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
2014 ~2016 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漢陽陵博物院聯(lián)合成立陽陵考古隊,對漢陽陵東區(qū)陪葬墓M3 之外藏坑進行了主動性發(fā)掘。M3 位于漢陽陵外陵園東部,為漢陽陵東區(qū)陪葬墓園區(qū)域,具體位置為東司馬道北(由南向北)第二排最西端的第一個墓園,西距皇后陵約830、南距陽陵東司馬門道約250 米(圖一)。發(fā)掘外藏坑2 座,出土陶俑、編磬、陶質(zhì)生活器具、車馬器等大量陪葬品。該外藏坑的發(fā)掘為研究西漢時期帝陵陪葬墓的形制結(jié)構(gòu)、隨葬品的埋藏以及當時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F(xiàn)將發(fā)掘收獲簡報如下。
圖一 漢陽陵東區(qū)陪葬墓M3 地理位置示意圖
M3 陪葬墓園,外圍由東西向長方形壕溝圍成,東西兩條壕溝長108.8、114.4米,南北向壕溝探明長32米,向北進入煤廠無法鉆探,長度不詳。南壕溝東部有一個缺口將壕溝阻斷,缺口寬3.2米,應(yīng)為墓園門道。壕溝開口距地表約1 米,呈口大底小的梯形,上口寬3.2 ~3.6、深1.6 ~2.2 米,溝內(nèi)包含有少量漢代瓦片。已探明墓園內(nèi)有大型墓葬2 座,編號為M3 和M4,M3 位于墓園的中部。該墓園距帝陵最近。
圖二 M3 外藏坑平、剖面圖
圖三 夯窩印痕
M3 位于墓園中部,為該墓園的主人。墓葬坐西向東,方向94°,由墓室、封土、甬道、墓道、外藏坑組成。墓室在西,地面上原有封土,已被平整殆盡。墓室呈長方形豎井土壙式,上口長7.3、寬4.9 米。墓道上口平面原為梯形,斜坡道,東窄西寬,墓道的南、北、西三面壁面略內(nèi)收。因2 座外藏坑修建其內(nèi),墓道經(jīng)過后期加工,上口平面現(xiàn)為南北兩邊對稱的三處曲齒狀的梯形,上口長33.6 ~33.8、寬1.3 ~5.9米,墓道由東端開口處起坡至西端,西端距地表深9.5 米(圖二)。
墓室與墓道之間由長3.2米的甬道相連。甬道和墓室部分均未發(fā)掘。
2 座外藏坑由東向西編號為1 號(K1)和2 號(K2),均為東西長方形,“一”字排列在斜坡墓道內(nèi),與墓道方向一致,兩坑間距4.5 米。根據(jù)墓道南北壁面加工痕跡分析,外藏坑經(jīng)過多次改動完成(圖二)。
1 號外藏坑(K1) 位于墓道東部,上口長15、寬4.8 ~4.9 米。墓道東部較窄,南北壁面經(jīng)過兩次外擴修建而成。第一次外擴,南北兩壁面形成第一處曲尺形拐角,南壁拐角距墓道東端3.5、外擴0.7 米,北壁拐角距墓道東端3.2、外擴0.5、此處墓道寬3.2 米,向西延伸1米,墓道寬度為3.4 米,寬度不夠,放棄在此基礎(chǔ)上修建外藏坑。第二次外擴,第二處南北壁面外擴曲尺形拐角,距墓道東端為4.5、南壁外擴0.5、北壁外擴1 米,此處墓道寬4.8 米,由此向西15 米,墓道寬度逐漸擴大到4.9 米,在此區(qū)域修建1 號外藏坑。西端比原墓道寬,此處墓道寬度為4.5 米,與墓道南北壁面形成第三個向內(nèi)的曲尺形直拐角。
