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一 吳素鳳 孫晶 方劍喬*
貝爾氏面癱又稱特發(fā)性面神經(jīng)麻痹或面神經(jīng)炎,是因莖乳突孔非特異性炎癥使面神經(jīng)受損導致的周圍性面癱[1]。臨床表現(xiàn)為患側面部肌肉癱瘓,額紋消失,皺額蹙眉不可,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不能露齒、鼓頰。流行調(diào)查顯示,該病在我國的患病率高達258/10 萬[2]。貝爾氏面癱一般表現(xiàn)為急性發(fā)作,在本病急性期介入規(guī)范治療意義重大,若治療不當,則可能出現(xiàn)如不能閉眼、眼睛干澀、眼角膜潰瘍及視力下降等短期后遺癥,甚至出現(xiàn)面肌痙攣、癱瘓肌攣縮、聯(lián)帶運動等長期后遺癥[3]。這些并發(fā)癥和后遺癥,不僅會影響面容,而且會對面肌功能產(chǎn)生持續(xù)損害,嚴重者可能出現(xiàn)面肌萎縮,甚至出現(xiàn)面部畸形,影響生活質(zhì)量[4-5]。研究表明,應用穴位貼敷治療貝爾氏面癱能有效改善面神經(jīng)功能[6-7]。本研究旨在探討牽正散穴位貼敷結合淺刺法治療貝爾氏面癱急性期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 年1 月至12 月本院收治的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60 例。診斷標準參考《神經(jīng)病學》[8]。排除標準:病程超過治療第10 天的貝爾氏面癱患者;中樞性,外傷性,耳源性面癱患者;有嚴重內(nèi)分泌、心血管、血液、肝腎等疾病,癌癥,精神病患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入組患者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入組病例均為發(fā)病在10 d內(nèi),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 例。無脫失的患者,無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n 男/女(n) 年齡(歲) 病程(d)觀察組 30 19/11 45.60±2.66 4.10±0.35對照組 30 16/14 47.77±2.68 4.13±0.31
1.2 方法 兩組均予常規(guī)西醫(yī)藥物治療。晨間頓服強的松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5 mg/片)50 mg/(次·天),連續(xù)5 天,然后連續(xù)3 天頓服25 mg,再連續(xù)2 天頓服10 mg,共計服藥治療10 天。甲鈷胺片(衛(wèi)材藥業(yè)有限公司,500 μg/片),500 μg/次,3 次/d,30 天后停服。對照組:患者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后取患側陽白、太陽、四白、地倉、頰車、翳風及健側合谷,陽白、太陽、四白、地倉、頰車、翳風均采用佳辰牌0.25 mm×25 mm 毫針淺刺1~2 mm,得氣后平補平瀉。合谷直刺,深度約25 mm,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 min。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穴位貼敷療法。選取患側陽白、太陽、四白、地倉、頰車、翳風,常規(guī)消毒后,將中藥貼敷于穴位上,2 h/次。穴位貼制作方法:白附子10 g、僵蠶12 g、全蝎6 g、防風10 g 按1 ∶1.2 ∶0.6 ∶1 比例混合后磨至細粉,用黃酒調(diào)和,將上述中藥藥粉均勻置于一次性無紡布穴位空貼內(nèi)圈里,直徑約1.5 cm。兩組均治療1次/d,10 次為1 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天。若患者皮膚出現(xiàn)灼熱、瘙癢可提前撕掉,并在不良事件記錄表中進行記錄。在治療期間如依據(jù)療效評定標準評為痊愈患者則無須完成3 個療程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1)觀察指標:①H-B 面神經(jīng)功能分級標準[9-10]評估面癱病變的輕重程度,Ⅰ級為正常,Ⅱ級為輕度功能障礙,Ⅲ級為中度功能障礙,Ⅳ級為中重度功能障礙,Ⅴ級為重度損害,Ⅵ級為完全麻痹。②改良Portmann(RPA)臨床簡易評分標準[11]評定面神經(jīng)損傷程度,總分為0~20 分,評分越低表示病情越重。觀察抬眉、睜閉眼、動鼻翼、微笑及呲牙、吹哨、鼓腮6 種自主運動,評分越低說明患者面部損傷越重。③面動脈血流動力學測定評分[12]評定收縮期峰值流速(Vs)、舒張末期流速(Vd)及阻力指數(shù)(RI)。(2)療效評定標準[13]:①痊愈:癥狀、體征全部消失;H-B 分級為Ⅰ級,RPA 積分19~20 分。②顯效:靜止時雙側對稱,運動時輕微功能障礙;H-B 分級為Ⅱ級,RPA 積分17~18 分。③有效:靜止時基本對稱,運動時不對稱,和/或輕度病理性聯(lián)合運動,面肌痙攣,抽動;H-B 分級為Ⅲ級,RPA 積分3~16 分。④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和/或明顯的面肌痙攣,病理性聯(lián)合運動,外形不對稱;H-B 分級為Ⅳ-Ⅵ級,RPA 積分<3 分??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及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資料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 面神經(jīng)功能分級標準評分比較 見表3。
