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最近,社會上掀起一股“新世代炒基”熱潮,指的是“90后”甚至“00后”開始“殺入”股票或者基金市場,成為年輕的“理財老手”。
平心而論,中國改革開放40年,資本市場建立30年,中國人對于金融的概念建立得比較晚,一方面囿于自身財富積累,另一方面中國金融產品和服務發(fā)展也需要時間,所以老一輩普遍能夠接觸金融產品,也基本上已經人過中年。而新世代的年輕人,則基本出生在中國經濟騰飛之際,家中上一輩已經累積了一定量的財富,加上當前資訊發(fā)達、金融服務渠道廣闊、產品豐富,因此有些人一成年就有了自己的理財賬戶,開始了“炒基”生涯,顯現(xiàn)出時代變遷帶來的世代變化。
這本來也無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新世代年輕人理財往往也采取了一些“新模式”,比如在社交網(wǎng)絡平臺上尋找各種“內幕”或“專業(yè)”消息,又或者用“飯圈”文化來追捧一些基金經理,把買理財產品當作直播間“刷火箭”等,這究竟是一種新技術時代的“新玩法”,還是披著“新”外衣,實際上存在著大問題呢?
從本質上來說,追捧所謂財經界“偶像”,并不是這個時代才有的現(xiàn)象。上世紀90年代,中國股票市場風靡一時,股民們天天聚集在證券交易大廳里互通消息,也有一些“消息靈通人士”或者“炒股大師”往來其間,流傳過一些一夜暴富的故事,販賣過一些點石成金的書籍。事實上,這種風潮從來沒有停止過,只是隨著時移世易,技術加持,渠道、平臺和包裝改變了而已。昨天能夠引領一個大廳股民的“精神領袖”,今天可以通過網(wǎng)絡直播間引領跨地域跨空間的投資者??傮w而言,技術層面的進步也有,比如說各種數(shù)據(jù)的圖表做得更加好看了,但歸根結底,在售賣過程中的話術仍然沒有脫離幾十年前的窠臼。有些人聲稱發(fā)明了一種賺大錢的公式,有的人聲稱發(fā)現(xiàn)了易經八卦帶來的勝利路徑。而直播間里往往一片粉絲“打call”之聲,與賣方的雞血演講一起,讓人熱血沸騰。
金融市場的變幻莫測任誰都難以預測,即使是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專家也不可能都預測準確,但不能說金融市場就是隨意、盲目的。正相反,投資是一門學問,需要更多的專業(yè)知識和分析能力。很多人說,投資收益其實是“智商稅”。正因為擁有相關能力是極其困難的事,導致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一大批干脆“反智”的人,用攪渾水的方式來攫取利益。
問題是,當下互聯(lián)網(wǎng)新生態(tài)環(huán)境,似乎給了這種“反智”以更多機會。一方面,各色人等都能夠通過增加曝光度成為“大V”,從而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為了迎合新生代投資者,正規(guī)機構也有將自己包裝得越來越“接地氣”的趨勢。只是在直播間里“嗨”久了,就很難區(qū)分究竟什么是包裝什么是話術。更不要說有些組織機構本就希望利用一種“傳銷”式的氣氛來帶動銷售。對于新生代人群或者上年紀的散戶投資者而言,社交平臺帶來的信息量非常之大,很容易誤以為自己已經就此掌握了足夠多的專業(yè)能力和信息,加上“意見領袖”有意無意的誤導,他們成為“韭菜”就在劫難逃了。
從前不久的“散戶大戰(zhàn)華爾街”事件中可以看到,表面上看,社交投資成為了新風尚,散戶也可以“叫板”華爾街精英和正規(guī)機構。然而實際上,散戶的“帶頭大哥”其實是專業(yè)金融業(yè)從業(yè)者,而“大戰(zhàn)”的最終獲利者十有八九都是大機構,許多散戶即使短期獲利不菲,最后“買單”的還是他們。因此,專業(yè)鴻溝、資本鴻溝帶來的收益差異必然存在,盲目地想要“搏一把”,不但不能縮小差異,反而只能擴大鴻溝,導致更多普通投資者的損失。
中國市場監(jiān)管在近年來不斷改革、歸位、正位,但必須承認,金融市場中的各種違規(guī)行為仍然不少。在理財、基金銷售中的違規(guī)行為可能借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工具變得更為隱蔽和灰色,甚至會在新生代投資者的“飯圈”好意下變得更“瑰麗萌新”,但無論是套上政策的面具、套上巴菲特的面具、套上CP的面具、套上“大哥哥”“小仙女”的面具,其本質都沒有什么改變。
新世代年輕人也開始注重理財投資,說明我國人民群眾生活富裕程度不斷提高,可支配收入和金融知識日益增加,是好事。但是,提醒新投資者警惕新包裝下的新違規(guī)現(xiàn)象,這是必須的?!?/p>
(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