2 號外藏坑(K2) 位于墓道西部,近墓室。東壁距墓道東端22 米,此處墓道上口寬4.5 米,向西略寬,因此2 號坑沒有破壞墓道西部的南北壁面,坑底西壁緊切墓道西壁。
圖四 K2 頂部遺跡
圖五 1 號坑(K1)平、剖面圖
修建1 號坑時,墓道南、北、東三面都進行了下挖,南北壁面垂直下挖,東邊壁面下挖時內(nèi)收,南北壁上部向內(nèi)傾斜,口寬底窄。兩座坑對斜坡墓道底部進行修整,位于一個平面上,深度4.7 米(距墓葬開口)。修整方法為1號坑東部墓道底部挖穿生土層,對其西部和2號坑所在位置的墓道底部回填上抬,底部回填層經(jīng)過夯筑,后回填層下陷,出現(xiàn)坑底部東高西低的斜坡現(xiàn)象。
修好外藏坑土壙后,底部鋪上地袱和木板,兩側(cè)用枋木壘砌,兩端用枋木封門,頂部平鋪木板,形成一個封閉的木箱式結(jié)構(gòu),內(nèi)置陪葬品,然后覆土回填,木箱外圍與墓道之間回填土和木箱等高時上層有較厚的夯面和踩踏面,應(yīng)為放置隨葬品時踩踏所留。外藏坑回填土經(jīng)過夯筑,夯層厚14 ~20 厘米,圓形夯窩,直徑7 厘米(圖三),壁面也有工具镢挖的印痕。2 號坑西部被大火燒過,有木炭、紅燒土等遺跡遺物,部分隨葬品也被燒成紅色(圖四)。
圖六 2 號坑(K2)平、剖面圖
2 個木箱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細節(jié)略有差別,由上棚木、側(cè)枋木、封門、擋板、鋪地板、地栿等構(gòu)成長條形箱式結(jié)構(gòu)。木結(jié)構(gòu)腐朽,僅發(fā)現(xiàn)部分遺跡。
(1)1 號坑(K1)
長13.6、外寬3.2 ~3.4、內(nèi)寬2.7 ~2.9、殘高0.6 ~0.8 米。
上棚木 南北向鋪設(shè),東西相連,兩端架設(shè)在南北側(cè)枋木上部,現(xiàn)殘存42 塊,殘長0.3 ~3.4、寬0.1 ~0.4 米不等,厚0.01 ~0.1 米,淺灰褐色灰跡,少部分為灰白色。
側(cè)枋木 側(cè)枋木位于坑道南、北兩側(cè),層疊壘砌,中間未發(fā)現(xiàn)有立柱連接,兩側(cè)上枋木板尺寸不詳,底層尺寸保存較完整,南側(cè)枋木板殘高0.02 ~0.16、寬0.22 ~0.33 米,北側(cè)枋木殘高0.05 ~0.48、寬0.25 ~0.36 米。
圖七 騎馬俑及馬飾出土情況
圖八 女立俑出土情況
擋板和封門 擋板位于坑道東西兩端,為南北向立板,鑲嵌于南北側(cè)枋木上。東端南側(cè)擋板痕跡長0.53、寬0.31 米,北側(cè)擋板痕跡長0.55、寬0.31 米,東端擋板底部外有向內(nèi)凹槽,用于鑲嵌門檻。門檻長1.78、寬0.11、殘高0.27米,門檻外為封門。封門位于坑道東端擋板外側(cè)。擋板外側(cè)南北向橫置枋木,上下疊壓壘砌。東封門枋木遺跡長1.8、寬0.08 ~0.11、殘高0.27米。西部盜擾結(jié)構(gòu)不清。