2.3 兩組治療前后RPA 評分比較 見表4。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動脈血流比較 見表5-7。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面神經(jīng)功能分級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RPA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RPA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第5 天 治療第10 天 治療后觀察組 30 6.33±1.07 10.23±1.08*# 13.90±1.03*# 18.17±0.67*#對照組 30 6.40±0.78 7.10±0.83# 10.37±0.98# 15.03±0.97#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動脈血流收縮期Vs比較[cm/s,(±s)]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動脈血流收縮期Vs比較[cm/s,(±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第5 天 治療第10 天 治療后觀察組 30 43.00±1.21 55.17±1.21*# 57.74±1.08*# 66.55±1.00*#對照組 30 43.34±0.92 48.86±0.97# 52.23±1.04# 54.00±1.06#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動脈血流舒張末期Vd比較[cm/s,(±s)]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動脈血流舒張末期Vd比較[cm/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第5 天 治療第10 天 治療后觀察組 30 5.59±0.31 10.84±0.42*# 14.33±0.43*# 19.02±0.39*#對照組 30 5.40±0.31 6.97±0.30* 10.02±0.31* 12.45±0.39*
表7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動脈血流RI比較(±s)
表7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動脈血流RI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第5 天 治療第10 天 治療后觀察組 30 0.87±0.005 0.81±0.005*# 0.78±0.005*# 0.73±0.005*#對照組 30 0.88±0.005 0.84±0.005* 0.81±0.004* 0.80±0.005*
急性貝爾氏面癱臨床以口角歪斜伴眼瞼閉合不全為主要表現(xiàn),在中醫(yī)學中屬于卒口僻、口目為僻、口眼斜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由于疲勞過度,體內(nèi)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能固澀,風寒或風熱之邪氣乘虛侵襲面部經(jīng)絡,導致氣血障礙,經(jīng)筋功能失調(diào),筋肉失去束縛,呈現(xiàn)僻之狀。現(xiàn)代醫(yī)學對貝爾氏面癱的病因病機尚未完全闡明,考慮與病毒感染、神經(jīng)病變、自身免疫反應、血管性痙攣、氣候、接種某些疫苗、解剖結構等因素有關,面神經(jīng)神經(jīng)腫脹、炎性細胞浸潤以及髓鞘崩潰、部分軸突消失等,導致神經(jīng)缺血、變性、水腫,從而出現(xiàn)面神經(jīng)的失用癥狀。西醫(yī)早期以糖皮質(zhì)激素抗炎、減輕面神經(jīng)水腫為主。但使用激素會增加肝腎功能損傷和消化道潰瘍的風險。故臨床探索及研究治療急性期貝爾氏面癱更為簡單有效且規(guī)范的方法將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貝爾氏面癱急性期針刺原則宜淺刺,引邪外出,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使受損面神經(jīng)和面肌營養(yǎng)狀況得到改善,有利于受損面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選取陽白、四白、地倉、頰車、翳風、太陽、合谷穴起到疏調(diào)經(jīng)筋氣血,濡養(yǎng)經(jīng)脈作用,且因各穴在面神經(jīng)顱外的各個分支,支配面部上下肌肉運動,從而提高神經(jīng)的興奮性,促進面癱的恢復。穴位貼敷避免了藥物肝臟的“首過效應”和消化道吸收過程中的不良反應,通過經(jīng)絡腧穴吸收、傳輸和利用,加速細胞膜的通透性,促進炎性介質(zhì)吸收、加快損傷組織修復,促進面部神經(jīng)恢復。因此,牽正散穴位貼敷在貝爾氏面癱急性期的治療上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研究主要是基于中醫(yī)理論,在穴位貼劑藥物選擇方面,選取牽正散加減,方中白附子辛溫,祛風化痰,止痙鎮(zhèn)痛,偏于上行,尤治療頭面之風,《玉楸藥解》提出僵蠶、全蝎均能祛風止痙,其中全蝎善于通絡祛風寒濕邪,且僵蠶有化痰之功,防風有“風藥中之潤劑”之稱,加強疏風通絡之效?,F(xiàn)代研究[14-15]發(fā)現(xiàn)白附子可抗菌消炎、減輕面神經(jīng)水腫,僵蠶能刺激神經(jīng)生長因子,保護受損神經(jīng),全蝎有較好的止痛作用,防風可擴張皮膚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四藥共用,以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因而中藥加穴位貼敷治療,不僅對疾病本身起到提高臨床療效的作用,而且可防止貝爾氏面癱的進一步加重。
綜上所述,牽正散穴位貼敷結合淺刺對急性期貝爾氏面癱的效果好,且能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