載體來傳達。藝術的“實質化”必須要有一定材料的依托,在材料上的選擇要與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相適應,對的材料可以讓你的畫面呈現(xiàn)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工記》內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對于漆畫的制作來說,時機、材質、品位和工藝缺一不可。在漆畫創(chuàng)作實踐中,天時地利、材料技術都會影響其效果。筆者在初次嘗試中感受到,漆藝有許多別具一格的表現(xiàn)技法,可是卻會因為其干燥過程的不可控,以及磨漆畫對于傳統(tǒng)正序疊加繪畫方式的反推,讓以漆入畫變得尤為困難。對此,要自己去多探索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漆的特性,用漆語言來呈現(xiàn)一幅好的作品。
通過一系列的探索與研究,筆者學習了許多不同的藝術表達方法。只有對不同材料熟練應用,把握好不同材料的特性,才能在創(chuàng)作中使其為我所用。在質料的表達上,無論是絹畫的柔美,還是漆畫的溫潤美,還是墨刻的剛毅美,抑或是綜合材料的質感美,都需要通過不斷練習才能更好地掌握。只有不斷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與嘗試,才能在當代的藝術大流中找到合適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
四
在校園學習創(chuàng)作期間,筆者先進行基本的臨摹,后來開始接觸復雜的漆畫,在漆畫工作室工作的這幾年,清晰地了解到創(chuàng)作需要在思考與探索中前進。漆畫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需要腦力的“體力活”。對于畫面的構建,對丙烯色稿與作品進行“翻譯”,每一筆都需要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特別是在初期,筆者不但要經(jīng)歷痛苦的過敏適應過程,去學習如何制作厚重的底板,同時還需要去解決大漆無法迅速干燥的問題。漆畫創(chuàng)作中,需要在上好一遍漆之后,將漆板搬入陰房,在合適的溫度、濕度下陰干后才能再繼續(xù)繪制。此外,在繪制的過程中也要適應大漆顏色少、顏色變化無法控制等問題。漆畫的繪制需要創(chuàng)作者十分有耐心,想要在短期內完成一幅漆畫是不可能的事。筆者在繪制漆畫中遇到的這些問題,也是很多人學習漆畫所遇到的阻礙,這是我們需要去探索和發(fā)展之處。
藝術媒介往往也在推動著藝術發(fā)展。例如在早期秦大統(tǒng)一后,筆的制作工藝水平提高。王羲之曾在《筆經(jīng)》中對此作過說明:“先用人發(fā)抄數(shù)十莖,雜羊青毛并兔毳,惟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令治。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見,然后安之?!庇纱说於撕蟠P的基本形態(tài)。再后來毛筆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各式牢固而又富有彈性的工具。不同的工具,畫出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同時,人造墨、造紙工藝也不斷進步,讓創(chuàng)作者更便捷地去進行創(chuàng)作。每一次的質料革新都推動著相對應的藝術形態(tài)的發(fā)展。
一件藝術作品所呈現(xiàn)出來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藝術創(chuàng)作者對于藝術語言的自我發(fā)揮決定的。藝術語言是藝術家反映生活、表達意境的一種工具。作品的繪畫性、形式感與思想性,按照藝術家自我的審美需求進行構建,再通過媒介傳達到觀者面前。相信在未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文觀念的不改變、藝術創(chuàng)作者審美的變化、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將出現(xiàn)更獨特的創(chuàng)作媒介與創(chuàng)作形式,讓藝術家們更加便捷地去創(chuàng)作漆畫,去發(fā)揚這一門古老的東方畫種,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作品。
作者單位:
上海純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