鋪地板與地栿 木箱底部設(shè)有縱向地栿,地栿長度略長于箱體,鋪地板橫置于地袱之上。南側(cè)地栿長14.2、寬0.27 ~0.34 米,北側(cè)地栿長14.5、寬0.24 ~0.3 米,地栿深0.02 米。
鋪地板 因盜擾嚴重,東部發(fā)現(xiàn)14 塊痕跡,呈紅褐色或黑褐色。完整的長2.8、寬0.16~0.32、厚約0.02 米。鋪地板兩端壓在地栿之上(圖五)。
圖九 車輿部分遺跡
圖一〇 車衡遺跡
(2)2 號坑(K2)
與1 號木箱結(jié)構(gòu)略有不同,東西兩端和南北兩側(cè)有4 根木地袱,西端南北兩角各有1 個角柱,東端角柱不清,兩側(cè)枋木和西端枋木與角柱連接,形成箱體。2 號木箱結(jié)構(gòu)比較清晰,箱體東西外長11、內(nèi)長10.4、外寬2.7 ~2.8、內(nèi) 寬2.3 ~2.5、 殘 高0.86 ~1.48 米。
圖一一 1 號外藏坑(K1)遺物和遺跡照(由西向東)
圖一二 2 號外藏坑(K2)遺物和遺跡照(由東向西)
上棚木 殘存40塊,殘長0.56 ~2.39、寬0.18~0.4、厚0.01~0.15米。
側(cè)枋木 位于坑道南、北兩側(cè),層疊壘砌,共計6 塊,中部未發(fā)現(xiàn)有立柱連接,南側(cè)枋木殘高0.05 ~1.48、寬0.2 ~0.28,北 側(cè) 枋木殘高0.02 ~1.48、寬0.24 ~0.26 米。兩側(cè)枋木的西端與角柱連接。東端情況不明。
封門 封門板位于木箱東西兩端,底面高出底面夯土層表面0.2米,此空間內(nèi)填有五花土,土色花雜,封門板殘高0.58、復原長1.84、寬0.16~0.2 米。
擋板 位于東西兩端,由遺跡判斷,西端擋板6 塊,殘高1.48 米,上下兩端的擋板較長,延伸至箱體外,長3.5、寬0.26、厚0.35 米,這兩塊枋木南北兩端內(nèi)朝下或朝上中心處均出現(xiàn)一個東西向卯槽與立柱兩端隼頭相連接,卯槽長0.144、寬0.08、深約0.14 米,中間4 塊枋木長2.4 ~2.45、寬0.26、厚0.14 ~0.25 米。
角柱 木箱的西北和西南角各清理出1 根角柱,殘高約0.74、寬0.33、厚0.33 米,立柱兩端帶有隼頭,與底層枋木東西向卯槽鑲嵌,立柱一面與南北向枋木相連接,一面與兩側(cè)東西向枋木相連接。東南角和東北角立柱因盜擾不清。
鋪地板與地栿 外藏槨南北底部設(shè)有縱向地栿,地栿長度略大于木槨箱體的長度,南側(cè)地栿長11.3、寬0.2 ~0.27、殘高0.05 ~0.18、深0.03 ~0.05 米,北側(cè)地栿長11.3、寬0.2 ~0.3、殘高0.06 ~0.26、深0.02 米。
鋪地板 由于受盜洞盜擾影響,槨箱內(nèi)大部分底板已不存在,西側(cè)部分處底板上面鋪有一層席紋的物質(zhì),5 號盜洞北面的4 塊殘底板尺寸較為清,其中西側(cè)底板最短,殘長0.6、東側(cè)底板最長1.5 米,中間兩塊底板一塊殘長1、寬0.22,另一塊殘長1.34、寬0.28 米,底板現(xiàn)殘存厚不足0.01 米(圖六)。
