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琦蕾?王寧寧
摘 要 研學旅行是校外綜合實踐活動,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在中學生物學科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yǎng)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分析了研學旅行應注意安全、研學目標設置、研學地點選擇、教師專業(yè)能力提高、重視實踐性等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 研學旅行 中學生物 實踐能力
研學旅行是一種體驗性、探索性、綜合性的學習活動[1]。研學旅行不是簡單的參觀、游覽,而是要讓學生走出校園,在親近社會和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發(fā)展[2]?!督逃康?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研學旅行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性活動[3]。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廣闊的自然界是生物教學的天然“實驗室”,走進大自然可以開展多項探究活動。生物學課程資源多種多樣,可利用圖書館、博物館、少年宮、科技館、動物園、良種站、養(yǎng)殖場、高等學校及其他科研機構等進行生物教育教學活動。生物學科的學習不應該囿于學校、教室、書本,應該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游”中學、在“實踐”中學,培養(yǎng)其動手實踐能力。
一、中學生物學科開展研學旅行的價值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指出,生物學課程高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經(jīng)歷,強調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動手和動腦的活動,通過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加深對生物學相關概念的理解,提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4]。首先,生物學科與研學旅行結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有助于實現(xiàn)深度學習。其次,在生物學科開展研學旅行,學生走出校園,關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生物學現(xiàn)象,深入思考并提出問題,開展科學探究,學會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動手實踐能力。最后,在生物學科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如學生參觀食品加工廠,了解食品加工過程,理解現(xiàn)代生物技術對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并親自制作創(chuàng)意餅干,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制作的能力;學生參觀海洋館和動物園等,了解生物多樣性,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學生參觀煤炭博物館并觀看煤炭的形成過程演示片,了解化石礦物演變的歷程;學生參觀巨鑫農業(yè),采摘并品嘗水果蔬菜等,了解綠色植物的生命周期,加深對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明白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參觀醋園,觀看醋的生產過程,了解發(fā)酵技術。
二、中學生物學科研學旅行的實踐探索
山西晉中市中小學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是教育部專項基金項目支持的山西省五個國家級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之一,晉中市各初中學校分批次在該基地組織下進行研學旅行。2019年9月16日至 2019年9月20日作者隨山西晉中市某縣初中二年級學生一起,參加了為期五天的研學旅行活動。此次研學旅行主要分為八個活動主題,學生在豐富的探究活動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了較大提升,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以下列舉了與生物學相關的五個主題活動。
1.探究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所有生物種類、種內遺傳變異及其與生存環(huán)境所構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稱,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5]。隨著人口迅速增長,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人類生存最重要的基礎——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在生物研學旅行活動中學生要理解什么是生物多樣性,怎樣做才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本次活動主題是“邂逅大自然之《生物多樣性》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身邊的環(huán)境,尋找大自然的美麗,調查并關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了解生物瀕危的原因并提出保護的建議,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
2.探究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是初中生物課程的重要一章,這部分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特征非常重要。教師帶領學生來到明樂莊園,開展以“探究動物運動與行為”為主題的活動,了解動物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了解動物的社會行為,區(qū)別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等;了解動物的繁殖行為。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提高了對生物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了觀察、搜集資料、比較分析等能力。
3.探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存在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其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對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環(huán)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分布廣泛,其中糧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與人類生活關系十分密切。開展以“探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綠色植物”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巨鑫農場,調查并關注綠色植物生長條件、瓜果蔬菜成熟周期,思考如何提高瓜果蔬菜的產量等。帶隊老師講解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和無機鹽等條件,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萌芽、生長、開花、結果等階段。學生通過認識瓜果蔬菜,明白植物的生長周期,理解外在條件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理解綠色植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愛護綠色植物、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4.探究生物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越來越多地影響人類生活,認識和理解生物技術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以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術”為活動主題,組織學生參觀太谷鑫餅記,調查了解發(fā)酵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食品腐敗的原因,探究食品保存的方法等。學生觀看鑫餅記師傅制作太谷餅的過程,了解生物技術如何應用到食品加工中;學生通過動手制作各種獨具創(chuàng)意的太谷餅,培養(yǎng)了實踐能力。
