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彝
這個假期, 我去洛陽游覽了“ 七天建筑”。
啊,看啥建筑你要用七天呢?
“七天建筑”其實并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七個帶有“天”字的建筑概念。這“七天建筑”中不僅有建筑,還有大自然的杰作呢!今天,它們有的已被修復(fù),如天門、天宮,有的已不復(fù)存在,如天津、天樞。下面就請大家坐上時光機跟我和蛋妙妙一起來個“七天”旅行吧!
首先,我們來到洛陽南面,這里有一座香山和一座龍門山相向而“站”,在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伊河穿過,遠遠望去,就像天然的門闕(門闕是置于道路兩旁作為城市、宮殿、壇廟、關(guān)隘等入口的標志性塔樓狀建筑)一樣,于是這里又被稱為“伊闕”。
1400多年以前,隋煬帝登臨北邙山,他放眼一望,看到伊河蜿蜒、兩山對峙,猶如門闕,當即感嘆道:“天地之中有這么好一片寶地,那么多朝代為何沒人在這兒建一座城池呢?”他身邊的官員說:“不是前人沒看到,是寶地在等著陛下呢!”于是,僅僅過了一年,在伊闕的北面便建起了一座都城。武則天即位以后,為了對應(yīng)天上的“天闕”星座,將“伊闕”改名為“天闕”。
參觀完壯闊的天闕,讓我們通過定鼎門進入天街逛一逛。定鼎門是隋唐時洛陽城的正南門,最開始叫作“建國門”,621年改名為“定鼎門”。定鼎門作為洛陽城正南門約有530年的歷史,是我國沿用時間較長的古都城門之一。
天街連接著定鼎門和宮城的正門——應(yīng)天門,又名定鼎門大街,全長有4000多米,寬147米。街道的一旁樹木成蔭,桃、李、柳、石榴等樹姿態(tài)萬千。天街中間是一條御道,所以有“天子之街”的稱號。
往北走我們就來到了天津橋。天津橋橫跨“天河”——洛河。這座始建于隋代的橋梁起初是浮橋,后來改成了石橋。橋上建有四角亭,橋頭有酒樓。當年這里十分繁華,橋邊有萬國舟帆,橋的兩端有中外客商。皇帝后妃、王公貴族、文人墨客每到春夏之際,或泛舟河中,或流連于酒肆之中。李白留下了“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的名句,白居易留下了“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的感嘆。
再往北走,原本有一座高大的名叫“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紀念碑,這就是天樞。據(jù)說,建造這座紀念碑耗時差不多10個月,用銅250噸,費鐵1650噸,幾乎用盡了當時天下所有的銅和鐵。這座紀念碑高約30米,上面有武則天親自題寫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匾額。
天門就是宮城的正南門“則天門”,于705年改名為“應(yīng)天門”,又稱“五鳳樓”。這里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宴會及接見萬國來使等大典的重要場所。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重要活動,都是在這座城樓上舉行的。
你聽說過洛陽著名的“明堂”嗎?那其實就是天宮,是武則天日常處理政務(wù)的地方。天宮高86 米,整體建筑上圓下方,體現(xiàn)了古人對天地“天圓地方”的認知。從689年到704 年,幾乎每年的元日和冬至,武則天都要在這里進行朝會和舉行祭祀活動。
“七天建筑”中位于最北邊的天堂又名通天浮屠,是武則天禮佛的地方。有意思的是,這天堂高百米,從外面看是5 層,其實內(nèi)部卻有9層。這是為了顯示女皇武則天“九五之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