圖一三 漆木器出土情況
2 座外藏坑出土隨葬品的種類和遺跡分布各不相同,隨葬品均為明器?,F(xiàn)分別予以介紹。
1 號坑隨葬品布局分為三部分。東部擺放彩繪木馬和彩繪騎馬陶俑,清理出殘木馬11、騎馬俑12 件。木馬身上有華麗的鎏金裝飾,佩戴瓜子形小銅串飾、管狀小銅串飾、小銅環(huán)和銅帶扣,騎馬俑身上佩有鐵劍、鐵戟或佩戴箭囊(里邊裝有若干小銅鏃)(圖七)。中部擺放彩繪木車,清理殘留木車痕跡7 處(圖九、一〇)。西部擺放樂器、男女立俑以及木俑(圖八)。出土石磬32、小銅編鐘1 件,瑟琴銅構(gòu)件以及管狀骨器若干;男立俑23、女立俑6、木俑5 件。這些器物除西端中心的2 件女立俑及其南側(cè)的4 件木俑外,其它器物受盜擾,已不再是原擺放位置(圖一一)。
2 號坑內(nèi)主要放置漆木器和陶器(圖一二)。東部擺放漆木器,器形有耳杯、盤、圓形漆盒、漆案等(圖一三)。西部擺放陶器,北邊放置長方形陶倉,南邊由東向西依次擺放帶蓋陶罐和繭形壺,陶罐中殘留有大量小型動物骨骼,其他陶器殘留物腐朽無法分辨(圖一四)。
圖一四 繭形壺、陶罐等出土情況
圖一五 外藏坑出土陶俑
外藏坑雖然被盜嚴重,仍然出土有種類繁雜、數(shù)量較多的隨葬品。器物種類主要有著衣式陶俑、木俑、陶生活器、銅車馬器、兵器、石罄、銅樂器殘件、骨器、漆木器、鐵器等千余件。
1.著衣式陶俑 出土于1 號坑內(nèi),有男立俑、女立俑、騎馬俑3 類。均為泥質(zhì)灰陶,燒成溫度高,俑表面飾有彩繪,造型逼真,高52~59 厘米。陶俑原有木質(zhì)手臂、著衣物,已腐朽無存。
男立俑 23 件。有圓臉、方臉和長臉之分。面部及軀體施橙紅色彩,頭發(fā)、眼睛施黑彩。頭發(fā)中分,于腦后綰髻,髻上有笄孔。男俑下體陽具、陰囊齊備,體格健壯。標本K1D14:63,通高58、肩寬10厘米(圖一五,1;圖一六)。
女立俑 6 件。體形較男俑小,面部及軀體飾粉白彩,頭發(fā)、眼睛施黑彩。頭發(fā)由額際中分梳至腦后,發(fā)稍回折于頸后綰髻,束帶。胸部豐滿,身材修長。標本K1:1,通高51.9、肩寬9 厘米(圖一五,2;圖一八)。
騎馬俑 12 件。上身筆直,下肢分胯騎馬狀,木質(zhì)彩繪木馬腐朽無存,面部刻畫清晰,肩部有一個圓形斷截面,截面有一個小圓孔,原來插木臂之用。發(fā)髻在前額中分梳于腦后,辮成一股后,從腦后中部上盤于腦后頂部兩側(cè),形成犄角狀。標本K1 木馬3 旁:1,通高56、肩寬10.4、雙腳之間寬30.5 厘米(圖一五,3;圖一七)。
2.木俑 5 件,出自1 號坑西壁南部,南北一排,背靠西壁而立,外飾粉白彩繪,大小與陶俑相同(圖一九)。
種類有車馬器、兵器、樂器銅構(gòu)件等。
1.車馬器
均為明器,多數(shù)為鎏金銅質(zhì),部分銹蝕,鎏金脫落,少量鐵器。鎏金銅器有蓋弓帽、車軎、車轙、馬銜、帶扣、帶鉤、橢圓形小銅串飾、管狀小銅串飾、小銅環(huán)等,鐵器為鐵锏。
蓋弓帽 69 件。分為二型。
A 型 圓形平頂,束頸,頸下有球形圓突,器身為細管狀,向上略內(nèi)收,中部向上挑出一彎鉤。根據(jù)大小不同分為二個亞型。