5.探究科技與生活的關系
學生在最后一天參觀了榆次科技館,觀看人類認識宇宙的歷程、生命起源與進化等影片,了解生物進化的過程并理解生物進化理論;使用運動器械了解運動與健身的關系;進入科技改變生活展區(qū),了解生物技術如何影響人的生活等,了解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社會生產和發(fā)展中的應用。
三、中學生物學科研學旅行存在的問題
1.學生安全保障不足
研學旅行是一種校外綜合實踐活動,因此保證學生安全是研學旅行的首要問題。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擔心出現(xiàn)安全事故,地方教育部門不鼓勵學校組織學生外出活動。沒有上級教育部門的支持,有些學校不敢輕易組織學生外出研學[6]。研學旅行要想順利進行,必須有明確的安全責任追究制度,保障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安全,以及出現(xiàn)安全事故由誰來負責等。
2.研學目標不夠具體
泰勒曾指出:目標將成為選擇教學材料、勾勒教學內容、形成教學步驟及準備測驗和考試的標準[7]。
研學旅行活動需要有明確的目標,但當前研學目標不夠具體,如價值體認感悟、責任擔當體會、問題解決策略和創(chuàng)意物化想象、認知能力、頭腦風暴等,影響研學旅行活動的實施成效。
3.研學地點單一
當前研學旅行的資源局限于博物館、科技館、植物園和動物園等社會公益性場所,其他行業(yè)機構的介入不夠,社會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8]。每個區(qū)域都有自身的特點,必須注重所選區(qū)域能更好地服務于研學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9]。
4.教師專業(yè)能力不高
生物研學旅行主要圍繞生物學科展開,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內容也涉及到多個學科,因此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要求較高,否則很難實現(xiàn)其教育目標。學生提出很多問題,如果不及時予以回答,將錯失教育學生的良機[10],游而不學,研學旅行將流于形式。隨時可能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對帶隊教師是個考驗。帶隊教師是學生安全的保障者,是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和體驗性學習的專業(yè)指導人員。
5.實踐性重視不夠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應以做為中心?!盵11]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課程,應該讓學生走出教室,在真實情境下體驗和建構知識。但是一些研學項目,教師講得過多,學生真正動手做得較少,實踐性不足。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生活化、實踐性的特征。
四、中學生物學科研學旅行的建議
1.建立安全責任追究制度
明確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合理的風險承擔機制,引入社會保險機制,減輕學校后顧之憂。發(fā)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建立教育部門、學校和家長的簽約機制。家長參與學校研學旅行方案制定過程,參與審議和安全監(jiān)督,最大程度保障研學旅行安全有序地開展,從而提高研學旅行的成效。
2.實現(xiàn)研學旅行課程化
研學旅行課程化可以有效地解決現(xiàn)階段研學旅行較盲目與無序的狀態(tài),有助于研學旅行規(guī)范化實施,科學合理的課程開發(fā)是保障研學旅行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12]。在課程設計與開發(fā)過程中強調學生自主體驗,更多地讓學生動手實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學總體計劃之中,設置顯性課程,制定課程標準,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規(guī)范、科學地實施,不但可以實現(xiàn)研學旅行的目的,而且可以推動其常態(tài)化開設。
3.選擇合適的研學旅行場地
研學現(xiàn)場是“社會或自然現(xiàn)場”,是學生真實體驗的活動場地,場地的選擇要圍繞研學旅行的教育目標。研學地點的選擇既要關注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更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內容要具有探究性。培養(yǎng)科學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是研學旅行的重要價值追求。教師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研究、實施研究、得出結論、表達交流與分析評價,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參與和動手實踐,從而培養(yǎng)科學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4.提高帶隊教師專業(yè)能力
帶隊教師是研學旅行的實施者,不但是學生安全的保障者,而且是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和體驗性學習的專業(yè)人員。研學旅行過程中容易發(fā)生突發(fā)事件,帶隊教師的應急處理能力十分關鍵,因此要對教師加強綜合技能培訓,將帶隊教師培養(yǎng)成“專業(yè)的學科教師+優(yōu)秀的研學輔導員”[13]。
研學旅行作為校內教育的一種有效補充形式,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或自然現(xiàn)場,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學生了解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開闊視野,養(yǎng)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生態(tài)保護意識,參與保護環(huán)境的實踐活動,自覺維護生態(tài)平衡,并培養(yǎng)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
參考文獻
[1] 殷世東,湯碧枝.研學旅行與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J].東北師大學報,2019(02):156.
[2] 徐艷.學之思之,行之得之—校本課程《礦石之美》的綜合性研學旅行[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9):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12/t20161219_292360.html.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2.
[5] 畢潤成.生態(tài)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246.
[6] 熊丙奇.研學旅行要靠依法治校護航[N].中國教育報,2016-12-21(002):1.
[7] 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羅康,張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3-4.
[8] 李臣之,紀海吉.研學旅行的實施困境與出路選擇[J].教育科學研究,2018(09),57.
[9][10] 吳振華,袁書琪,牛志寧.地理實踐力在地理研學旅行課程中的培育和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3):106-107.
[11] 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南京曉莊師范學校.陶行知文集(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405.
[12] 殷世東,程靜.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化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04):118.
[13] 郝琦蕾,王寧寧.研學旅行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教育評論,2020(01):118.
[作者:郝琦蕾(1968-),女,山西臨汾人,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王寧寧(1991-),女,河南商丘人,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生。]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