Aa 型 體 型 小。標本K1D11:57,鎏金,直徑1.1、長2.7 厘米(圖二〇,1)。
Ab 型 體型略大。標本K1 車5:12,直徑1、長4.5 厘米(圖二〇,3)。
B 型 圓筒狀,頂端漸細、封閉,中部向上挑出一彎鉤,口部有固定蓋弓爪木的細銷孔。根據(jù)大小不同分為二個亞型。
Ba 型 體型小。標本K1車1:10,鎏金,直徑0.7、長2.6 厘米(圖二〇,2)。
Bb 型 體型略大。標本K1D12:14,鎏金,直徑0.9、長4.7 厘米(圖二〇,4)。
車軎 6 件。一端粗一端細,中部有一道凸出的寬帶,寬帶中有一凸棱,粗端對穿雙孔,插有鐵轄,轄有帽。標本K1車1:2,直徑2.8、長3 厘米(圖二〇,9;圖二一)。
車轙 17 件。銅條或銅棒制作而成,有的鎏金,器形呈“U”形。分為三型。
A 型 “U”形,兩端有直角外折末端。標本K1車1:6,長3.5、高2.2 厘米(圖二〇,8)。
圖一六 男立俑(K1D14:63)
圖一七 騎馬俑(K1木馬3旁:1)
圖一八 女立俑(K1:1)
B 型 “U”形。標本K1D12:14,長3、高2.7 厘米(圖二〇,7)。
C 型 “U”形,上有橫桿。標本K1車5:3,長3.5、高2.2 厘米(圖二〇,6)。
衡末 11 件。圓筒狀,頂端封閉,外側(cè)上部有一道凸出的寬帶,寬帶中間有一周凸弦紋,口部有一細銷孔。標本K1車5:2,直徑1.8、高2.6厘米(圖二〇,10;圖二三)。
圖一九 木俑出土場景
馬銜 12 件。由兩節(jié)組成,每節(jié)中部為細棒狀,兩端各有一小圓環(huán)和一較大的橢圓形環(huán),小圓環(huán)相互套接在一起。標本K1車8:6,長10.05、寬2.3 厘米(圖二〇,5)。
帶扣 26 件。分為二型。
A 型 形狀為橫長方形,一長邊中部向外伸出一彎曲固定帶舌。標本K1車8:2,長2.3、寬1.7 厘米(圖二〇,11)。
B 型 形狀為橫長方形,一長邊中部向外伸出可活動直帶舌。標本K1車4:5,長1.9、寬1.4厘米(圖二〇,12)。
帶銙 1 件。由長方形和圓形固定連接形成,配合帶扣使用,帶扣的扣舌插入帶銙圓形銙頭中,形成連接使用。標本K1車3:2,長1.7、寬0.8 厘米(圖二〇,13)。
圖二〇 金屬車馬器
銅環(huán) 77 件。分二型。
A 型 截面為扁狀形。標本K1 車5:8,鎏金,直徑3.6 厘米(圖二〇,17)。
B 型 截面為圓形。直徑1.2 ~2.9 厘米。標本K1D12:8,直徑2.9 厘米(圖二〇,19)。
銅車門戶構(gòu)件 2 套4 件。包括門墩和門扉(圖二二)。門墩,四方體,中間有一個圓形榫孔,一面向外伸出外檐。標本K1車5:5-1,長2.7、寬1.7、高1.2 厘米(圖二〇,16)。門扉,呈“L”形,中空,底角有外凸的圓鉚,主要用于包車門扉角,底角的圓鉚和門墩榫孔套合。標本K1車5:5-2,長6、寬4、厚1 厘米(圖二〇,14)。
圖二一 車軎(K1車1:2)
圖二二 銅車門戶構(gòu)件(K1車5:5)
圖二三 衡末(K1車5:2)
齒形車轙銅構(gòu)件 1 件。截面為菱形,兩端有三角形的鋸齒,中空,內(nèi)有朽木痕跡,外有兩個小半圓形環(huán)。標本K1俑3:3,長8.5、寬2 厘米(圖二〇,15)。
帶鉤 22 件。銅質(zhì),琵琶形,鉤首近方形,背部有圓形鈕。標本K1D11:52,長1.7厘米(圖二四,8)。標本K1D10:43,鎏金銅鉤,鉤首呈鴨首狀,末端為環(huán)狀。長1.3厘米(圖二四,9;圖二八)。
節(jié)約 28 件。銅質(zhì),帽為圓餅狀,有的飾虎頭獸面,有的素面,背面有2 個方形鈕。標本K1D11:30-1,鎏金,虎頭獸面帽。帽徑1.05、高1、底邊長0.7×0.65 厘米(圖二四,2;圖二七)。標本K1D11:30-2,帽徑1.05、高1、底邊長1×0.9 厘米(圖二四,1)。
銅泡 229 件。橢圓形半球狀,中間有一道橫鈕(圖二五)。標本K1D11:51,長0.7厘米(圖二四,3)。
小銅管 約500 件。中空管狀(圖二六)。標本K1D11:2,長0.5、直徑0.6 厘米(圖二四,4)。
長方形銅管 8 件。扁長方形。標本K1D15:7,長1.9、寬1、高0.5 厘米(圖二四,10)。
扁圓形銅車飾 20 件。外形扁圓,中間有長方形孔。標本K1D12:6,長1、寬0.7、高0.7厘米(圖二四,5)。
圖二四 金屬車馬器
齒形銅車飾 1 件。形狀似展翅的飛燕,腹部中空,內(nèi)有朽木痕跡,尾部有3 個三角形的齒。標本K1D10:31,長1.4、寬0.5、高1.6厘米(圖二四,6)。
圖二五 銅泡出土情況
圖二六 小銅管
圖二七 節(jié)約(K1D11:30-1)
圖二八 帶鉤(K1D10:4)
圖二九 琴柱(K1D13:12)
圖三〇 金屬兵器
亞腰形銅車飾 13 件。亞腰形,中間圓柱體,兩端為圓餅形。標本K1D12:10,直徑1.2、高1.3 厘米(圖二四,7)。
杯形管狀銅車飾 30 件。圓筒中空,帶半環(huán),形狀像帶半環(huán)捉手的無底水杯。標本K1D10:44,直徑0.6、長0.9、高0.5 厘米(圖二四,11)。
Y 形管狀銅車飾 10 件。呈“Y”形短褲狀。標本K1D12:22,長1.2、寬0.6、高0.9 厘米(圖二四,12)。
斜角銅管車飾 50 件。一端為斜面。標本K1D11:60,直徑0.6、長1.6 厘米(圖二四,13)。
鐵锏 8 件。圓筒狀,直徑2 ~4 厘米。標本K1D15:3,直徑4、寬1.7 厘米(圖二〇,18)。
2.兵器
銅弩機 10 件。鎏金,由郭、望山、懸刀、鉤心、鍵等組成。郭上部有矢道凹槽,望山較短,懸刀略長,郭身有2 圓孔,鍵由此貫穿將各部件組成整體。標本K1D10:15,長3.5、寬1.6、高4.4厘米(圖三〇,1)。
銅鏃 約100 件。鏃為三棱形,鋌與翼之間的關(guān)較細,呈六棱形,圓柱形細長鋌。標本K1D15:9, 長2.9 厘米(圖三〇,3)。
銅鐓 4 件。長兵器柄端裝飾,圓筒狀,中空,平底。上口部有楔孔。標本K1車8:5,長2.8、直徑1.4 厘米(圖三〇,2)。
鐵劍 12 件。長條形,脊較厚,兩側(cè)刃薄,截面菱形。標本K1 車2:1,長36.5、寬1厘米(圖三〇,4)。
鐵戟殘塊 若干小包,1 號陪葬坑中出土,無法復原。
3.樂器及構(gòu)件
鈕鐘 1 件。銅質(zhì)合瓦形鐘體,平舞,舞上置長方形豎環(huán)鈕,凹弧狀于,篆間有乳釘,鐘內(nèi)鑄有銘文“十目”。標本K1D14:23-1,長2.3、寬3.1、高5厘米(圖三一,2;圖三二、三三)。
鐘錘 1 件。柱狀銅棒,頂部有圓餅形打擊帽錘。與鐘一起出土。標本K1D14:23-2,長4、帽徑1.1 厘米(圖三一,8;圖三四)。
圖三一 銅樂器及其他
圖三二 銅鈕鐘(K1D14:23-1)
圖三三 銅鈕鐘內(nèi)銘文(K1D14:23-1)
圖三四 銅鐘錘(K1D14:23-2)
圖三五 琴軫鑰(K1D14:17)
圖三六 銅禁(K2:3)
石磬銅掛鉤 2件。呈“S”形,鉤干和頭為圓柱狀,尾部平直,有一個方形楔柱釘。標本K1D14:15,長5.5、寬4.5 厘米(圖三一,5)。
琴軫鑰 3 件。銅質(zhì),細長管狀,上端環(huán)形,浮雕圖案,一端略粗,外圓內(nèi)方的中空。標本K1D14:17,長6.3、寬2.3 厘米(圖三一,4;圖三五)。
琴柱 1 件。鎏金銅質(zhì),方形管狀,一端有圓形帽。標本K1D13:12,長1.9、帽徑1.5 厘米(圖三一,6;圖二九)。
琴軫 19 件。銅質(zhì)四棱柱頭,上大下小,束頸,頸部有一斜孔,應(yīng)為琴軫。標本K1D14:18,直徑0.55、高1.8(圖三一,7)。
圖三七 陶器、石磬
4.其他
銅 禁 1 件。 標 本K2:3,形似長方形桌子,器物底部為長方形銅板,靠近四角處各有一小鉤,鉤尖朝外,銅鉤內(nèi)側(cè)有四個曲尺形矮柱,矮柱或兩兩相連,或相互連結(jié)。封泥嵌在銅柱之間(圖三一,1;圖三六)。
銅錢 1 枚。圓形方孔,無內(nèi)外郭,邊緣多不規(guī)整,正面穿兩側(cè)鑄陽文“半兩”二字,字體筆畫方折,背面素面。標本K1D4:4,直徑2.5 厘米(圖三一,3)。
鐵工具殘塊 1 號陪葬坑中出土,無法復原。
有日用陶器和建筑材料兩類,均為泥質(zhì)灰陶,陶質(zhì)細密、堅硬,燒制火候高。日用陶器有倉、繭形壺、帶蓋陶罐等。部分陶器外側(cè)附有一層胎衣,表面飾彩繪,彩繪脫落嚴重。建筑材料有云紋瓦當。
陶倉 3 件。器型高大,均為四棱直筒狀。直口,圓唇或方唇,平肩,深腹,腹壁直,腹底部內(nèi)收,平底。破壞嚴重,無可復原的器物。
圖三八 彩繪陶繭形壺(K2:18)
圖三九 帶蓋陶罐(K2:8)
彩繪繭形壺 8 件。侈口,束頸,壺身飾有豎向?qū)M凹弦紋,底部有喇叭狀圈足。周身施黃彩??谘赝饩?,圓唇,頸部飾三周凸弦紋,圈足外側(cè)飾三周凸弦紋。附有子口蓋。標本K2:18,口徑11、腹長徑30.8、底徑11、通高24 厘米(圖三七,2;圖三八)。
圖四〇 石磬組合
帶蓋陶罐 5 件。侈口,束頸,鼓肩斜腹,平底。帶盤形蓋,蓋平口,斜腹,弧形底。標本K2:8,口徑12、底徑10.6、腹徑22.2、高15.8 厘米;蓋徑15、底徑13.8、高3.4 厘米(圖三七,1;圖三九)。
云紋瓦當 34 件。填土和盜洞中出土。泥質(zhì)灰陶,有的帶有殘缺的筒瓦。當面輪內(nèi)側(cè)凸起一周單弦紋,當面用十字雙線界格分為四扇面。雙線頭有一個卷云紋,當心有一圈凸起單弦紋,中心為雙線交叉。當輪有殘缺,已修復。標本K1D11:5,當徑14.2、長23 厘米(圖三七,4)。
主要為石磬,形制相同,由小到大共計32件?;〉孜暹呅雾啵走吷习?、股二鼓三、磬背有約135 ~140 度左右的倨句,有一個圓形的倨孔,鼓邊、股邊、鼓博、股博都呈直線,石磬的鼓、股邊和角都打磨倒棱(圖三七,3;圖四〇)。13 件石磬的鼓上邊刻有1 ~3 個文字,為“五音”的位置。有的字經(jīng)過改動,辨識不清(表一;圖四一~四三)。
梭形骨器 5 件。一頭尖,一頭扁的梭形,背部呈三角形,內(nèi)弧,標本K1車2:1,長3.8、寬1.2、高1 厘米(圖四四,1)。
骨飾 1 件。圓棒狀,一頭略大,有兩條箍,中間有個小圓孔。多為馬鞭上的裝飾品。標本K1車5:10,長1.6、直徑0.6 厘米(圖四四,2)。
圖四一 石磬(K1D14:37)
圖四二 石磬刻字“左□□”(K1D14:45)
圖四三 石磬刻字“右上宮”(K1D14:49)
鋸齒骨管 4 件。管狀,內(nèi)有紅彩,一頭有三個三角形鋸齒,一頭平,接近平頭端有一個橫向的圓孔貫穿。標本K1車2:2,直徑0.2、長15 厘米(圖四四,3)。
表一 漢陽陵出土石磬測量數(shù)據(jù)表
圖四四 骨器
骨管 5 件。細管狀,表面光滑。標本K1D14:19,長5.3、直徑0.8 厘米(圖四四,4)。
骨環(huán) 1 件。圓環(huán)狀,截面呈四方形。標本K1D14:32,直徑2.4 厘米(圖四四,5)。
2號坑中部出土,主要有漆木耳杯,漆木盒等。
經(jīng)過對此次發(fā)掘資料的整理,有以下幾點認識。
1.M3 墓園距離帝陵陵園較近,外藏坑的箱體式結(jié)構(gòu)形式以及出土的著衣式陶俑、木質(zhì)車馬等隨葬品與漢陽陵南區(qū)外藏坑、帝陵外藏坑基本相同,由此判斷該墓的時代為西漢前期。陪葬陽陵,證明了該墓主人為景帝時期的重要人物,身份特殊,級別較高。
2.外藏坑建設(shè)在墓道處,與其稱其為外藏坑,更準確地應(yīng)該稱其為“外藏箱”。1 號箱的設(shè)置因為地方的限制,將原墓道向南北兩邊外擴,設(shè)置箱體構(gòu)造,2 號箱則直接在墓道西部設(shè)置。該墓歷經(jīng)多次盜擾,破壞嚴重,兩木箱中隨葬品亦難逃噩運。箱中出土物品更顯得異常珍貴,特別是32 件石罄、樂器上的銅器和骨器,均是西漢前期研究樂器的重要資料,車馬上各種不同種類的銅飾、骨飾,為其時隨葬彩繪木車馬的裝飾提供了新的素材,這些器物豐富了西漢帝陵陪葬墓隨葬的內(nèi)容,是研究西漢前期陪葬墓品的珍貴資料。
3.考古發(fā)掘過程中大量科技手段和考古現(xiàn)場保護手段的運用,為考古發(fā)掘和資料整理以及后期的研究、陳列展示等奠定了先期的基礎(chǔ)條件。
領(lǐng) 隊:侯寧彬
發(fā)掘人員:侯寧彬 馬永嬴 李 庫 陳 波 石 寧 楊武站 張生產(chǎn) 齊增安
繪 圖:鄭朝陽 孫 征
執(zhí) 筆:石 寧 李 庫 楊武站 陳 波 張 琳 閆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